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2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5-11-05
上一期   
目录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0-0. 
摘要 ( 4 )   PDF (4081KB) ( 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1-1. 
摘要 ( 3 )   PDF (367KB) ( 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基于SNP芯片的荣昌猪全基因组选择信号分析
陈信佑, 吴平先, 巫小倩, 张廷焕, 阿超, 吴薛珊, 石锐, 刘澜, 陈力, 郭宗义, 王金勇, 刁淑琪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021-502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01
摘要 ( 12 )   PDF (5039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基于荣昌猪的SNP芯片数据,使用选择信号分析筛选荣昌猪重要经济性状的候选基因,为地方猪遗传解析研究提供参考信息。【方法】本研究利用66K芯片对492头荣昌猪进行基因分型,使用PLINK v 1.90软件对基因型数据进行质控,通过selscan软件的整合单倍型分数(integrated haplotype score,iHS)方法进行全基因组选择信号分析,对显著位点进行基因和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注释分析以及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整合PigGTEx数据库进行表达数量性状基因座(expressi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eQTL)注释分析。【结果】荣昌猪基因型质控后剩余488个个体和60 301个SNPs位点用于后续分析;群体结构分析显示,试验群体可分为4个亚群,无明显的群体分层,可用于后续分析;iHS共检测到1 693个显著位点;显著位点生物学功能注释结果表明,HNF4A、FOXP1、SLC2A8和GALNT15可能是影响荣昌猪日增重、体尺、繁殖及肉质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QTL注释结果表明,荣昌猪的选择信号主要与肉品质和胴体性状相关;通过整合PigGTEx数据库进行eQTL注释发现,与显著位点rs1245720970(17_36433465)紧密连锁的rs322464023(17_36481691)是调控DNMT3B基因表达的eQTL位点。结合荣昌猪肉质表型发现,携带rs322464023位点AA基因型的个体在屠宰后24 h肉色亮度评分极显著高于AG和GG基因型(P<0.01),连锁位点rs1245720970的基因型对屠宰后24 h肉色亮度值的影响与之高度相似。【结论】本研究基于芯片数据检测了荣昌猪的选择信号,筛选出与荣昌猪日增重、体尺、繁殖及肉质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并发现肌肉组织中显著位点rs1245720970与DNMT3B基因的eQTL位点rs322464023高度连锁。
转录组测序中核糖体RNA消减策略:研究进展与方法比较
李慧彤, 刘丹, 高建帅, 唐新月, 张博源, 蒋卉, 范学政, 张广智, 丁家波, 沈青春, 熊涛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030-503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02
摘要 ( 8 )   PDF (3742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技术是一种能从细胞内基因和调控元件的转录水平揭示各种复杂生物学现象的有力工具,在农业育种、品种资源、营养代谢及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核糖体RNA(rRNA)占细胞总RNA的80%以上,若直接对样品进行RNA-Seq建库测序,获得的测序数据超过90%来自rRNA,因此很难检测到各类低丰度RNA。rRNA消减技术能大大提高RNA-Seq技术的基因检测效率和敏感性,并能对低丰度非编码RNA进行定量检测,为揭示一些复杂的生物学机制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支持,而该技术在RNA-Seq建库中的作用常常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部分测序数据不能反映样品的真实值。笔者对RNA-Seq中几种rRNA消减策略进行了概述,包括Olig dT磁珠捕获法、“拉出”法、RNase H选择性消减法和耐热双特异性核酸酶(DSN)选择性消减法,以及非随机引物反转录法、RNA阻断引物法等,并对各自的优劣势进行了比较,旨在为采用RNA-Seq技术的研究人员选择最合适的rRNA消减策略提供参考,为获得最接近样品真实值的研究数据提供支持和参考,以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生理生化
不同运动性能伊犁马80 km耐力赛能量代谢特征差异研究
黄金龙, 欧阳文, 衡士兵, 王彤亮, 黄云江, 胡傲贇, 彭宣, 孟军, 姚新奎, 王建文, 任万路, 曾亚琦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040-505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03
摘要 ( 6 )   PDF (6984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不同运动性能伊犁马参加80 km耐力赛血浆能量代谢物的差异性。【方法】选择18匹参与80 km耐力赛的伊犁马,根据完赛情况及心率恢复能力,将马分为优秀组(完赛且心率合格)、普通组(完赛但心率恢复延迟)和较差组(未完赛),每组各6匹。在赛前静息状态及赛后10 min内进行颈静脉采血并分离血浆,基于液相色谱-质谱(LC-MS)对血浆样本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筛选不同运动性能伊犁马能量差异代谢物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优秀组伊犁马血浆中L-天冬氨酸、异柠檬酸、DL-3-苯乳酸、二磷酸鸟苷、顺式乌头酸、衣康酸等11种能量差异代谢物含量相较普通组和较差组显著上调,乙醇酸含量显著下调。赛前优秀组伊犁马血浆中L-天冬氨酸、丝氨酸含量相较赛后优秀组显著上调,异柠檬酸、DL-3-苯乳酸、衣康酸、顺式乌头酸、酰脲丙酸等15种代谢物含量相较赛后优秀组显著下调。能量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泛酸和辅酶A(CoA)的生物合成代谢通路、β-丙氨酸代谢通路、C5支链二羧酸代谢通路及赖氨酸生物合成代谢通路。【结论】不同组间及优秀组伊犁马赛前赛后能量差异代谢物衣康酸、异柠檬酸、DL-3-苯乳酸、顺式乌头酸含量均有显著差异,表明其是影响耐力运动的差异代谢物,能够作为潜在的生物标记物。能量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泛酸和CoA的生物合成代谢通路、β-丙氨酸代谢通路、C5支链二羧酸代谢通路及赖氨酸生物合成代谢通路。
马运动代谢组及其相关通路研究进展
钱诗雨, 姚茹玉, 张鹤潼, 邢雯慧, 伍家辉, 李媛媛, 赵春江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053-506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04
摘要 ( 6 )   PDF (1171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马产业的不断发展,对马运动能力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代谢组学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手段,为深入了解马在运动过程中的代谢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代谢组学技术主要包括核磁共振(NMR)、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等,已广泛应用于马运动相关研究,涵盖了运动性状、运动生理、运动相关疾病等多个方面,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马速度、耐力运动中能量代谢的动态适应机制的解析;训练提升马运动性能的代谢组机理的分析;马运动疾病特征代谢物、诊疗靶点的鉴定;营养干预和抗氧化策略对马运动能力和机体恢复的代谢组机制的探究。笔者系统介绍了代谢组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重点梳理了马运动相关代谢组学的研究成果,同时解析了与马运动密切相关的糖类、蛋白质和氨基酸、脂类等代谢通路及其运动中的动态适应机制。代谢组学与多组学的整合有望为马运动相关研究带来重大突破。
马胎盘滋养层细胞研究进展
阿斯雅, 斯琴, 伊敏娜, 温鑫, 格日乐其木格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063-507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05
摘要 ( 6 )   PDF (3615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马属动物妊娠过程中,滋养层细胞在胚胎附植、母胎界面血管重塑及母体与胎儿之间营养和气体交换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鉴于马胚胎在子宫内迁移时间较长,笔者简述了马胚胎滋养层细胞在胚胎定位、妊娠识别及维持妊娠中的生物学意义,并通过阐述类固醇激素、生长因子及免疫细胞因子等因素对滋养层细胞的调控机制,以期揭示其对滋养层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目前,有关马滋养层细胞的研究仍不完善,未来可考虑利用单细胞测序、类器官培养等新技术来揭示其发育调控模式。同时,结合多组学分析,筛选出可用于早期妊娠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以提高马胚胎的存活率和繁殖效率。此外,根据马属动物的生殖特性,使用针对性的营养调控策略和免疫干预方法,可为改善马繁殖性能提供新思路。
营养与饲料
王草与饲料桑混合微贮料对肉牛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和瘤胃内环境的影响
操贤洪, 欧翔, 陈荣强, 连海, 张强, 吴丽娟, 邱静芸, 谢华亮, 傅韬, 雷小文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074-508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06
摘要 ( 5 )   PDF (1212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王草(Pennisetum purpureum×Pennisetum americanum cv.Reyan No.4)与饲料桑(Morus alba L.)混合微贮料对肉牛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和瘤胃内环境的影响,以期为该混合微贮料在肉牛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选取24头22~24月龄、体重为494.79 kg±11.90 kg的西门塔尔杂交肉牛,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及KM1、KM2、KM3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5%、30%、45%王草与饲料桑混合微贮料,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预饲期10 d,正式期60 d。试验期间称量每头牛的初始体重(IBW)、终末体重(FBW),计算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F/G);试验结束后,对每头牛颈静脉采血,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采用胃管式瘤胃液采样器收集新鲜瘤胃液,用于肉牛瘤胃发酵特性测定及微生物16S rDNA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①KM2组肉牛FBW、ADG和ADFI均显著升高(P<0.05),F/G显著降低(P<0.05)。②KM2组肉牛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总抗氧化能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③KM2组肉牛瘤胃液微生物蛋白、乙酸、丙酸、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丁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瘤胃液ACE指数、Chao1指数、Faith_pd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各KM组氨态氮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④KM2组肉牛瘤胃液中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ota)相对丰度均显著降低(P<0.05);理研菌科RC9菌属(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瘤胃球菌科NK4A214_group属(NK4A214_group)、拟杆菌目Muribaculaceae属相对丰度均显著增加(P<0.05),克氏菌科R-7属(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各KM组肉牛瘤胃液拟杆菌RF16菌属(Bacteroidales_RF16_group)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结论】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30%王草与饲料桑混合微贮料能提高肉牛生长性能,调节血液中的脂质代谢和提高抗氧化性能,改善瘤胃发酵特性,影响瘤胃微生物Alpha多样性和菌群结构组成,建议肉牛饲粮中王草与饲料桑混合微贮料的添加量为30%。
金钗石斛多糖对竹乡鸡盲肠菌群的影响研究
谭启松, 李辉, 龙霞, 杨金林, 冯港, 周北大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087-509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07
摘要 ( 6 )   PDF (10028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金钗石斛多糖对竹乡鸡盲肠菌群的影响,为解析金钗石斛多糖-肠道菌群-宿主健康的互作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0只6月龄竹乡鸡,随机分为对照组(CK)和多糖组(DNP),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对照组鸡饲喂基础饲粮,多糖组鸡在此基础上灌喂800 mg/kg金钗石斛多糖,饲喂60 d后,从每个重复中选取1只竹乡鸡,采集其盲肠内容物用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并进行Alpha多样性分析、主坐标分析(PCoA)、物种组成分析、物种差异分析和功能预测。【结果】多糖组和对照组鸡Alpha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PERMANOV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金钗石斛多糖处理对竹乡鸡肠道菌群形成具有显著影响(P<0.05)。竹乡鸡肠道微生物群落中,门水平上由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6个优势菌门组成,属水平上由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理研菌科RC9肠道菌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等23个优势菌属组成。与对照组相比,金钗石斛多糖处理显著提高了竹乡鸡盲肠微生物中克里斯滕森氏菌科R-7菌群(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和UCG-005等有益菌的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和弯曲杆菌属(Campylobacter)等潜在有害菌的丰度(P<0.05)。KEGG通路富集显示,竹乡鸡盲肠菌群主要富集在代谢途径。【结论】金钗石斛多糖可以调节竹乡鸡盲肠菌群结构,通过提高norank_o_Clostridia_vadinBB60_group等有益菌丰度,降低肠球菌属等有害菌的丰度,从而优化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竹乡鸡健康生长。
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复合菌剂对泌乳奶牛饲料消化利用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程凤琦, 马露, 卜登攀, 詹腾飞, 徐连彬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100-510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08
摘要 ( 7 )   PDF (3030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复合菌剂对泌乳奶牛瘤胃发酵、营养物质消化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64头胎次、产奶量和泌乳日龄相近的中后期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n=247)和添加9.6×109 CFU/(头·d)复合菌剂试验组(BAC组,n=317)。试验期共11周,预饲期2周,正试期9周。每天记录每头牛产奶量及各组奶牛干物质采食量,每周采集饲料样品,测定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质、粗脂肪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同时于试验第4和9周采集奶样、瘤胃液和粪便样品,测定乳成分、瘤胃液pH、氨态氮、微生物蛋白、酶活性及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以及粪便样品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质、粗脂肪等常规营养成分及酸不溶灰分含量。【结果】奶牛饲粮补充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复合菌剂后瘤胃液氨态氮浓度有降低趋势(P=0.07),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有增加趋势(P=0.07)。与CON组相比,试验第9周,BAC组奶牛粗蛋白质和粗脂肪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4.18%和3.91%(P<0.05),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呈上升趋势(P=0.06);试验期第8、9周BAC组奶牛产奶量分别提高了0.51%和0.77%(P<0.05),且试验期第9周BAC组奶牛饲料转化率(产奶量/干物质采食量)提高9.76%(P<0.05)。【结论】泌乳奶牛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复合菌剂(9.6×109 CFU/(头·d))可提高饲粮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饲料转化率,降低瘤胃液氨态氮浓度,提高生产性能。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奶牛体液指标与瘤胃pH的相关性分析
崔洪哲, 许晓慧, 刘大程, 高民, 胡红莲, 张爱忠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110-512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09
摘要 ( 5 )   PDF (1208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奶牛血液生化、免疫、氧化应激、代谢产物及尿液生化代谢、乳成分等相关指标与瘤胃pH的相关性,以筛选有效诊断和监测SARA奶牛的潜在辅助指标。【方法】选取16头体况良好、胎次(2~3胎)、体重(580 kg±20 kg)、泌乳天数(130 d±33 d)、产奶量(21.28 kg/d±3.78 kg/d)相近的荷斯坦奶牛,分为两组,即对照组(CON)和SARA组,每组8头奶牛。CON组奶牛饲喂精粗比为5∶5的基础饲粮;SARA组奶牛在CON组基础上添加压片玉米(1 kg/d),饲粮精粗比为6∶4,试验期60 d。瘤胃pH是检测奶牛SARA的金标准,采用SmaXtec设备实时监测瘤胃pH,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r)分析SARA奶牛体液指标与瘤胃pH的相关性。【结果】①SARA组奶牛瘤胃pH低于5.5和5.8的每天持续时间分别为2.55和6.38 h,表明成功建立了SARA模型。②与CON组相比,SARA组奶牛血清白蛋白(ALB)、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及淀粉样蛋白A(SAA)含量均显著升高,与瘤胃pH呈显著负相关(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降低,与瘤胃pH呈显著正相关(P<0.05)。③与CON组相比,SARA组奶牛C16∶0、C18∶0、C18∶2、C20∶1含量均显著降低,与瘤胃pH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酪胺、尸胺、组胺及脂多糖含量均显著升高,与瘤胃pH呈显著负相关(P<0.05)。④与CON组相比,SARA组奶牛L-胱氨酸和L-谷氨酸含量均显著升高,与瘤胃pH呈显著负相关(P<0.05);色氨酸和苏氨酸含量均显著降低,与瘤胃pH呈显著正相关(P<0.05)。⑤与CON组相比,SARA组奶牛尿液中pH、钙及肌酐含量均显著降低,与瘤胃pH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磷和尿酸含量显著升高,与瘤胃pH呈显著负相关(P<0.05);乳液中乳脂率显著降低,与瘤胃pH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体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与瘤胃pH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以|r|>0.85为筛选依据,血清中SOD、GHS-Px、POD、MDA、C18∶2、色氨酸、组胺含量,尿液pH及乳液中乳脂率、体细胞数与瘤胃pH相关性较强,对SARA奶牛的诊断与监测具有参考价值,可作为奶牛SARA潜在辅助诊断指标。
不同比例田菁与燕麦干草混合青贮对其品质和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
何可可, 杨嘉宇, 陈雅坤, 梁韵仪, 卜登攀, 马慧, 罗维真, 曹晓风, 邓娴, 唐丁, 臧长江, 赵连生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122-513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10
摘要 ( 4 )   PDF (1456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田菁与燕麦干草混合青贮(以下简称混贮)对其品质及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将田菁和燕麦干草按鲜重比例(9∶1、8∶2、7∶3、6∶4)混合,试验共4个组,每组5个重复。发酵60 d后对其感官品质、营养品质、发酵品质和体外发酵特性进行分析,确定田菁与燕麦干草的最佳混贮比例。【结果】①随着燕麦干草比例的增加,田菁与燕麦干草混贮的色泽和气味逐步改善,其中7∶3组感官评分最高(16.50)。②发酵60 d后,8∶2组混贮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显著高于7∶3和6∶4组(P<0.05),同时7∶3和6∶4组的NDF含量较发酵前分别降低了5.83%和4.63%;9∶1和8∶2组混贮的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极显著高于7∶3和6∶4组(P<0.01),与发酵前相比,各组的ADF含量分别降低了4.03%(9∶1)、4.08%(8∶2)、8.00%(7∶3)和6.58%(6∶4)。③发酵60 d后浸提液中,7∶3组混贮的pH极显著或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1;P<0.05),乳酸(LA)含量极显著或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1;P<0.05);7∶3和6∶4组V-score分别为83.5和86.5,等级均为优。④瘤胃体外发酵显示,各时间段7∶3组混贮的产气量均高于其余3组。⑤随着燕麦干草比例的增加,体外发酵后瘤胃液pH呈现显著线性变化(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和乙酸呈现显著二次变化(P<0.05);丙酸呈现极显著二次变化(P<0.01)。⑥7∶3和6∶4组混贮的干物质降解率(DMD)极显著高于9∶1组(P<0.01);9∶1组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ADFD)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P<0.01);随着燕麦干草比例的增加,除了粗蛋白质降解率(CPD)呈下降趋势外,其余营养物质降解率均呈上升趋势。【结论】本试验条件下,随着燕麦干草比例的增加,田菁与燕麦干草混贮感官评分、营养品质和体外发酵特性均得到有效改善,且田菁与燕麦干草比例为7∶3时混贮效果最好。
基于组学的牛肉品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刘杰, 李胜楠, 何晨鹏, 马翔, 李春, 王中波, 肖定福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134-514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11
摘要 ( 7 )   PDF (1495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肉品质作为消费者决策与产业经济效益的核心要素,决定了肉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养殖经济回报,其表型特征包括大理石花纹、嫩度、多汁性、风味及色泽等感官与理化指标,并受遗传基础、营养代谢、饲养管理及环境因素等多维度交互调控。传统评价方法主要依赖感官评分与理化测定,虽可反映部分肉质差异,但难以在分子层面系统解析其复杂形成机制,因而制约了肉质的遗传改良与精准调控。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组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在全基因组尺度上系统解析牛肉品质关键性状的调控基因、通路及生物标志物提供了新工具,显著深化了对肉品质形成机制的理解。作者在系统梳理牛肉品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重点围绕肌内脂肪沉积、肉嫩度和风味等核心性状,分析其主要调控通路与潜在分子标志物,并总结当前多组学整合研究的技术路径与关键成果,进一步探讨现有研究在样本异质性、组学解读深度及功能验证等方面的局限,旨在为牛肉品质的精准评价、分子育种策略制定及加工调控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基于偶氮酪蛋白法研究饲料蛋白来源对饲料中蛋白酶活性测定的影响
矫松君, 刘学涛, 李铁钊, 赵峰, 王钰明, 侯嘉, 解竞静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147-515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12
摘要 ( 6 )   PDF (4575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试验旨在优化偶氮酪蛋白法来测定蛋白酶活性,并探究不同蛋白质原料对饲粮中蛋白酶活性测定的影响。【方法】采用2×3两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pH对底物偶氮酪蛋白、酶解产物偶氮肽特征峰分布的影响,以确定偶氮肽的检测波长。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别研究不同浓度三氯乙酸(TCA)对偶氮酪蛋白的沉淀作用以及不同酶解反应时间对酶解反应速度的影响,并测定优化后的偶氮酪蛋白法的线性和精密度。采用2×3两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饲粮处理方法(10%、20%提取)和蛋白源(豆粕、花生粕、玉米蛋白粉)对蛋白酶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结果】偶氮酪蛋白底物和酶解产物的特征峰分布接近,当pH变为碱性时,偶氮酪蛋白底物和酶解产物特征峰由330~340 nm转移至415~425 nm。当TCA浓度为220.3和440.5 mg/mL时空白对照的吸光度值最低,440.5 mg/mL对偶氮酪蛋白沉淀效果最好。蛋白酶酶解速度随反应时间延长而降低,10和20 min时酶解速度与初始速度无显著差异(P>0.05),最适酶解反应时间为20 min。偶氮酪蛋白法在0.0016~0.1000 mg/mL蛋白酶测定中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3),批内变异系数为1.59%~3.30%,批间变异系数为6.26%~13.1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0%饲粮提取液显著降低了蛋白酶酶促动力学最大反应速度(VmaxP<0.05),但对米氏常数(Km)无显著影响(P>0.05);20%饲粮提取液显著降低了Vmax(P<0.05),并显著提高了Km(P<0.05);10%水平不同蛋白源对VmaxKm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偶氮酪蛋白法测定蛋白酶活性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的特点,可用于饲粮中蛋白酶活性测定。不同浓度饲粮提取液对蛋白酶酶促反应的抑制作用不同,但与饲粮蛋白质来源相关性较小。
饲粮不同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11~21周龄吉山黑鸡生长和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解庆柱, 杜元军, 刘增民, 刘晓辉, 廖玉雪, 夏光亮, 神英超, 刘伟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157-516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13
摘要 ( 9 )   PDF (1168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11~21周龄吉山黑鸡适宜的饲粮代谢能(ME)和粗蛋白质(CP)需要量。【方法】选取576只采食正常、体重相近的11周龄吉山黑鸡Ⅰ系公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鸡。采用2×3双因子(代谢能水平为11.09、11.51 MJ/kg;粗蛋白质水平为14.00%、15.00%、16.00%)试验设计,共配制6种试验饲粮。预饲期1周,正试期10周。试验期间以重复为单位记录给料量和剩料量,计算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和料重比(F/G)。试验第10周末,每个重复取4只鸡,测定体斜长、胸宽、胸深、龙骨长、胫长和胫围;每个重复取2只鸡采血和屠宰,测定屠宰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饲粮不同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11~21周龄吉山黑鸡Ⅰ系公鸡的生长性能、体尺性状和屠宰性能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当饲粮代谢能水平为11.51 MJ/kg时,鸡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均显著高于11.09 MJ/kg水平组(P<0.05);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血清生化指标没有显著影响(P>0.05);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血清中尿酸、总胆固醇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结论】综合考虑各项指标,推荐11~21周龄吉山黑鸡Ⅰ系公鸡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以不高于11.09 MJ/kg和14.00%为宜。
饲粮无氧化锌条件下盐酸小檗碱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回肠肠道形态和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刘硕, 杨亚新, 张连华, 钟儒清, 靳光, 陈亮, 张宏福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168-517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14
摘要 ( 9 )   PDF (8691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饲粮无氧化锌条件下,盐酸小檗碱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腹泻率、血清抗氧化指标、回肠形态和菌群结构的影响,为断奶仔猪氧化锌减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体重相近(5.28 kg±0.06 kg)的90头21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仔猪。对照组(CON)提供基础饲粮,氧化锌组(ZnO)在基础饲粮中按阶段添加氧化锌(前期0~14 d,1 600 mg/kg;后期15~28 d,110 mg/kg),盐酸小檗碱组(BBR)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 mg/kg盐酸小檗碱。试验期28 d。分别于试验第0、14、28天对每头仔猪空腹称重,按重复记录每天采食量,计算生产性能;每天记录每头仔猪的排便情况,计算腹泻率;于第14和28天前腔静脉采血,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于第28天屠宰仔猪,收集回肠组织及其食糜,分别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与CON组相比,①BBR和ZnO组猪的全期料重比(F/G)显著下降(P<0.05),BBR组仔猪全期腹泻率有所降低(P>0.05)。与CON组和ZnO组相比,BBR组猪全期末重、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均无显著变化(P>0.05)。②在试验第14天,BBR组仔猪血清中CAT活性有升高趋势(0.05<P<0.10)。试验第28天时,仔猪血清中SOD、CAT和GSH-Px活性在3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③BBR和ZnO组仔猪回肠杯状细胞数量极显著升高(P<0.01),BBR组的回肠绒毛高度有升高趋势(0.05<P<0.10)。④BBR组仔猪回肠微生物Simpson指数显著升高(P<0.05),但Beta多样性分析指标(PCoA、PCA、NMDS)差异显著(P<0.05)。BBR组特有菌属为狭义梭状芽孢杆菌1(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结论】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50 mg/kg盐酸小檗碱可有效降低全期料重比和腹泻率,提高血清抗氧化活性水平,改善肠道菌群结构,进而促进仔猪的生长发育。
天然多酚调节动物脂质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李甲伟, 李袁飞, 肖艳清, 陈清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180-519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15
摘要 ( 7 )   PDF (5177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脂肪组织是动物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脂质代谢过程对畜禽动物肉品质以及动物和人类健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广泛的体内和体外研究均表明,天然多酚作为一种天然的活性物质,在调控脂质代谢,维护脂质代谢稳态方面展示出良好效果。作者系统阐述了天然多酚调节动物脂质代谢的分子机制,其核心在于通过多重互作途径实现协同调控:介导miRNAs(如miR-122、miR-33、miR-103/107)表达,影响脂质代谢关键基因(如脂肪酸合酶、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的转录与翻译;调控AMPK信号通路(直接或间接通过脂联素受体、SIRT1/LKB1-AMPK信号通路等),在肝脏中减少脂肪合成、促进脂肪酸氧化,在脂肪组织中诱导白色脂肪组织褐变、激活棕色脂肪组织产热;干扰细胞周期进程(诱导凋亡或周期停滞于G0/G1期),抑制有丝分裂克隆扩增,从而抑制脂肪生成;重塑肠道微生物组成(如增加拟杆菌属和阿克曼菌属相对丰度,提高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减少梭菌属相对丰度等);减轻炎症反应(抑制核因子κB等通路,减少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促炎因子);增强抗氧化能力(激活核因子E2相关因子2通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活性氧和丙二醛水平);减少能量摄入(调节瘦素敏感性、阿黑皮素原/刺鼠相关蛋白神经元活性及胆囊收缩素分泌)。针对上述多维度机制的解析,旨在为天然多酚在畜禽健康养殖与肉品质改良中的实践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抗菌肽和葡萄糖氧化酶对乳鸽生长性能、肉品质、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邓丽欢, 姚莹莹, 李海英, 吴盈萍, 卢庆庆, 吴润, 马越, 王泽宁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192-520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16
摘要 ( 5 )   PDF (1259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试验旨在探究单独或联合应用抗菌肽和葡萄糖氧化酶对乳鸽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免疫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期为抗菌肽和葡萄糖氧化酶在乳鸽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240对健康成年白卡奴鸽(2年龄),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CK,基础饲粮)、抗菌肽组(AP,基础饲粮+200 mg/kg抗菌肽)、葡萄糖氧化酶组(GOD,基础饲粮+150 mg/kg葡萄糖氧化酶)和复合组(CP,基础饲粮+200 mg/kg抗菌肽+150 mg/kg葡萄糖氧化酶),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6对种鸽。试验期53 d,其中预饲期7 d,孵化期18 d,哺乳期28 d。乳鸽于0、7、14、21和28日龄称重,测定生长性能;28日龄采血,测定血清免疫、抗氧化及生化指标,屠宰后测定屠宰性能、脏器系数及肉质性状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①抗菌肽组乳鸽14、28日龄体重(BW)、0~14日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升高,0~14日龄窝料重比(F/G)显著降低(P<0.05);葡萄糖氧化酶组和复合组乳鸽7、14日龄体重、0~14日龄平均日增重显著升高,葡萄糖氧化酶组乳鸽0~14日龄窝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②抗菌肽组乳鸽屠体重、全净膛重、胸肌重、心脏重、肌胃重、肾脏重、法氏囊重、肌胃指数和肾脏指数均显著升高,肝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葡萄糖氧化酶组乳鸽全净膛重、全净膛率、肌胃重和肌胃指数显著升高(P<0.05);复合组乳鸽屠体率、肝脏重和肝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③抗菌肽组、葡萄糖氧化酶组和复合组乳鸽胸肌、腿肌的亮度(L*)值显著降低(P<0.05);抗菌肽组的胸肌失水率显著降低(P<0.05);葡萄糖氧化酶组的胸肌黄度(b*)值显著升高(P<0.05);复合组的胸肌红度(a*)和黄度值显著升高,胸肌、腿肌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④抗菌肽组乳鸽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5);葡萄糖氧化酶组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升高,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复合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饲粮添加200 mg/kg抗菌肽或150 mg/kg葡萄糖氧化酶均可以显著提高乳鸽的生长性能、免疫性能和抗氧化能力,改善肉品质,但两者不宜混合使用。
豆粕有效能值预测模型构建
邢承前, 吴兆海, 赵连生, 孙梦旭, 卜登攀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207-521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17
摘要 ( 5 )   PDF (5465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湿化学法、体外法和体内法相结合的方式对10个豆粕(SBM)样品营养价值进行系统评价,分析其有效能值与营养成分含量、瘤胃发酵参数以及产气量的相关关系,构建相关有效能值预测模型。【方法】采用湿化学法检测10个豆粕原料的常规营养组成,基于体外法测定样品体外发酵指标;选择36头16月龄的西门塔尔杂交牛,分为1个对照组和5个试验组,每组6头,采用栓系饲喂,试验期共42 d,每21 d为1期,其中16 d预饲期和5 d采样期,测定饲料原料有效能值。在上述测定结果基础上构建豆粕有效能值预测模型。【结果】10个豆粕样品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在17.28%~33.35%,粗蛋白质(CP)含量在40.18%~50.81%,干物质(DM)含量在88.01%~95.40%。豆粕体外发酵产生的乙酸(Ace)含量为79.23~88.03 mmol/L;丙酸(Pro)含量为40.45~48.69 mmol/L;丁酸(But)含量为23.32~38.06 mmol/L。豆粕的消化能(DE)为12.13~16.67 MJ/kg,代谢能(ME)为10.01~13.97 MJ/kg。有效能值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产气量(GP3 h和GP9 h)与有效能值相关性较高(r分别为0.669、0.687、0.687和0.724),并构建豆粕有效能值预测模型:DE=-14.904+0.0857 TVFA+0.351 Pro+0.0912 Ace-0.845 Ibut-0.0381 GP9 h(R2=0.755);ME=-4.039-0.125 GP9 h+0.0343 TVFA+0.125 GP3 h+0.0328 But-0.270 Pro(R2=0.648)。【结论】豆粕有效能值与其体外发酵和产气指标相关性较高;以丁酸、TVFA和产气量为要素初步构建了豆粕有效能值预测模型,可为豆粕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植物多酚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家禽中的应用研究
李艺普, 邵玉新, 张博, 李晶, 王铮, 马腾壑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217-522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18
摘要 ( 10 )   PDF (1698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球动物蛋白供应体系中,家禽业在缓解营养匮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发展持续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发的疾病威胁,不仅推高疫病综合防控成本,同时加剧群体死亡率并制约生产性能表现。在此背景下,植物多酚正成为新型饲料添加剂的研发焦点。这类天然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中,目前已鉴定出超过8 000种结构类型,涵盖黄酮类、酚酸类、木脂素类等主要亚类,其独特的酚羟基结构赋予其卓越的抗氧化、抗炎及广谱抗菌特性。然而,多酚类物质的强极性特征导致其在小肠纹状缘膜的低渗透性,加之胃肠道内的结构降解,使其生物利用度普遍低于10%。针对这一技术瓶颈,前沿研究正聚焦于纳米包埋技术(如壳聚糖纳米粒)和分子结构修饰(如酰化/甲基化衍生物),通过改善疏水性和代谢稳定性来突破吸收屏障。为了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多酚在家禽养殖应用中的潜力,作者简述了植物多酚的来源、结构与分类,抗氧化、抗炎和抗菌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巴西人参叶粉对灵山鸡生长性能、抗氧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刘亚萍, 卢月樟, 黄金枝, 吴培灵, 王润莲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226-523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19
摘要 ( 4 )   PDF (1152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饲粮添加巴西人参叶粉对灵山鸡生长性能、养分代谢、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将240只1日龄健康、体重接近的灵山鸡母鸡,随机分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及1.00%、2.00%、3.00%巴西人参叶粉添加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预饲期7 d,正试期35 d。试验末,以重复为单位对试验鸡空腹称重并记录采食量,统计生长性能;从每个重复随机选取2只鸡采集血液样本并屠宰,采集胸腺、脾脏、法氏囊,分别测定血清生化、抗氧化及免疫指标,统计免疫器官指数;试验结束前4 d,采用全收粪法收集试验鸡排泄物,测定其养分含量,计算养分表观代谢率。【结果】①饲粮中添加巴西人参叶粉对灵山鸡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及料重比(F/G)无显著影响(P>0.05),但1.00%和2.00%添加组试验鸡终末体重有增加趋势(P=0.094)。②2.00%巴西人参叶粉添加组试验鸡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0%添加组(P<0.05),其他养分代谢率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③1.00%和2.00%巴西人参叶粉添加组试验鸡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3.00%添加组(P<0.05),各添加组试验鸡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④与对照组相比,1.00%和2.00%巴西人参叶粉添加组试验鸡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各添加组试验鸡血清丙二醛含量有降低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61)。⑤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巴西人参叶粉后灵山鸡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显著升高(P<0.05);1.00%和2.00%添加组灵山鸡法氏囊指数显著升高(P<0.05)。【结论】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巴西人参叶粉可提高灵山鸡粗蛋白质代谢率,改善机体的脂质代谢,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本试验条件下巴西人参叶粉添加水平为1.00%~2.00%效果较好。
中草药在肉羊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刘辉, 安小娅, 雷初朝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235-524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20
摘要 ( 5 )   PDF (3559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草药所含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多种多样,涵盖了有机物质,如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绿原酸等。中草药取材广泛、安全可靠、经济环保,具有调节肠胃功能、抗菌消炎、增强免疫等多种功能,对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生产性能方面,中草药可提高肉羊平均日增重、采食量、血清总蛋白含量、干物质和粗蛋白质消化率、改善瘤胃发酵功能。在屠宰性能及肉品质方面,中草药可提高肉羊胴体重、屠宰率、肉质、脂肪酸含量,并降低剪切力和背膘厚等指标。在免疫功能方面,中草药对肉羊血清免疫指标如IgA、IgG、IgM等具有增强作用,从而使羔羊腹泻比例降低。在繁殖性能方面,中草药可以增加公羊采精量、精子密度和精子活力,同时促进母羊发情,提高母羊总受胎率和羔羊初生重,降低弱羔率和死羔率。笔者结合近年来学者们对中草药的研究成果,总结归纳了中草药常见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并详细阐述了中草药在肉羊生产性能、免疫功能、繁殖性能等方面的应用及作用效果。同时,探究了当前中草药发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将中草药合理应用于肉羊生产提供参考。
遗传繁育
香猪CTSV基因3'-UTR插入/缺失结构变异介导的基因表达差异研究
龙菊烟, 田姣, 岑晓丽, 陈霞, 牛熙, 黄世会, 王嘉福, 冉雪琴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243-525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21
摘要 ( 5 )   PDF (3810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组织蛋白酶V(cathepsins V,CTSV)是一种溶酶体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多种疾病中表达异常,而结构变异(structural variation,SV)是基因组多样性及基因表达差异的重要原因。试验旨在探究CTSV基因3'-UTR 517 bp插入/缺失SV在香猪群体中的遗传多样性及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为香猪的优良遗传选育提供潜在的分子标记。【方法】选取319头香猪作为试验动物,245头大白猪作为对照猪种,通过PCR扩增进行基因分型,分析CTSV基因3'-UTR SV在香猪和大白猪中的基因型分布情况及群体遗传特性;采用UCSC、miRanDa、PITA及RBPsuite等软件分析该SV包含的重复元件、miRNA结合位点和RNA结合蛋白(RNA binding protein,RBP)结合位点。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TSV基因不同基因型在香猪肺脏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CTSV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通过PCR基因分型检测,在香猪和大白猪中均检测到了野生型(WW)、杂合型(WD)、缺失型(DD),且WW均为优势基因型,但香猪群体中缺失型(D)等位基因频率(32.29%)极显著高于大白猪D等位基因频率(8.57%)(P<0.01)。经群体遗传特性分析,CTSV基因3'-UTR SV在香猪群体中为中度多态,在大白猪群体中为低度多态;χ2检验发现,该SV在2个猪群中均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香猪CTSV基因3'-UTR SV含有1个短散在元件(short interspersed nuclear element,SINE)重复序列、18个miRNA和22个RBP结合位点。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香猪肺脏组织中CTSV基因WD和DD基因型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WW基因型(P<0.05;P<0.01)。【结论】香猪CTSV基因3'-UTR的517 bp缺失,导致该SV中含有SINE元件,miRNA和RBPs结合位点缺失或改变,并使CTSV基因异常表达和积累。
基于转录组测序筛选浙籽鹅F2代繁殖性状相关候选基因
岳山, 赵秀华, 孙金艳, 彭福刚, 张元良, 李满雨, 刘国君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254-526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22
摘要 ( 4 )   PDF (9578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以浙东白鹅(♂)与浙籽鹅F1代(♀)杂交产生的浙籽鹅F2代母鹅为研究对象,分析浙籽鹅F2代产蛋期和休产期血液转录组数据,筛选浙籽鹅F2代繁殖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为杂交鹅的繁殖调控提供参考。【方法】采集浙籽鹅F2代产蛋期和休产期血液样本,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利用DESeq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其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与繁殖性状相关的基因。随机挑选6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在产蛋期与休产期两个比较组中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4 576个,其中上调基因1 821个,下调基因2 755个。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共富集到9 643个GO条目,在生物过程中主要富集在钙离子跨膜转运的正调节、吞噬作用的调节、阳离子跨膜转运的正向调节等条目;在分子功能上主要富集在转移酶活性、催化活性、嘌呤核苷三磷酸结合等条目;在细胞组分中主要富集在细胞内。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共富集到157条通路,主要富集在果糖和甘露糖代谢、烟酸盐和烟酰胺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等通路,筛选出ADCY5、CD44、CCND1是与繁殖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与转录组测序趋势相符合,证实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结论】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到3个(ADCY5、CD44、CCND1)与繁殖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为研究浙籽鹅F2代繁殖性状相关基因的功能及后续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依据。
FABP3基因多态性及其对绵羊泌乳性状的影响
郭世伟, 刘圆, 郝志云, 张希云, 车陇杰, 李明娜, 任春燕, 王继卿, 王自科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265-527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23
摘要 ( 3 )   PDF (2463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筛选脂肪酸结合蛋白3(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3,FABP3)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分析其与绵羊泌乳性状间的关联性,为绵羊泌乳性状分子遗传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460只泌乳绵羊为研究对象,包括东佛里生羊32只、湖羊56只、东佛里生羊与湖羊杂交1代(F1)197只和东佛里生羊与湖羊杂交2代(F2)175只。采集血样提取DNA,将PCR扩增产物混池后,采用Sanger测序筛选FABP3基因SNP位点,并用五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enta-primer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PARMS)法对SNP位点进行分型,分析该基因核苷酸序列变异对绵羊泌乳性状的影响。【结果】在绵羊FABP3基因第2、3内含子区域各发现1个SNP,分别是c.246+20 G/A(SNP1)和c.348+12 C/T(SNP2)。分型结果显示,SNP1位点有AA、AG和GG 3种基因型,其中GG为F1和F2群体的优势基因型,AG为湖羊的优势基因型,G为F1和F2群体优势等位基因;SNP2位点有TT、TC和CC 3种基因型,TC为湖羊和F1群体的优势基因型,TT为F2群体的优势基因型,T为F1和F2群体的优势等位基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绵羊FABP3基因AG和GG基因型个体的乳脂率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等位基因G与较高的乳脂率显著相关(P<0.05);TC和TT基因型个体的乳脂率和日泌乳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P<0.01),等位基因T与较高的乳脂率显著相关(P<0.05)。绵羊FABP3基因CA单倍型个体的日泌乳量显著高于TG单倍型个体(P<0.05)。【结论】本研究在绵羊FABP3基因中发现c.246+20 G/A位点的AG和GG基因型绵羊的乳脂率显著高于AA基因型,而c.348+12 C/T位点的TC和TT基因型绵羊的乳脂率和日泌乳量显著高于CC基因型。试验结果为绵羊泌乳性状分子遗传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广西黄牛FGF2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卵泡中的表达研究
王云, 郑彦梓, 唐振华, 王燕新, 贾茹茹, 韦春烨, 周东平, 卢瑛, 黄荣春, 石德顺, 陆凤花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276-528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24
摘要 ( 3 )   PDF (1074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克隆广西黄牛成纤维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FGF2)基因CDS区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FGF2基因在广西黄牛不同组织及卵泡中的表达规律,为进一步探讨FGF2基因在卵泡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以广西黄牛卵巢组织cDNA为模板,克隆FGF2基因片段,与其他物种进行相似性比对及系统进化树构建,并通过在线软件对FGF2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FGF2基因在广西黄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方法检测小(卵泡直径3~4 mm)、中(5~8 mm)、大(>8 mm)卵泡卵泡液中的FGF2浓度,并结合免疫荧光技术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探究FGF2基因在广西黄牛卵泡中的定位及表达规律。【结果】广西黄牛FGF2基因CDS区全长468 bp,共编码155个氨基酸。广西黄牛FGF2蛋白氨基酸序列与猪、山羊、绵羊、兔的相似性超过98%,在哺乳动物中表现出高度保守性。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广西黄牛FGF2蛋白为含14个磷酸化位点的碱性亲水蛋白,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61.94%)和延伸链(29.03%)为主,主要互作蛋白包括FGFR、PDGFRA、GPC1、EGFR等。组织表达分析发现,FGF2基因在广西黄牛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卵巢和肺脏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检测不同直径卵泡卵泡液中的FGF2浓度发现,直径>8 mm卵泡卵泡液中的FGF2浓度显著高于3~4 mm卵泡(P<0.05)。FGF2基因在卵母细胞中表达量显著高于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P<0.05),其受体FGFR1基因在卵母细胞中表达量显著低于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P<0.05)。【结论】广西黄牛FGF2基因CDS区序列长468 bp,编码155个氨基酸,为稳定的碱性亲水蛋白,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FGF2基因在卵巢和肺脏组织中的表达量较高,在卵泡中主要来自卵母细胞,通过卵泡直径依赖性浓度变化调控卵泡发育。以上结果可为阐明FGF2基因在广西黄牛卵巢中的功能网络提供理论依据。
不同组学测序技术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研究与应用
钟梓奇, 谢鑫峰, 王子轶, 潘德优, 苏之青, 范津玮, 肖倩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287-529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25
摘要 ( 3 )   PDF (2257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不同组学测序的研究对动物遗传育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深入挖掘测序数据,不仅能够深化对物种的认识,了解调控机制,还能为育种和生产实践提供科学指导。文章介绍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表观基因组学及单细胞转录组学等测序发展的历程,分析了当前主流的组学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简述了不同组学的研究技术及其应用软件,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思路及借鉴;探讨了单一组学及多组学联合分析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剖析研究思路与流程,并提出可行的多组学整合策略,以期为多组学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此外,文章还分析了当前多组学技术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总体而言,多组学联合分析能够整合基因组、转录组、表观基因组等多层次数据,深入解析生物系统的复杂机制,为精准育种与个性化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加速动物遗传育种研究的发展,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武定鸡GHRL基因克隆、组织表达及多态性分析
周滟, 高瑞霞, 黄丽鸽, 范新阳, 保志鹏, 苗永旺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299-530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26
摘要 ( 3 )   PDF (6946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克隆武定鸡胃饥饿素(ghrelin,GHRL)基因,阐明其组织表达差异及其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对生长性状的影响。【方法】克隆武定鸡GHRL基因编码区(CDS)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其分子结构和功能特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HRL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50、120和365日龄)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通过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检测GHRL基因内含子3、外显子4(652 bp)区域的SNP位点,分析其与武定鸡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成功克隆武定鸡GHRL基因CDS序列,其长度为351 bp,编码116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GHRL蛋白为亲水性不稳定蛋白,含有信号肽序列和跨膜结构域,且该蛋白包含Motilin_ghrelin和Motilin_assoc 2个保守结构域。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不同日龄武定鸡GHRL基因在腺胃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且120日龄时表达量显著高于50、365日龄(P<0.05)。在GHRL基因内含子3中检测到3个SNPs位点(g.4374 C>T、g.4375 C>T、g.4431 G>T),在外显子4中检测到1个SNP(g.4629 G>A)为异义替换。关联分析结果显示,g.4374 C>T和g.4629 G>A位点与武定鸡公鸡胫长及母鸡龙骨长和胸角显著相关(P<0.05)。【结论】武定鸡GHRL基因在调节食欲和能量代谢、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和释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多态性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研究结果为武定鸡的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预防兽医
牡荆提取物对肉鸡坏死性肠炎的治疗作用
何隽桁, 唐兴刚, 八晓敏, 黄天启, 李亚晖, 陈创华, 黄宝珠, 陈晓颖, 向蓉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310-532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27
摘要 ( 6 )   PDF (14634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牡荆提取物(Vitex negundo L.var.cannabifolia extract,VNE)对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感染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NE)肉鸡生长性能、肠道状态、免疫水平、炎性因子的影响,探究VNE对肉鸡NE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1日龄岭南黄鸡雏鸡180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组(CON)、模型组(MOD)、恩拉霉素组(ENR)及低(L-VNE,4 g/(kg·d))、中(M-VNE,8 g/(kg·d))、高(H-VNE,12 g/(kg·d))剂量VNE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分别于21、28日龄时对肉鸡称重,计算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及料重比(F/G)。试验结束后处死肉鸡,取样分析肠道状态、免疫指标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与CON组相比,MOD组21、28日龄肉鸡体重极显著降低(P<0.01),14~21日龄肉鸡F/G显著增加(P<0.05),22~28日龄肉鸡ADG、ADFI、F/G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0.01;P<0.05);21、28日龄肉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VH)极显著降低(P<0.01);28日龄肉鸡肠道内促炎因子(IL-8、TNF-α、IL-1β)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说明MOD组肉鸡在高蛋白鱼粉饲喂下CP感染导致NE的发生,试验造模成功。与MOD组相比,①饲喂VNE可极显著增加21和28日龄肉鸡体重(P<0.01),M-VNE和H-VNE组肉鸡ADFI升高,各VNE组14~21日龄肉鸡F/G下降,表明VNE可有效缓解因NE造成的肉鸡生长性能下降。②21日龄时,M-VNE和H-VNE组肉鸡脾脏指数极显著升高(P<0.01),各VNE组肉鸡胸腺指数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表明VNE具有改善NE肉鸡免疫器官的功效。③21和28日龄时,各VNE组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VH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十二指肠、空肠的VH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表明VNE可缓解NE肉鸡的肠道损伤。④H-VNE组21日龄肉鸡IgG浓度极显著升高(P<0.01),各VNE组21和28日龄肉鸡IgA浓度均有降低,表明VNE可改善NE肉鸡的免疫功能。⑤28日龄时,各VNE组肉鸡肠道促炎因子(IL-8、IL-17A、IL-1β、TNF-α)的表达量相对降低,说明VNE可缓解肉鸡因NE引起的肠道炎症。以上结果说明,VNE具有治疗NE的效果。【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在饲料中添加VNE可改善CP肉鸡免疫功能、生长性能、免疫器官指数、肠道形态结构、炎症因子表达量,其中4 g/(kg·d)VNE对CP的治疗作用效果更佳。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N蛋白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建立
王田田, 于瑞明, 张莉萍, 白英杰, 张中旺, 潘丽, 张全伟, 刘新生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326-533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28
摘要 ( 7 )   PDF (17806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制备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N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建立一种检测PDCoV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为猪群PDCoV感染情况的临床快速、准确检测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PDCoV N蛋白并验证,用其免疫BALB/c雌鼠,利用杂交瘤细胞融合技术筛选制备抗PDCoV N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验证单克隆抗体的反应性和特异性。将筛选到的单克隆抗体进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并分别与未标记的单克隆抗体两两组合配对,选择最优抗体用于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通过棋盘法优化捕获抗体包被浓度和酶标抗体稀释度等条件,条件优化后通过梯度稀释法确定该方法的PDCoV N蛋白和PDCoV的检出限,并验证其重复性和特异性,最终检测临床样品验证该方法与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的一致性。【结果】成功表达出纯度较高的PDCoV N蛋白,用其免疫小鼠4次后其血清抗体效价达到1∶256 000,通过杂交瘤融合技术成功筛选到6株能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5D2-1、5D2-2、6G7-1、6G7-2、3C5和6F10)。Western blotting、IFA结果显示,筛选到的6株单克隆抗体可与PDCoV N蛋白特异性反应。配对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捕获抗体为5D2-1,最佳检测抗体为6G7-1-HRP。本研究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对PDCoV N蛋白的检出限为2 ng/mL,全病毒的检出限为7.89×103 TCID50/mL,具有良好的灵敏性。批间和批内重复试验变异系数均<10%,且未见与其他常见猪肠道病毒发生反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特异性。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与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符合率为88.19%,Kappa值为0.761,表明该方法可用于PDCoV临床样品的检测。【结论】本研究成功筛选制备了6株针对PDCoV N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建立了一种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PDCoV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为PDCoV临床诊断提供了新方法。
布鲁氏菌ABC转运蛋白相关基因cydDC缺失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姜治强, 张皓博, 刘蒙达, 孙翔翔, 邵卫星, 常璐, 亓菲, 孙世雄, 焉鑫, 南文龙, 孙淑芳, 樊晓旭, 黄保续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338-534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29
摘要 ( 4 )   PDF (4153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ABC转运蛋白相关基因cydDC在布鲁氏菌中的生物学功能,揭示其在应激和细胞内存活方面的作用。【方法】以羊种布鲁氏菌16M为研究对象,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基因缺失株16MΔcydDC,并通过回补质粒转化的方法构建其回补株16M CΔcydDC,通过比较3种菌株的生长特性、应激敏感性、胞内存活能力及炎症因子诱导水平,系统评估cydDC基因的功能。【结果】PCR鉴定结果显示,16M野生株可获得大小为4 504 bp的特异性条带,而缺失株16MΔcydDC和回补株16M CΔcydDC特异性条带大小为1 088 bp,互补株还扩增出大小为3 819 bp的条带,证实菌株构建成功;3种菌株在相同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生长趋势相似;但体外应激试验结果显示,16MΔcydDC缺失株对酸性(pH 4.0~4.5)和氧化(1 mmol/L H2O2)应激的敏感性显著高于野生株和互补株(P<0.05)。胞内增殖试验和促炎因子mRNA水平表达结果显示,与野生株和互补株相比,在感染24 h时,缺失株16MΔcydDC在RAW264.7细胞内的存活能力显著降低(P<0.05),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ABC转运蛋白系统相关基因cydDC有利于布鲁氏菌在酸性应激、氧化应激和细胞内环境下存活,通过调控细胞炎症反应,减少此类刺激对细菌的损伤。
腐殖酸钠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的防治效果探究
翟恩泽, 王辉, 杨平尧, 康舒宁, 吕晓品, 贾玉苗, 白瑞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350-535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30
摘要 ( 5 )   PDF (18663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腐殖酸钠(sodium humate,HNa)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通过体外孢子化抑制试验和动物体内干预试验进行综合评价。体外试验设置0.4、0.5和0.6 mg/mL HNa 3个浓度处理组,同时以10% DMSO作为阴性对照,以2.5%重铬酸钾作为阳性对照,各组试管中均加入2.0×105个未孢子化的柔嫩艾美耳球虫,28 ℃温箱培养3 d,观察不同时间(24、48和72 h)HNa对卵囊孢子化的抑制效果。体内试验,将180只12日龄SPF雏鸡均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感染对照组、地克珠利组(0.2 mL/L)及HNa低(400 mg/kg)、中(500 mg/kg)、高(600 mg/kg)剂量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空白对照组雏鸡不感染球虫不给药;感染对照组雏鸡感染球虫不给药;地克珠利组雏鸡感染球虫,于14~21日龄饮水给药地克珠利(0.2 mL/L);HNa低、中、高剂量组,感染球虫,于12~21日龄拌料给予相应剂量HNa。14日龄时空白对照组雏鸡灌胃凉白开水(1 mL/只),其余各组雏鸡均灌胃1 mL含有2.0×104个孢子化的球虫卵囊液,饲养至21日龄结束试验。系统监测雏鸡生长性能、盲肠病变记分、每克粪便卵囊数(oocysts per gram feces,OPG)、抗球虫指数(anticoccidial index,ACI)及盲肠组织病理损伤等。【结果】体外试验中,0.5 mg/mL HNa处理组在24、48和72 h的孢子化率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体内试验中,HNa中剂量组治疗效果最佳,感染后7 d,该组雏鸡平均增重显著高于感染对照组(P<0.05),高于HNa低、高剂量组(P>0.05);盲肠病变记分和OPG均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P<0.05);ACI为164.58,属中等抗球虫效果,仅次于地克珠利组(ACI 182.33)。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不同浓度HNa均能有效减轻雏鸡盲肠绒毛脱落和炎性浸润。【结论】HNa能有效降低柔嫩艾美耳球虫体外孢子化率,提高ACI,改善盲肠病理组织损伤,在本试验条件下,500 mg/kg添加量防治效果最佳。
伊氏锥虫ISG 65基因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金敏, 王美玲, 刘燕, 周娜, 赵雪晴, 党文盈, 古丽博斯坦, 阿布都卡迪尔, 巴依娜, 巴音查汗·盖力克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359-537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31
摘要 ( 5 )   PDF (6742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表达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不变表面糖蛋白65(invariant surface glycoprotein 65,ISG 65),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及反应原性,并制备伊氏锥虫ISG 65蛋白多克隆抗体,为该类病原体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PCR扩增伊氏锥虫新疆株ISG 65基因,对测序列进行相似性比对及系统进化树构建,运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ISG 65基因编码蛋白的理化特性、亲/疏水性、跨膜区、信号肽、磷酸化位点及亚细胞定位进行预测分析。通过同源重组方法将ISG 65基因片段转染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重组ISG 65蛋白(rISG 65),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rISG 65蛋白;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ISG 65蛋白纯化效果。将纯化后的rISG 65蛋白免疫昆明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间接ELISA方法测定多克隆抗体效价及重组蛋白反应原性。【结果】 伊氏锥虫新疆株ISG 65基因PCR扩增产物大小为657 bp,与冈比亚布氏锥虫(登录号:XM_011773430.1、XM_011773437.1)相似性最高,为99.06%,与冈比亚布氏锥虫(登录号:XM_011773430.1)亲缘关系最近并聚为一支。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ISG 65蛋白属于亲水性蛋白,含有436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为8.02。预测ISG 65蛋白存在35个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中α-螺旋、无规则卷曲、β-转角、延伸链占比分别为53.21%、33.03%、2.98%和10.78%;ISG 65蛋白有14个B细胞抗原表位,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本试验成功构建pET-28a-ISG 65重组质粒;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菌pET-28a-ISG 65-BL21在37 ℃ 8 h、1.0 mmol/L IPTG中高效表达,纯化后得到的蛋白大小约24 ku。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均获得与预期大小一致的24 ku条带。间接ELISA检测结果显示,获得的ISG 65鼠源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1 638 400。【结论】经原核表达的重组ISG 65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与伊氏锥虫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并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可为后续伊氏锥虫ISG 65蛋白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提供重要参考数据和理论支撑。
上海地区鸽Ⅰ型副黏病毒流行株HN基因遗传进化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刘健, 周锦萍, 徐卫兵, 白艺兰, 杨显超, 桂亚萍, 夏琦琦, 徐锋, 沈莉萍, 刘佩红, 王建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371-538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32
摘要 ( 4 )   PDF (10126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鸽Ⅰ型副黏病毒(PPMV-1)流行株HN基因遗传进化情况,探讨PPMV-1免疫失败的原因,为研发PPMV-1新型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集临床送检疑似PPMV-1感染鸽样品(脑、气管、肺脏、肝脏、胰腺和脾脏),应用RT-PCR方法进行PPMV-1鉴定,阳性样品进行HN基因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对HN蛋白结构功能进行分析。【结果】送检鸽鉴定为PPMV-1阳性,其HN基因全长为2 002 bp,编码区全长1 716 bp,编码571个氨基酸,与PPMV-1国内分离株Pi/SH/CH/0617/2013核苷酸相似性最高,为99.8%,与新城疫(NDV)疫苗株La Sota和Mukteswar核苷酸相似性分别只有83.6%和85.5%。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流行株属于NDV Class Ⅱ群Ⅵ.2.1.1.2.2亚型,与NDV国内分离株Pi/SH/CH/0617/2013和pigeon/Ningxia/2068/2016同处一个分支,与La Sota和Mukteswar处于不同分支。HN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分子质量约为62.71 ku,理论等电点(pI)为7.88,半衰期为30 h,不稳定系数为30.44,脂肪系数为85.48;该蛋白主要分布在线粒体和细胞质中,无信号肽,含有1个跨膜结构、5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105个O-糖基化位点、13个半胱氨酸残基和75个磷酸化位点。HN蛋白二级结构、三级结构预测以无规则卷曲占比最高,其次为β-折叠和α-螺旋;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显示,HN蛋白含有10个抗原表位(氨基酸长度≥7)。【结论】上海地区PPMV-1流行株属于NDV强毒株的Class Ⅱ群Ⅵ.2.1.1.2.2亚型,其HN蛋白具有较好的抗原表位,可作为PPMV-1疫苗研制和抗病毒治疗的靶蛋白。本研究结果为PPMV-1 HN基因遗传进化、蛋白表达、新型疫苗研发和抗病毒药物的筛选等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免疫信息学设计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蛋白的通用多表位疫苗
许大伟, 朱琪, 程安琪, 陈宇山, 刘宇明, 李冰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381-539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33
摘要 ( 4 )   PDF (9812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设计一种能广泛应对当前国内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流行株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变体的通用多表位疫苗,用于预防和控制PEDV感染。【方法】对国内PEDV流行毒株的S蛋白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及相似性比对,筛选出保守序列并预测其抗原性。使用IEDB、DTU Health Tech、ABCpred等免疫信息学工具筛选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表位,并通过柔性连接子串联重组后构建多表位疫苗。对疫苗的抗原性、过敏原性、毒性、理化性质、N-糖基化位点、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进行预测。通过免疫模拟评估该疫苗引起的免疫反应。【结果】成功从S蛋白中筛选出4段保守抗原序列,并识别出3个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5个辅助T淋巴细胞(HTL)表位和6个线性B细胞表位。这些表位被重组构建成多表位疫苗rPEDV-S,其分子质量为33.53 ku,表现为亲水性,具有2个潜在N-糖基化位点,无过敏原性和毒性。rPEDV-S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分别占32.71%、14.02%和53.27%。三级结构分析显示,95.3%的残基位于Ramachandran有利区,Z-score为-5.30。免疫模拟结果显示,rPEDV-S能诱导强烈的T细胞和B细胞免疫应答。【结论】本研究成功设计出多表位疫苗rPEDV-S,可激发强烈的免疫反应,可为应对国内新型PEDV变异毒株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及候选疫苗。
细粒棘球绦虫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夏衣旦木·吐尼牙孜, 廖霞, 李婧, 贾雨桐, 赵金龙, 杜韫, 方梓屹, 林仁勇, 吕国栋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393-540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34
摘要 ( 3 )   PDF (10429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细粒棘球绦虫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sensu stricto,EgIGF-1R)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制备EgIGF-1R的多克隆抗体并定位其在幼虫阶段的表达。【方法】使用Mega 11.0软件对EgIGF-1R(GenBank登录号:XP_024354248.1)及其同源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ClustalW多重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EgIGF-1R蛋白的理化特征、跨膜区域、蛋白结构等生物学信息。选择EgIGF-1R的优势肽段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其多克隆抗体,并利用ELISA方法检测抗体效价。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试验定位检测EgIGF-1R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和囊泡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EgIGF-1R与日本血吸虫、智人IGF-1R同源基因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32.02%和31.57%。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EgIGF-1R与多房棘球绦虫、布氏姜片虫及日本血吸虫的亲缘关系较近;与智人、小鼠等物种的亲缘关系较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EgIGF-1R蛋白含有1 680个氨基酸;EgIGF-1R蛋白分子质量为1.839×105 u,等电点为8.59;具有2个跨膜区域,分别位于第1 034-1 056和1 164-1 186位氨基酸,是一种跨膜蛋白;其含有18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123个丝氨酸磷酸化位点和60个苏氨酸磷酸化位点。EgIGF-1R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折叠、无规则卷曲占比分别为21.19%、16.61%和62.20%;3D结构中N-端和C-端相距较远。EgIGF-1R与人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人源胰岛素的对接分数分别为-1 739.46和-1 099.10 kJ/mol。ELISA结果显示,EgIGF-1R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64 000。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EgIGF-1R在原头蚴的顶突、吸盘和被膜表达,在囊泡的生发层表达。【结论】EgIGF-1R蛋白具有结合人源胰岛素生长因子1等细胞因子的结构域,表达于细粒棘球绦虫的原头蚴和囊泡等幼虫阶段,本研究制备的EgIGF-1R多克隆抗体为研究EgIGF-1R在细粒棘球绦虫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基于Argonaute蛋白的动物病原核酸检测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冯杰, 黎春秀, 杨旸, 邹波, 付玲玲, 曹乾大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403-541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35
摘要 ( 13 )   PDF (1201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Argonaute(Ago)蛋白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且高度保守的一类蛋白,具有通过结合小的单链核酸引导序列对互补靶标进行特异性识别和切割的特性。基于Ago蛋白具有的特异序列识别及连续切割活性特性,使其成为新一代核酸分子诊断生物传感器的候选工具,为开发快速、便捷、灵敏、特异、多重核酸检测技术提供了一种新选择。近年来,Ago蛋白介导的核酸检测技术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尤其在动物疫病病原检测领域,已建立起多种动物疫病病原的检测方法,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笔者简要总结了Ago蛋白的结构特征及功能,嗜热栖热菌(Thermus thermophilus)Ago蛋白(TtAgo)和激烈火球菌(Pyrococcus furiosus)Ago蛋白(PfAgo)介导的代表性核酸检测平台及其在动物病原检测的应用,并提出了提高基于Ago蛋白核酸检测技术应用的潜在策略,以期为动物病原核酸检测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开发提供参考。
鸽圆环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
王仲浩, 田野, 袁小远, 李桂明, 陈书民, 刘明超, 王传文, 孟凯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414-542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36
摘要 ( 6 )   PDF (8625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华东部分地区流行的鸽圆环病毒(Pigeon circovirus,PiCV)基因组特征及遗传变异规律。【方法】无菌采集58只病死鸽的肺脏、脾脏、肝脏组织,利用PCR扩增进行病原检测。对PiCV阳性样本通过PCR扩增病毒基因组全长并进行TA克隆。阳性质粒测序结果通过DNAStar和Mega 11.0软件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拼接以及核苷酸、氨基酸序列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RDP 5.42和Simplot 3.5.2软件对分离株进行重组分析并鉴定。【结果】PCR检测结果显示,58只病死鸽中检出30只PiCV阳性,且其他病毒未检出。测序结果显示,成功获得5株PiCV全基因组序列,分别命名为SD02、SD040、JS091、AH056和AH529,序列长度分别为2 037、2 034、2 039、2 039和2 041 bp。相似性比对结果显示,5株PiCV分离株与国内外参考株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83.2%~100%,与国内的分离株亲缘关系更近。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5株PiCV分离株属于不同亚型,分离株SD040、SD02、JZ091、AH056、AH529分别属于B、A、C、G和H亚型。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5株PiCV分离株与标准株jz1相比,Cap蛋白氨基酸出现不同程度的突变、替换和缺失,Rep蛋白存在3个氨基酸位点缺失和1个氨基酸位点突变。重组分析表明,5株PiCV分离株有2个重组事件被鉴定,其中分离株AH056是由GX6株和JS2株重组产生,重组断点位于161 bp处。【结论】本研究分离获得5株不同亚型PiCV全基因组序列。病毒重组及关键蛋白突变为其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重要成因。本研究丰富了对PiCV基因组特征及遗传演化规律的认识,为华东地区PiCV的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基础兽医
葡聚糖硫酸钠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对猪肝损伤的影响
吕启榀, 彭渝, 韩煦, 杨述林, 王彦芳, 陶聪, 曹果清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422-543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37
摘要 ( 7 )   PDF (16340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灌胃快速诱导巴马猪肠炎,探究肠肝轴失调对肝脏功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为畜牧业中肠道-肝脏相关疾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将该模型转化应用于人类肝炎医学模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16头120日龄巴马公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和DSS组,每组8头。DSS组公猪连续6 d 灌胃DSS溶液(1.25 g/kg BW),对照组公猪灌胃等体积纯净水。试验第7天屠宰后采集血清和肝脏样本。通过HE、免疫荧光及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对肝脏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DSS诱导肠炎后肝脏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并对其进行GO功能、KEGG通路以及GSEA富集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促炎及促纤维化相关基因表达量。【结果】HE染色显示,DSS组猪肝脏组织出现免疫细胞浸润增多、肝脏组织结构紊乱的现象。与对照组相比,DSS组猪血清中AST活性显著增加(P<0.05),ALT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转录组分析筛选出2 456个DEGs(1 153个上调、1 303个下调)。GO功能注释显示,DEGs显著富集于炎症反应、脂肪酸代谢及胆固醇稳态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DEGs主要显著富集于胆汁酸代谢紊乱、PPAR信号通路抑制及NF-κB信号通路激活等。GSEA分析显示,上调通路多与炎症反应(如IL-6/JAK/STAT3、TNF-α/NF-κB等信号通路)相关,下调通路主要涉及代谢功能(如脂肪酸代谢、胆汁酸代谢等)。免疫荧光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SS组猪肝脏CD45+细胞浸润和胶原沉积明显增多,促炎基因TNF-α、IL-6、CXCL2、CXCL10、MCP1和促纤维化基因COL3A1、TGF-β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DSS灌胃能够快速诱导猪肝脏发生炎症,导致肝脏代谢功能紊乱,营养吸收受阻。本研究结果为畜禽肝脏疾病基础研究及人类肝炎医学模型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1株黏质沙雷氏菌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全基因组分析
赵新凌, 刘宇洋, 杨靖卿, 卞心蓉, 王心舞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434-544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38
摘要 ( 4 )   PDF (6166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离能够裂解耐药黏质沙雷氏菌的噬菌体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及全基因组分析,为临床应用噬菌体疗法防控黏质沙雷氏菌感染提供候选噬菌体,并为解决黏质沙雷氏菌耐药性问题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以从医院痰液样本中分离得到的黏质沙雷氏菌Sm2为宿主菌,通过空斑法及双层平板法从污水处理厂采集的污水样品中分离纯化黏质沙雷氏菌噬菌体,进一步对其形态、裂解谱、生长曲线、温度耐受性及酸碱稳定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通过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测定其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基因组特征及遗传进化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从污水处理厂污水样品中分离得到1株黏质沙雷氏菌噬菌体vB_SamS_CC02,该噬菌体在LB平板上形成透亮噬菌斑。透射电镜观察显示,该噬菌体属于长尾病毒科,由直径为(58±10) nm的二十面体对称头部及1个长度为(110±10) nm的尾部组成。裂解谱测定结果显示,该噬菌体仅能特异性裂解黏质沙雷氏菌,对其他种属细菌无裂解作用。一步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该噬菌体潜伏期为5 min,裂解周期约为30 min,爆发量可达105 PFU/cell。耐受性检测结果显示,60 ℃存放60 min仍可检测到部分活性噬菌体,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pH 2.0环境中放置60 min,其噬菌体效价稳定在104 PFU/mL,具有良好的酸碱耐受性。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噬菌体vB_SamS_CC02基因组全长为163 764 bp,GC含量为46%,基因组包含65个开放阅读框(ORFs),无毒力、耐药性或溶原相关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噬菌体在全基因组水平上与沙雷氏菌噬菌体vB_SmaS_Serratianator(MW021755.1)序列相似性最高(96.83%),但基于末端酶大亚基序列的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其属于一个单独进化分支,与已报道噬菌体亲缘关系较远。【结论】本研究成功分离得到1株特异性裂解黏质沙雷氏菌的噬菌体vB_SamS_CC02,该噬菌体裂解能力强、稳定性好。研究结果为临床应用噬菌体疗法防控耐药黏质沙雷氏菌感染提供了候选噬菌体。
统货药材蒲公英提取物的提取工艺优化及药效评价
刘博, 郎丰亭, 杨芬芳, 郝智慧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444-545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39
摘要 ( 6 )   PDF (306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优化统货药材蒲公英提取物的提取工艺,并探究其抗炎、抗菌和促生长效果。【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蒲公英提取物中的指标成分(咖啡酸和菊苣酸)总含量;以料液比、提取次数、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以提取物中指标成分总含量和得膏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蒲公英提取物的最佳提取工艺;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探究不同剂量蒲公英提取物对小鼠耳肿胀度和耳肿胀抑制率的影响,评价其抗炎效果;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蒲公英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评价其抗菌效果;连续给予小鼠蒲公英提取物20 d,并记录小鼠体重和采食量,通过计算小鼠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等评价其促生长效果。【结果】蒲公英提取物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2、回流提取2次、每次2 h,在此提取条件下,蒲公英提取物中平均指标成分总含量和平均得膏率分别为9.83 mg/g和33.61%。抗炎试验结果显示,蒲公英提取物中、高剂量组小鼠耳肿胀度抑制率分别为45.1%和51.2%;抗菌试验结果显示,蒲公英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15.63和125 mg/mL,MBC分别为250和125 mg/mL;小鼠促生长试验中,与空白组相比,蒲公英提取物中剂量组小鼠平均日增重显著升高(P<0.05),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蒲公英提取物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2、提取2次、每次2 h,该工艺条件下制备的蒲公英提取物中指标成分总含量和得膏率较高,且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炎和促生长功效。
内蒙古地区犊牛腹泻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顾珂瑞, 刘大程, 樊宏亮, 李澳龙, 赵小军, 丁瑞, 夏东旭, 赵红霞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454-546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40
摘要 ( 4 )   PDF (5790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内蒙古地区犊牛腹泻奇异变形杆菌的流行情况、药物敏感性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方法】试验采集89份犊牛腹泻样本并对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通过革兰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和特异性基因ureR的PCR扩增等方法对分离株进行鉴定,并进行小鼠致病性试验;采用K-B法对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通过PCR法检测分离株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结果】分离株在SS琼脂培养基上呈现中心为黑色、外围为无色的菌落,在BHIA培养基上均能表现迁徙性生长,从89份犊牛腹泻样本中分离出14株疑似菌株。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株与硫化氢、赖氨酸和鸟氨酸等反应呈阳性,与侧金盏花醇、吲哚和棉子糖等反应呈阴性。通过奇异变形杆菌特异性基因ureR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片段大小约225 bp的条带,扩增产物测序拼接后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14株分离株均为奇异变形杆菌,分离率为15.7%。小鼠致病性试验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均有致病性,毒力基因zapAurecpmfArsbAucaAatfA检出率为64.3%~100%,其中携带6种毒力基因的分离株有9株,占比为64.3%。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呈现多重耐药,多重耐药率高达92.9%;分离株对四环素、多黏菌素B和复方新诺明等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均≥78.6%,对阿米卡星和头孢曲松表现敏感,敏感率≥71.4%。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中检出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dA25、strAstrB,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S,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EMblaOXA-1,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tetB,氯霉素类耐药基因floR,以及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和Sul3,其中addA25和Sul1基因检出率最高,为100%。【结论】本研究从内蒙古地区犊牛腹泻样本中分离获得14株奇异变形杆菌,分离株均有致病性且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其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存在一定相关性,临床上推荐使用阿米卡星和头孢曲松治疗奇异变形杆菌感染引起的犊牛腹泻。
藏羊源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与药物敏感性分析
王冬经, 曾江勇, 苏中华, 巴桑次仁, 尼玛潘多, 王登云, 马弘财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465-547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41
摘要 ( 4 )   PDF (13327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采集自西藏拉萨市曲水县疑似产气荚膜梭菌感染致死病例进行病原检测并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分析。【方法】无菌采集病死藏羊肺脏、肝脏、心脏、脾脏、肾脏、血液、胃内容物、肠内容物等12份病料样品,通过厌氧培养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纯化,对分离纯化后的菌株进行革兰染色镜检、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PCR鉴定,并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和遗传进化分析,通过PCR检测分离株的毒素基因携带情况并进行毒素分型,进一步开展分离株的体外药物敏感性研究。【结果】试验从12份藏羊病料样品中分离获得10株疑似菌,分离株在RMC培养基中生长旺盛,在TSC培养基中呈中间黑、边缘白的菌落,在5%脱纤维绵羊血平板上呈现双溶血环,革兰染色为阳性杆菌,初步判定为产气荚模梭菌,命名为QS-1~QS-10。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株乳糖、蔗糖、D-核糖、鼠李糖、葡萄糖、麦芽糖、木糖、甘露醇、山梨醇、明胶、尿素、牛乳发酵试验呈阳性,松三糖、棉子糖、阿拉伯糖、M-R、V-P、甘油、水杨苷、硫化氢、过氧化氢、尿素、吲哚试验结果呈阴性。分离株16S rRNA基因序列与产气荚膜梭菌参考株的相似性为98.30%~99.90%,与产气荚膜梭菌参考株处于同一分支,而与大肠杆菌、沙门菌等处于不同分支。毒素基因检测结果显示,8株分离株仅携带cpa基因,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2株分离株携带cpaetx基因,为D型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均对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哌拉西林表现敏感或中介,对其余15种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9株存在多重耐药性,5重以上耐药的菌株占80.00%,分离株QS-3耐药数量多达13种。【结论】本研究从猝死藏羊病料中分离出10株产气荚膜梭菌,其中2株为D型、8株为A型,分离株耐药情况严重。研究结果为当地藏羊产气荚膜梭菌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数据指导。
1株牛源耐碳青霉烯K57型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其全基因组分析
庞舒琪, 韩正慧, 汤昆平, 王乐平, 黎春玲, 白慧丽, 李常挺, 李显, 尹杨燕, 马春霞, 滕翎, 李军, 陈忠伟, 周以林, 彭昊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476-548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42
摘要 ( 6 )   PDF (8885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以牛源K57型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KLB-04为宿主菌,分离该菌的强裂解性噬菌体,并对该噬菌体的生化特性及全基因组进行分析,为后续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临床应用、噬菌体衍生蛋白的开发与使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污水中分离肺炎克雷伯菌裂解性噬菌体;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宿主谱测定、pH耐受和温度稳定性评估、最佳感染复数测定、一步生长曲线测定、全基因组测序等方法分析噬菌体的形态学、生物学特性和全基因组特性。【结果】分离到1株裂解性噬菌体并命名为GXKP01,该噬菌体的噬菌斑直径约3 mm,带有约2 mm外圈晕环;透射电镜观察显示,该噬菌体由头部和较短的收缩性尾部组成,头部为正二十面体,直径约60 nm,尾部长15~20 nm,属于Studiervirinae亚科、Przondovirus属。噬菌体GXKP01感染肺炎克雷菌KLB-04的潜伏期约10 min,一个感染周期约持续70 min,每感染一个细菌约可产生136个子代噬菌体病毒颗粒。噬菌体GXKP01仅可裂解宿主菌KLB-04,特异性较强;在4~60 ℃,pH 3.0~12.0条件下稳定性良好。噬菌体GXKP01基因组为双链线性DNA,全长39 795 bp,GC含量为53.13%,共有44个编码基因;不携带毒力因子和耐药基因,显示出遗传的安全性。【结论】本研究分离出1株可裂解K57血清型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的强裂解性噬菌体,为利用噬菌体预防和治疗高毒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
野生黑鸢源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谢怀茹, 潘雨涵, 林峻, 石蕊, 王旭翔, 戴宗茂, 靳茜, 地丽热巴·地里夏提, 阿依乔丽凡·沙汉, 彭啟敏, 肖莹, 麦多, 王金泉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488-549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43
摘要 ( 6 )   PDF (7657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从野生黑鸢粪便中分离鉴定耐药更少的芽孢杆菌,并测定其潜在益生性,为动物营养与饲料微生态制剂提供候选菌株。【方法】从新疆野生动物救助站采集黑鸢的新鲜粪便样品,用LB琼脂培养基分离芽孢杆菌,对分离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和16S rDNA测序分析,进一步测定分离菌株的耐酸耐胆盐能力、自聚集性、DPPH自由基清除率、药物敏感性、溶血活性和抑菌能力,评估其体外益生能力。【结果】从野生黑鸢粪便中分离得到3株菌,分离菌株在LB琼脂培养基上呈淡黄色褶皱状单菌落,表面粗糙,湿润,为革兰阳性杆状细菌,分别命名为C42a、C45和C5y1。生化鉴定结果显示,3株分离菌V-P、D-木糖、L-阿拉伯糖、D-甘露醇、明胶液化、pH 5.7、7%氯化钠、硝酸盐还原、淀粉水解试验结果呈阳性;柠檬酸盐和丙酸盐试验结果呈阴性。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C42a与地衣芽孢杆菌PP236929.1、C45与地衣芽孢杆菌MF581456.1、C5y1与地衣芽孢杆菌HQ850703.1的相似性均>97%,确定3株分离菌均为地衣芽孢杆菌。3株菌在pH为2.0时存活率高于32.00%,最高可达75.30%;在0.3%胆盐浓度下均可存活。自聚集能力均在52.22%~88.89%之间,DPPH自由基清除率在63.62%~84.18%之间。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C42a、C45、C5y1对氨苄西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等11种药物均表现敏感;C42a对红霉素中介,C5y1对克林霉素中介,C45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均中介。3株菌均不具有溶血活性。C42a和C45对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结论】本研究从野生黑鸢粪便中分离出3株耐药较少的地衣芽孢杆菌C42a、C45、C5y1,均表现出良好的体外益生特性,可作为动物微生态制剂的候选菌株。
二甲双胍对种鸽卵巢衰老的缓解作用研究
赵星晨, 高求炜, 梁雅妍, 高铭, 王玮, 周烁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499-550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44
摘要 ( 3 )   PDF (12490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二甲双胍对种鸽卵巢衰老的缓解作用。【方法】①选用40对6年龄种鸽,随机分为2组,分别饲喂含0(对照组)和62.5 mg/kg二甲双胍的饮用水,试验期为40 d。试验结束后采集各组种鸽血液进行血清抗氧化能力指标测定,采集卵巢组织检测糖酵解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同时通过 Western blotting检测葡萄糖转运蛋白 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己糖激酶2(hexokinase 2,HK2)、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表达量及AMPK和AKT磷酸化水平。②选用3年龄种鸽,屠宰后采集小白卵泡并洗净。试验分为4组:对照组、H2O2组、二甲双胍+H2O2组和二甲双胍组,培养72 h后收集小白卵泡免疫荧光染色检测LDHA、HK2和GLUT1蛋白定位;Western blotting试验,检测磷酸化AMPK、磷酸化AKT、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ell lymphoma/leukemia-2,Bcl2)、Bcl-2 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蛋白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FKPENO1、LDHALDOBGLUT1等基因表达量。③建立卵泡颗粒细胞培养模型,试验共分为4组:对照组、H2O2组、二甲双胍+H2O2组和二甲双胍组,培养72 h后收集颗粒细胞进行EdU染色。【结果】①体内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喂二甲双胍种鸽产蛋量和卵巢重显著提高(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饲喂二甲双胍显著提高了种鸽卵巢糖酵解相关基因PFKPPFKLENO1、LDHALDHCLDHBALDOBGLUT1 mRNA表达量和抗氧化能力(P<0.05)。②H2O2诱导体外卵泡衰老模型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LDHA、HK2和GLUT1蛋白主要定位于卵泡颗粒层。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2O2组颗粒层中LDHA、HK2、GLUT1、p-AKT/AKT和PCNA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Bax∶Bcl2值显著上调(P<0.05)。与H2O2组相比,二甲双胍+H2O2组颗粒层中LDHA、HK2、GLUT1、p-AKT/AKT和PCNA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Bax∶Bcl2值显著下调(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2O2PFKP、ENO1、LDH、ALDOBGLUT1等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与H2O2组相比,二甲双胍+H2O2PFKP、ENO1、LDH、ALDOBGLUT1等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③在卵泡颗粒细胞培养模型中,EdU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2O2组颗粒细胞增殖减少。与H2O2组相比,二甲双胍+H2O2组颗粒细胞增殖增加。【结论】二甲双胍能通过激活AMPK/Akt信号通路,提高卵泡颗粒细胞糖酵解水平,缓解种鸽卵巢衰老,提高产蛋性能,进而提高种鸽的经济效益。
甘露消毒丹对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复制及细胞自噬功能的影响
殷桂彬, 郭昊彤, 赵文豪, 宋健, 羊雨恬, 李佳, 刘晓晔, 陈武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510-551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45
摘要 ( 3 )   PDF (5360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猫传染性腹膜炎(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FIP)由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virus,FIPV)引起,严重危害猫的健康和生命,当前尚无安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该病。本研究旨在探究FIPV感染宿主细胞后,甘露消毒丹对病毒复制的影响,以期揭示相关中药治疗作用机制,为FIP的治疗积累资料。【方法】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FIP患猫肠道组织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和p62表达情况;在体外将FIPV毒株B5接种于猫肾细胞(CRFK),观察其对细胞形态和生长状态的影响;利用细胞毒性试验筛选对CRFK细胞生长无毒副作用的甘露消毒丹浓度,并在该药物浓度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内病毒载量;通过Western blotting验证病毒复制过程中甘露消毒丹对LC3蛋白及MAPK通路相关蛋白MEK、ERK、mTOR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FIP患猫肠道组织中,FIPV可显著降低LC3、Beclin-1和p62的表达水平及LC3-Ⅱ/LC3-Ⅰ比值(P<0.05);在CRFK细胞中,FIPV感染诱导细胞发生脱落、融合;与病毒组相比,80 μg/mL甘露消毒丹治疗后可显著降低细胞内病毒载量,升高LC3-Ⅱ/LC3-Ⅰ比值,下调MEK蛋白表达,上调EPK和mTOR蛋白表达(P<0.05)。【结论】甘露消毒丹通过调控MAPK通路,提高细胞自噬水平进而清除FIPV,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效果,逆转了FIPV感染导致的宿主免疫力降低现象。
消毒剂残留对细菌耐药性形成及其传播的影响研究进展
周雪雅, 邵丹, 彭晓愉, 吴梦慧, 吕安然, 潘玉, 欧亚妮, 牛永钦, 戴梦红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1):  5520-552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1.046
摘要 ( 4 )   PDF (1145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消毒剂的广泛应用虽有效控制了病原微生物传播,但其残留物与环境中抗生素残留的复合污染对生态环境及公共卫生构成严峻挑战。低浓度消毒剂的长期暴露可能通过多种机制驱动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MR)演化,加速抗菌药物耐药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HGT)并增强ARGs的环境传播能力。笔者系统综述了消毒剂及其副产物在土壤、水体中的残留现状及消毒剂对接合转移、转化、转导及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介导的HGT途径的影响,重点讨论了消毒剂及其副产物和抗生素对微生物共耐药与交叉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提出环境行为-生态风险-健康效应链的评估框架,为优化消毒技术、完善环境监管政策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