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2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5-10-05
目录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0-0. 
摘要 ( 14 )   PDF (4081KB) ( 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1-1. 
摘要 ( 15 )   PDF (367KB) ( 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CRISPR/Cas9介导的CD71基因编辑IPI-2I细胞系的建立
聂雨欣, 袁茂莎, 王婉洁, 王楠, 孙亚茹, 刘志国, 牟玉莲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527-453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01
摘要 ( 88 )   PDF (9446KB) ( 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CRISPR/Cas9技术获得分化抗原71(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71,CD71)基因编辑的猪回肠上皮(immortalized porcine intestinal-2I,IPI-2I)细胞系,为进一步在细胞水平上研究CD71基因功能及其在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感染中的作用提供材料。【方法】针对CD71基因第3外显子及其相邻内含子区域设计5条sgRNAs,并将其连接至pX458-GFP载体;在猪胎儿成纤维(porcine embryonic fibroblast,PEF)细胞中通过T7E1酶切试验对不同sgRNA载体进行活性检测;选择切割效率较高的2个sgRNAs载体质粒分别电转染至IPI-2I细胞中,48 h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收集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单个细胞至96孔细胞培养板中扩大培养,筛选单克隆细胞;通过PCR扩增和TA克隆技术对单克隆细胞进行基因型鉴定,获得CD71基因编辑的IPI-2I细胞系。【结果】质粒测序结果表明,5条sgRNAs均成功连接至pX458-GFP载体;T7E1酶切结果显示,转染的5个sgRNAs质粒组均产生了切割,其中,pX458-sgRNA1和pX458-sgRNA4切割效率较高,分别为35.8%和44.1%。流式细胞术分选结果显示,转染pX458-sgRNA1和pX458-sgRNA4的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29.8%和25.7%;PCR扩增结果显示,获得的65株单克隆细胞中有14株细胞发生了基因编辑,编辑效率为22%;TA克隆结果显示,14株基因编辑细胞中有5株为单等位基因编辑,9株为双等位基因编辑。【结论】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了CD71基因编辑的IPI-2I细胞系,获得了CD71基因单等位基因编辑和双等位基因编辑细胞。试验结果为明确CD71基因功能及其介导TGEV感染的作用机制提供了良好的细胞模型。
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基因启动子区序列分析
赵洪昌, 穆晓惠, 陈冲, 李晓鸣, 王军, 赵孟丽, 郁钧, 谢佳, 张威, 胡团军, 王健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538-454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02
摘要 ( 161 )   PDF (4074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启动子的结构和功能在基因转录调控中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解析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基因启动子区的结构特征及其转录调控机制,为揭示IGF2基因在鹅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鹅IGF2基因5'-侧翼区(GCA_040182565.1) 2 170 bp序列,利用Promoter 2.0、AnimalTFDB 4.0等软件预测其启动子活性区域,分析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和转录调控元件。使用TBtools软件通过跨物种序列比对分析鹅IGF2基因启动子区的保守性。结合豁眼鹅和浙东白鹅种质间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数据比较不同鹅种质的差异,并对两品种鹅间产蛋期性腺轴组织进行IGF2基因转录表达分析。【结果】鹅IGF2基因启动子活性区域位于1 020~1 932 bp之间,该区域包含CAAT-box、GC-box、TATA-box及与细胞增殖和分化相关的E-box,转录因子Sp1和Irf3可能通过结合这些元件调控基因转录。跨物种序列比对显示,鹅与凤头潜鸭的启动子区高度相似,相似性达92.94%。SNP分型结果显示,豁眼鹅CC基因型比例(89%)明显高于浙东白鹅(25%),而浙东白鹅CT和TT基因型比例(均为38%)高于豁眼鹅(11%)。在豁眼鹅和浙东白鹅卵巢组织中,IGF2基因的表达差异较为显著(P<0.05)。【结论】鹅IGF2基因启动子区富含Sp1和Irf3等多种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是维持IGF2基因稳定表达的关键调控元件。此外,豁眼鹅和浙东白鹅在IGF2基因启动子区1 450 bp处存在1个SNP位点(C/T),可通过影响IGF2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鹅的生长发育和产蛋繁殖性能。
塔里木马鹿KCNQ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非同义突变对蛋白表达的影响
李功腾, 王天骄, 陈旭, 高鹤轩, 杨苏坤, 闫霄枫, 刘欣, 邢秀梅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549-456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03
摘要 ( 38 )   PDF (12253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钾电压门控通道亚家族KQT成员1(KCNQ1)基因的生物学作用,以及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nsSNPs)对塔里木马鹿肾脏水分重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基于前期测序数据进行基因型频率比对,筛选获得塔里木马鹿KCNQ1基因序列,对其进行相似性比对及系进化树构建,并采用在线软件对该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提取东北马鹿和塔里木马鹿全血DNA,克隆KCNQ1基因野生型和突变型并构建过表达载体,进行慢病毒转染后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KCNQ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塔里木马鹿KCNQ1基因编码区存在1个与耐旱相关的非同义突变位点c.A835G(p.I279V)。相似性比对结果显示,塔里木马鹿KCNQ1基因与加拿大马鹿的相似性最高(99.41%),且与白尾鹿和黇鹿的相似性超过97%。系统进化树显示,塔里木马鹿与加拿大马鹿亲缘关系最近,与牛和山羊的亲缘关系较远。塔里木马鹿KCNQ1蛋白由340个氨基酸组成,其分子式为C1624H2607N535O456S6,分子质量为37.15 ku,不稳定系数为52.12,理论等电点为11.5,平均亲水性为―0.708。KCNQ1蛋白主要定位于基底外侧膜,具有O-糖基化位点和磷酸化位点,但缺乏N-糖基化位点、信号肽和跨膜区域。PolyPhen-2软件预测显示,KCNQ1蛋白突变型位点发生了良性变化,且该突变位点位于转录因子HNF-1β上,促进了KCNQ1基因的转录效率。KCNQ1蛋白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构成,但在塔里木马鹿突变型位点上发生了改变,由α-螺旋变成无规则卷曲。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塔里木马鹿野生型和突变型KCNQ1蛋白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突变型KCNQ1蛋白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野生型(P<0.01)。【结论】塔里木马鹿KCNQ1基因编码区存在1个非同义突变位点c.A835G(p.I279V)。塔里木马鹿KCNQ1蛋白编码340个氨基酸,具有O-糖基化位点和磷酸化位点,其突变型位点发生了良性变化,且位于转录因子HNF-1β上。试验成功克隆并构建KCNQ1基因野生型和突变型慢病毒过表达载体,且突变型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野生型。研究结果为塔里木马鹿肾脏水分重吸收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生理生化
哈萨克羊胎儿期臀脂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特性研究
张倩雯, 李婧平, 岳成广, 王嘉俊, 李忠慧, 李文蓉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563-457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04
摘要 ( 40 )   PDF (31344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离哈萨克羊臀脂形成关键窗口期的前体脂肪细胞,从组织学和细胞学角度掌握哈萨克羊臀脂沉积的发育性特征,为深入研究绵羊臀脂沉积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集哈萨克羊妊娠第50(E50)、60(E60)、70(E70)、80(E80)、94(E94)和105(E105)天的胎儿,观察其臀脂形态变化,并对E70、E80及E94时期胎儿的臀脂组织进行油红O染色及成脂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检测,确定哈萨克羊臀脂沉积的关键时期。利用Ⅰ型胶原酶分段消化法分离E70、E80和E94时期哈萨克羊臀脂前体脂肪细胞,连续培养6 d以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比较3个胎儿期来源的前体脂肪细胞增殖能力。对E70、E80和E94时期哈萨克羊臀脂前体脂肪细胞进行成脂诱导分化,通过油红O染色、脂滴含量测定及成脂分化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比较不同胎儿期获得的前体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特性。【结果】哈萨克羊E70时期出现明显的脂臀形态,E80时期臀部组织开始出现明显的脂滴,并在E94时期脂滴积累增多。成脂分化相关基因表达量随妊娠时间逐渐增加,且在E80~E94时期呈倍数增加。通过Ⅰ型胶原酶分段消化法分离获得E70、E80和E94时期的哈萨克羊臀脂前体脂肪细胞,细胞形态均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活力良好;3个时期的前体脂肪细胞经诱导分化处理后均有成熟脂滴生成,且成脂分化相关基因CEBPα、PPARγ、LPLFABP4表达量较诱导分化前均显著增加(P<0.05)。E80时期前体脂肪细胞在诱导分化第3天即形成脂滴,相较于E70和E94时期脂滴形成时间最短、含量最高。【结论】本研究分离获得的哈萨克羊E70、E80和E94时期胎儿臀脂前体脂肪细胞增殖活力良好,可诱导分化形成成熟脂滴,且E80时期臀脂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能力更强。
家畜卵巢生理解析与结构功能探究
何千倩, 刘琦, 刘源壹, 王娜, 温鑫, 韩宝祥, 格日乐其木格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575-459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05
摘要 ( 68 )   PDF (9059KB) ( 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卵巢作为雌性家畜生殖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结构、功能及其在生殖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文章系统综述了马、驴、牛、羊、猪等不同家畜卵巢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特性,涵盖卵巢的位置分布、形态特征、皮质髓质结构以及独特的排卵窝特性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卵巢特性对家畜发情周期、排卵特性以及繁殖性能的影响机制;详细介绍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孤雌激活技术以及高通量测序与生物信息学等新技术在家畜卵巢研究领域中的最新应用进展;同时,还展望了未来家畜卵巢研究的发展方向,重点聚焦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优化家畜繁殖性能,以及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繁殖效率等方面的潜力,旨在为深入理解家畜繁殖生物学机制、优化繁殖策略以及提高繁殖效率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为家畜繁殖技术的持续改进与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亚临床酮病奶牛血清脂类代谢物的变化特征分析
李欢语, 张万里, 王爽, 崔省委, 马燕芬, 马云, 余永涛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592-460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06
摘要 ( 39 )   PDF (14350KB)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比较分娩后14 d健康奶牛和亚临床酮病奶牛血清脂类代谢物的差异,探究泌乳早期亚临床酮病奶牛血清脂质代谢变化特征及其与亚临床酮病的关系。【方法】采集70头围产期奶牛的血液样品,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并根据血清中β-羟基丁酸(β-hydroxybutyrate,BHBA)浓度选择健康奶牛(H组)和亚临床酮病奶牛(SCK组)各10头。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技术对产后14 d奶牛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筛选血清脂类差异代谢物并对其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评估其与酮病相关血液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奶牛相比,亚临床酮病奶牛血清中出现显著变化的差异代谢物主要为脂肪酰类、甘油磷脂类和甘油脂类,这些代谢物与酮病相关的血液生化指标非酯化脂肪酸、β-羟基丁酸、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葡萄糖、总胆固醇浓度及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活性显著相关(P<0.05)。溶血磷脂酰胆碱(18∶0/0∶0)、白三烯、5,6-二羟基-8Z,11Z,14Z-二十碳三烯酸、琥珀酸半醛、硬脂酸、油酸等14种血清脂类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醚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通路。【结论】泌乳早期亚临床酮病奶牛血清脂类代谢物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奶牛体内醚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丁酸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和甘油磷脂代谢等多个代谢途径受到影响,泌乳奶牛血清脂类代谢物的紊乱与亚临床酮病的发生紧密相关。
亚硒酸钠和硒代蛋氨酸对马骨骼肌卫星细胞氧化损伤的缓解作用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张心壮, 刘雨蒙, 高星, 王晓阳, 尹艺旋, 芒来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603-461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07
摘要 ( 33 )   PDF (7115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亚硒酸钠和硒代蛋氨酸对H2O2诱导的马骨骼肌卫星细胞氧化损伤的缓解作用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为硒作为抗氧化剂缓解马运动氧化应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试验利用600 μmol/L H2O2诱导马骨骼肌卫星细胞氧化应激模型,在饥饿培养基培养6 h后,换为含有不同浓度亚硒酸钠(10、20、50、100、150、200 nmol/L)和硒代蛋氨酸(10、20、50、100、150、200 nmol/L)的溶液培养24 h,再利用600 μmol/L H2O2诱导马骨骼肌卫星细胞6 h,收集样品。使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用抗氧化酶试剂盒检测抗氧化酶活性指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抗氧化基因表达量,用线粒体压力试剂盒检测骨骼肌卫星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评价不同浓度亚硒酸钠和硒代蛋氨酸对氧化损伤的缓解作用。【结果】100 nmol/L亚硒酸钠组和150 nmol/L硒代蛋氨酸组细胞相对活力显著高于损伤组(P<0.05),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总抗氧化能(T-AOC)与抗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损伤组和对照组(P<0.05)。细胞中丙二醛(MDA)含量随亚硒酸钠浓度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高的变化趋势,100 nmol/L亚硒酸钠组含量最低,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损伤组(P<0.05);150 nmol/L硒代蛋氨酸组细胞中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损伤组(P<0.05)。100 nmol/L亚硒酸钠和150 nmol/L硒代蛋氨酸组细胞中原癌基因(REL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PX1)、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损伤组(P<0.01),硫氧还蛋白还原酶 1(TRXR1)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损伤组(P<0.01),150 nmol/L硒代蛋氨酸细胞中TRXR1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150 nmol/L硒代蛋氨酸组细胞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损伤组(P<0.05),RELAGPX1、TRXR1和SOD1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基础呼吸值、ATP氧消耗值、最大呼吸值分别为32.28、21.70和45.01 pmol/min,显著高于损伤组(P<0.05),分别增加了25.03%、30.22%和25.59%,而100 nmol/L亚硒酸钠组细胞耗氧率和线粒体功能参数与损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亚硒酸钠和硒代蛋氨酸通过激活Nrf2下游信号通路,上调抗氧化基因的表达,进而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减少MDA的产生,缓解氧化损伤,本试验条件下100 nmol/L亚硒酸钠和150 nmol/L硒代蛋氨酸缓解效果较好。相比无机的亚硒酸钠,有机的硒代蛋氨酸还可提高细胞的线粒体能量代谢。
营养与饲料
苜蓿多糖对妊娠母猪繁殖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和粪便菌群的影响
魏海波, 刘宗正, 刘迎春, 孙曙光, 陈玥如, 文凤云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614-462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08
摘要 ( 41 )   PDF (4383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浓度苜蓿多糖(alfalfa polysaccharides,APS)对妊娠母猪血清激素指标、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繁殖性能和粪便菌群的影响。【方法】试验随机挑选90头血缘相同、体况一致、背膘相近的妊娠母猪(PIC猪,胎次3~4),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CON)及200、400、600、800和1 000 mg/kg APS组(试验A、B、C、D、E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预试期10 d(妊娠第45~55天),正试期80 d(妊娠第55天至仔猪断奶)。试验于妊娠第105天早晨未投料前,每组随机挑选6头猪通过前腔静脉采血,测定血清生化、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指标;试验期间记录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窝重等生产指标;母猪产后第1和8天采集猪乳并测定乳常规成分;妊娠第60、80和110天观察母猪粪便情况并记录评分;于妊娠第111~113天从每组中随机选6头猪采集新鲜粪样,测定粪便菌群多样性。【结果】与CON组相比,①C和D组妊娠母猪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升高(P<0.05);B组母猪血清IgM含量显著升高(P<0.05)。②B组妊娠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C和D组断奶仔猪平均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升高(P<0.05)。③A、B、C、D和E组母猪初乳中乳糖含量显著升高(P<0.05);B和C组常乳中乳蛋白含量、C组常乳中非脂乳固体和干物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④各试验组母猪妊娠110 d的粪便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⑤在门水平上,A组母猪粪便中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在属水平上,A和B组母猪粪便中埃希氏菌-志贺菌属以及A、B、C和D组母猪粪便中梭状芽孢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A和B组母猪粪便中克里斯滕森氏菌属、普雷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结论】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600 mg/kg APS对提升妊娠母猪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提高繁殖性能以及改善乳品质、妊娠母猪便秘以及粪便菌群多样性效果较好。
植酸酶在产蛋鸡低磷饲粮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张明, 古燕, 敖翔, 周建川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627-464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09
摘要 ( 47 )   PDF (1259KB) ( 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蛋鸡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鸡蛋生产国和消费国,蛋鸡产业在中国畜牧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磷作为产蛋鸡饲粮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营养素,在维持机体生理功能、促进骨骼发育、保障蛋壳质量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饲粮中磷主要以植酸及其盐类形式存在,因家禽内源性植酸酶缺乏,其生物学利用率受植酸抗营养作用的严重制约。同时,磷资源短缺、饲料成本上升、生产效率不足以及粪污处理不充分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消除植酸的抗营养特性、提高饲粮的消化利用率、降低无机磷的添加,对蛋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饲粮中外源添加植酸酶能够水解植酸和植酸盐,减少畜禽磷排放,并降低对矿物磷源的依赖。尽管植酸酶在常规饲粮中的应用已较为广泛,但对于产蛋鸡低磷饲粮的应用方案及植酸酶在低磷饲粮中的系统性研究仍显不足。作者综述了产蛋鸡的磷营养以及植酸酶在低磷饲粮中对产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肠道健康和骨骼健康的影响,探讨了植酸酶的额外营养效应及其在低磷饲粮中应用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植酸酶在产蛋鸡饲粮中的高效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壳聚糖对童鸽血清生化指标、免疫功能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高语馨, 孙鸿, 张然, 李昕怡, 李琴, 苑倚绯, 麻慧, 刘青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641-465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10
摘要 ( 39 )   PDF (6525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饮水中添加壳聚糖对白羽王鸽童鸽的血清生化指标、免疫功能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评估壳聚糖在鸽养殖中的应用效果,为其作为鸽饲料添加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0只2月龄健康童鸽,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壳聚糖组,每组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鸽。对照组童鸽饲喂基础饲粮,并给予未添加壳聚糖的饮用水;壳聚糖组童鸽饲喂基础饲粮,并在饮水中添加0.2%壳聚糖。试验周期42 d,分别于试验前后对鸽进行空腹称重。试验结束后,每组随机选取5只童鸽,经翅静脉采血后立即屠宰,测定血清生化、免疫功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肠道微生物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壳聚糖组童鸽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IgG含量及法氏囊指数极显著或显著升高(P<0.01;P<0.05),总胆红素(T-BIL)、胆汁酸(TBA)、乳酸脱氢酶(LDH)、补体3(C3)、C4含量及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等均无显著变化(P>0.05);初始体重、终末体重、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和胸肌率均无显著变化(P>0.05);胸肌pH、红度值(a*)、黄度值(b*)、亮度值(L*)及滴水损失均无显著变化(P>0.05)。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壳聚糖能够增加童鸽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回肠中有害菌如弯曲杆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且能通过调节菌群组成而影响肠道适应性反应。【结论】本试验条件下,饮水中添加0.2%壳聚糖可增强童鸽的免疫功能,优化肠道微生态环境,有益于童鸽肠道健康。
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哺乳期湖羊羔羊生长性能及血清指标的影响
王彦, 刘艳丰, 刘力萌, 李林贵, 杨振祥, 王文奇, 杨会国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652-466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11
摘要 ( 62 )   PDF (1179KB) ( 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以黄芪、防风、白术等为主要成分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在羔羊早期培育中的适宜添加比例,为中草药在畜牧生产中的高效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试验选取120只体重相近(4.64 kg±0.34 kg)的8日龄健康双羔湖羊羔羊,随机分入4组,分别为对照组(CK,基础饲粮)、0.2%组(基础饲粮+0.2%复方中草药制剂)、0.4%组(基础饲粮+0.4%复方中草药制剂)和0.6%组(基础饲粮+0.6%复方中草药制剂),预饲期7 d,正式试验期45 d。试验结束时测定羔羊生长性能并采集血清样本,测定血清生化、免疫、抗氧化相关指标和生长激素水平。【结果】①0.2%组羔羊45和60日龄体重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全期开食料采食量和全期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②0.6%组羔羊血清尿素氮(UREA)含量较CK组显著降低(P<0.05),各组间羔羊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葡萄糖(GLU)含量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③中草药添加组羔羊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CK组(P<0.05),0.6%组羔羊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GSH-Px)活性显著高于CK组和0.2%组(P<0.05),中草药添加组羔羊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CK组(P<0.05)。0.6%组T-AOC、SOD和GSH-Px活性显著高于0.2%组和0.4%组(P<0.05),0.6%组MDA含量显著低于0.2%组和0.4%组(P<0.05);④各组之间羔羊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IgG和IgM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中草药添加组羔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较CK组显著降低(P<0.05);⑤0.2%、0.4%和0.6%组羔羊血清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含量较CK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在哺乳期湖羊羔羊饲粮中添加以黄芪、防风、白术等为主要成分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可以提高羔羊生长性能、血清免疫和抗氧化能力,促进生长激素分泌。综合评估,在哺乳期羔羊饲粮中添加0.2%的上述复方制剂为宜。
霉菌毒素对母猪生殖系统的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谢煜鹏, 邹红, 张树敏, 孙武胜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663-467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12
摘要 ( 61 )   PDF (1238KB) ( 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霉菌毒素作为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其在农作物及饲料中的污染问题已引发全球关注。霉菌毒素的毒性特征包括肝毒性、致癌性、致畸性、免疫毒性及神经毒性,可对人和动物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作为猪饲料安全的重大威胁因素,霉菌毒素可通过多种途径干扰母猪生殖系统的生理功能,导致不孕、流产等繁殖障碍,甚至穿透胎盘屏障影响围产期胎儿健康与子代发育。因此,阐明其生殖毒性机制对于减轻与繁殖相关的风险和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至关重要。文章系统总结了主要霉菌毒素的分类及中国饲料原料和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现状。霉菌毒素可通过饲料侵入母猪体内,造成卵巢功能损伤、子宫发育障碍和生殖内分泌调控紊乱等多重伤害。对此,着重从分子层面解析霉菌毒素对卵泡发育障碍、卵母细胞成熟缺陷及颗粒细胞凋亡调控等相关信号通路的损伤机制。在防控技术方面,文章整合了物理吸附、化学降解和生物转化等多元化脱毒策略,提出系统的防控框架,基于多视角下,阐释霉菌毒素的生殖毒性效应及其干预节点,为建立母猪繁殖障碍综合防控体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饲粮添加姜黄素和四氢姜黄素对育肥猪背膘厚的影响
康震, 孟楚, 于泳鑫, 刘琪, 涂枫, 赵茹茜, 贾逸敏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677-468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13
摘要 ( 28 )   PDF (9874KB) ( 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姜黄素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四氢姜黄素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背膘厚及背脂转录组基因表达的影响,并比较其对背部脂肪沉积调控机制的差异。【方法】选取30头180日龄杜长大育肥猪,根据体重一致原则分为对照组(基础饲粮)、姜黄素组(基础饲粮中添加300 mg/kg姜黄素)、四氢姜黄素组(基础饲粮中添加300 mg/kg四氢姜黄素),每个处理组10头猪,试验期28 d。试验结束后,统计每头猪初始体重、终末体重和各组采食量;通过前腔静脉采集血液,检测血脂水平;屠宰后测量胴体背膘厚度,采集背脂样品,进行形态学分析并统计背部脂肪细胞面积大小,使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脂肪代谢相关蛋白表达情况,通过转录组测序对高丰度基因和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分析,并结合GO功能富集和蛋白互作分析探讨育肥猪背部脂肪沉积的分子机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四氢姜黄素显著降低了育肥猪的平均日采食量、背膘厚和背部脂肪细胞面积(P<0.05)。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姜黄素组和四氢姜黄素组育肥猪的背脂中脂肪酸合酶(FASN)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5)。转录组学结果显示,姜黄素组的背脂DEGs主要富集在调控过氧化氢反应、细胞迁移等代谢通路;四氢姜黄素组的背脂DEGs主要富集在调控与蛋白质分解代谢和胆固醇外排等通路,其中显著上调的基因主要富集在线粒体电子传递-细胞色素C到氧、质子动力驱动ATP合成等脂肪代谢相关通路。进一步对DEGs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发现,四氢姜黄素组背脂中显著升高的基因主要富集在氧化磷酸化和产热等脂肪代谢相关通路,蛋白互作网络节点排名靠前的基因为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相关基因:COX5BCOX7A1、COX6CNDUFA7、NDUFA1。【结论】相同剂量下,四氢姜黄素在降低育肥猪脂肪沉积方面比姜黄素更有效。育肥猪饲粮中添加300 mg/kg四氢姜黄素通过增强育肥猪背部脂肪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的能力,降低脂肪细胞大小,显著降低背膘厚。
胍基乙酸调控动物能量代谢及改善生产性能的研究进展
朱文舒, 陈勇, 刘孟健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688-469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14
摘要 ( 27 )   PDF (3853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胍基乙酸(guanidinoacetic acid,GAA)是内源性肌酸合成的关键前体,近年来因其在调控动物能量代谢中的独特作用而备受关注。随着畜牧业对高效、安全营养调控剂需求的增加,GAA的应用潜力逐渐凸显,但其规模化应用仍面临剂量效应关系不明确、代谢分子机制待解析及长期安全性评估不足等科学问题。GAA可通过调控磷酸肌酸/肌酸激酶系统,显著提高骨骼肌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再生效率,改善动物生长性能及肉品质;可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与胰岛素分泌功能,优化瘤胃发酵效率;相较于外源肌酸,GAA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小肠吸收率≥90%)、瘤胃稳定性(降解率≤10%,若包被可进一步降低至≤5%)及成本效益。作者从代谢调控、产业应用及作用机制3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GAA在畜禽生产中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新型营养调控剂的开发提出创新路径,对推动畜牧业有重要实践价值。
饲粮中氯化铵添加水平对藏羊肝脏组织形态和代谢组的影响
马青玲, 包高良, 王志有, 桂林生, 侯生珍, 杨超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697-470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15
摘要 ( 55 )   PDF (12098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饲粮中氯化铵添加水平对藏羊肝脏组织形态和肝脏代谢的影响,为藏羊饲粮氯化铵适宜添加水平的核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体重相近(16.22 kg±1.01 kg)、健康状况良好的2月龄早期断奶藏羊母羔80只,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将羔羊分为4组,每组20只。各组羔羊饲粮中氯化铵添加量分别为0(CON组)、1.49%(NH1组)、2.24%(NH2组)和3.01%(NH3组)。试验期共105 d,其中预饲期为15 d,正式试验期为90 d。饲养试验结束后,每组随机选择5只羔羊屠宰,采集肝小叶用于肝脏组织形态学观察;另取适量肝脏组织样用于代谢组学分析。【结果】①CON和NH1组藏羊肝细胞组织结构正常,肝脏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周围放射状排列,排列整齐,细胞核大而圆,居中,肝血窦排列规则紧密;NH2和NH3组肝细胞汇管区出现炎性细胞浸润,肝板之间的肝血窦排列不规律,肝索形态不规则,界限不清晰;②CON组与NH1、NH2和NH3组之间共有308个差异代谢物,其显著富集在嘌呤代谢、β-丙氨酸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的相互转化通路(P<0.05);当饲粮中氯化铵添加水平为1.49%时,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在嘌呤代谢等代谢通路(P<0.05);当饲粮中氯化铵添加水平为2.24%时,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在次级胆汁酸的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P<0.05);当饲粮中氯化铵添加水平为3.01%时,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在多样环境中的微生物代谢通路(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氯化铵主要影响藏羊肝脏的核苷酸代谢、糖代谢和脂质代谢。当饲粮中氯化铵添加水平≥2.24%时,可能会引发藏羊肝脏的炎症反应,且对肝脏正常生理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N-氨甲酰谷氨酸对淮南麻黄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洪伟鸣, 贾玲, 赵冬, 陈亮, 宋亮, 伍冠所, 王永娟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709-471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16
摘要 ( 99 )   PDF (1106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N-氨甲酰谷氨酸(N-carbamylglututamate,NCG)在产蛋后期麻黄鸡中的最适添加剂量,为NCG在地方特色蛋鸡生产中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选取70周龄淮南麻黄鸡36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对照组提供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5、1.0和1.5 g/kg NCG。试验期42 d。试验期间记录产蛋数、蛋重和日采食量;于试验第21、42天,收集所有鸡蛋测定蛋品质;试验结束时,每个重复选3只鸡采集血清和肝脏样品,测定生化及抗氧化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CG添加量为1.0 g/kg时,淮南麻黄鸡的产蛋率显著提高(P<0.05),蛋黄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显著提高(P<0.05),肝脏中SOD活性和一氧化氮(NO)含量显著提高(P<0.05);当NCG添加量为1.5 g/kg时,蛋鸡的产蛋率、平均蛋重、蛋黄颜色和蛋壳厚度均显著提高(P<0.05),蛋黄中的SOD活性显著提高、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的NO含量和NOS活性显著提高(P<0.05)。【结论】在基础饲粮中添加NCG可显著提高产蛋后期淮南麻黄鸡的生产性能、蛋品质和抗氧化能力,其中以1.0 g/kg的添加剂量为最佳。
宏基因组分箱技术及其在猪肠道微生物组研究中的应用
赵瑾, 贺兆源, 蒙淑玲, 罗广文, 陈海兰, 贾耿介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717-472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17
摘要 ( 28 )   PDF (1680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宏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分箱(binning)技术逐渐成为量化微生物群落的重要工具。该技术基于同一微生物序列的共性特征,通过聚类算法将高通量测序数据中不同微生物的基因组分离,从而用于单菌基因组组装及物种关联分析等。由于分箱技术能够提供菌株水平的高分辨率物种注释,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无组装(assemble-free)宏基因组分析方法。目前分箱技术逐渐被应用于畜牧兽医领域,尤其是在研究动物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构成及其变化方面。由于猪是最重要的畜牧经济动物之一,肠道微生物对其营养健康、防病及免疫能力等方面有显著的影响,笔者介绍了宏基因组分箱技术在猪肠道微生物组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包括推动猪肠道微生物组参考目录构建和捕捉品种、生长阶段、饮食和环境因素引起的猪肠道微生物群落变化方面的贡献,即提升了对猪肠道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的认知,也为未来畜牧行业的微生物群落研究提供了技术参考和理论支持。
补饲微量元素对哺乳期放牧母羊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免疫性能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武莹莲, 张俊瑜, 卢裕华, 王乐乐, 王彦, 刘艳丰, 秦荣艳, 王文奇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725-473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18
摘要 ( 25 )   PDF (1148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补饲微量元素(铜、硒、锌和碘)对放牧母羊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免疫性能和瘤胃发酵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40只体重相近(42.79 kg±5.72 kg)、胎次相近的哺乳期巴什拜母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试验设置纯放牧组(CON)、空白对照组(CK)以及微量元素低(L)、中(M)和高水平组(H)。预试期10 d,正试期35 d。试验期开始和结束时,晨饲前对试验羊空腹称重,静脉采血后,测定血清生化、抗氧化和免疫指标;采集瘤胃液,测定其pH、氨态氮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结果】补饲微量元素提高了母羊平均日增重,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CK组相比,L组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降低(P<0.05),羊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升高,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L组羊瘤胃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H组(P<0.05),丙酸和异丁酸含量显著高于M和H组(P<0.05)。【结论】补饲微量元素能改善哺乳期放牧母羊的抗氧化功能、免疫性能和瘤胃发酵能力。本试验条件下,铜、硒、锌和碘的添加量为5.71、12.46、0.14和1.47 mg/kg时补饲效果最佳。
家畜肌内脂肪沉积的营养调控研究进展
杨茗, 张相伦, 姬凯茜, 盛清凯, 赵红波, 王中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734-474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19
摘要 ( 65 )   PDF (1135KB) ( 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是影响肌肉品质的关键指标,但受脂肪沉积时序性的影响,IMF沉积所需的饲养周期长、生产成本高。研究利用营养调控手段,控制更多的脂肪沉积为IMF,是行业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作者简述了IMF的形成与组成,调控IMF沉积的关键因子(包括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脂肪酸结合蛋白、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等),并分析了饲粮能量水平和淀粉类型、维生素A、氨基酸、天然植物及其提取物等营养因素对家畜IMF沉积的影响。笔者建议利用多组学技术解析不同部位脂肪组织的脂代谢差异,结合营养调控和组学技术深入阐明各营养因素的分子机制,研究多营养因素协同作用的效果,从而为家畜IMF沉积提供创新性的营养调控方案,助力优质畜产品生产。
遗传繁育
基于重测序数据分析太行山羊种公羊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
姚书海, 熊金珂, 杨培福, 朱硕, 孙歆恬, 尚明玉, 鲍晶晶, 黄举鹏, 孙敬华, 张莉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742-475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20
摘要 ( 44 )   PDF (9058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旨在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WGS)技术对太行山羊种公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太行山羊的选育及保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35只健康无病的成年太行山羊种公羊,采集静脉血样后提取DNA构建测序文库,利用Plink 1.9软件对太行山羊种公羊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数据进行质控,计算群体期望杂合度(He)、观测杂合度(Ho)、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及多态信息含量(PIC)等遗传参数,并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核苷酸多样性分析、连续性纯合片段(ROH)分析、主成分分析、系统进化树构建以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太行山羊种公羊群体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0.1889,多态信息含量平均值为0.2760,为中度多态,期望杂合度为0.2764,观测杂合度为0.1929。35只种公羊群体共发现7 499个ROH,其中0~2 Mb的ROH数量最多,平均近交系数为0.0334。PCA和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35只公羊个体分为四大支;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显示K=2时有较明显的分层。【结论】太行山羊种公羊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呈中度多态性,具备选育潜力;群体存在低至中度近交,需在育种中避免近亲交配;群体存在复杂遗传结构,呈明显分层(K=2时最显著),可划分为多个家系。研究结果为太行山羊的保种策略和选育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基于全基因组数据对新疆5个地方绵羊品种特异性SNP位点的筛选及鉴定
缑帅帅, 刘玲玲, 曹行, 陈秋明, 吉飞龙, 刘武军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754-476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21
摘要 ( 43 )   PDF (15275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多浪羊、罗布羊、阿勒泰羊、巴什拜羊和吐鲁番黑羊是新疆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绵羊品种,本研究聚焦新疆这5个主要地方绵羊品种,旨在明确其遗传特征,建立快速识别策略,为地方品种的精准鉴定与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围绕新疆地方绵羊品种的群体结构分析与品种鉴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7个绵羊群体共206份样本,涵盖新疆5个主要地方品种(罗布羊、阿勒泰羊、巴什拜羊、多浪羊和吐鲁番黑羊),以及多个培育品种和引进品种,兼顾地理分布、育种背景与经济类型,全面反映当前绵羊遗传资源结构。利用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变异检测与群体遗传分析评估新疆地方绵羊品种的遗传独立性,通过设置case-control的方法计算群体分化指数(Fst)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ΔAF)初步筛选品种特征变异位点,结合随机森林算法(RF)挖掘新疆5个地方绵羊品种的最优特异性SNP标记,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邻接法(NJ)构建系统进化树鉴定结果的准确性。【结果】本研究针对新疆5个地方绵羊品种进行筛选,通过结合Fst、ΔAF和RF进行筛选与优化,并进行PCA和系统进化树验证,最终成功筛选到多浪羊30个SNPs、巴什拜羊47个SNPs、罗布羊46个SNPs、阿勒泰羊50个SNPs以及吐鲁番黑羊46个SNPs。这些SNP位点均经过准确率达98%左右的筛选标准鉴定,能够高效区分各品种。【结论】本研究基于全基因组数据建立了一套基于SNP标记的新疆5个地方绵羊品种特异性遗传标签体系,能够在分子层面高效、精准地进行品种鉴定,为后续研发专门品种的分子鉴定试剂盒提供了理论基础,实现了对新疆5个地方绵羊品种的快速、准确识别,助力品种资源管理与精准育种。
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在家禽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王辰雨, 陈世豪, 毕瑜林, 陈国宏, 常国斌, 白皓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765-477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22
摘要 ( 39 )   PDF (1191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因编辑作为一种新兴的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精确地修饰生物体基因组的特定基因序列。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已经从第一代锌指核酸酶技术(ZFN)、第二代转录激活样效应因子核酸酶技术(TALEN)发展到目前的第三代CRISPR-Cas9技术,在作物和家畜领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和家禽行业的快速发展,基因编辑技术在家禽抗病育种领域的应用成为了育种学家关注的焦点。文章系统介绍了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在家禽抗病育种中的发展和应用,简述了三代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对其他类型的CRISPR/Cas系统进行了拓展,分析了以CRISPR-Cas9技术为代表的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在鸡、鸭等家禽抗病育种中的应用,旨在为家禽抗病育种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尽管基因编辑技术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仍面临脱靶效应、递送系统安全性及公众接受度等挑战。未来,通过开发高保真Cas变体、优化递送载体(如纳米材料)及建立多基因协同编辑策略,可进一步提升技术精准性。基因编辑有望在抗病育种、药用蛋白生产等领域实现产业化突破,从而推动家禽种业自主创新与食品安全保障的双重提升。
中国美利奴羊生长性状和毛用性状的基因组选择研究
闫娜娜, 古丽孜议娜·阿斯哈尔, 哈尼克孜·吐拉甫, 斯木巴提古力·沙哈提奴尔, 吾西夏尔·卡尼西, 马军德, 吴伟伟, 刘玲玲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776-478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23
摘要 ( 19 )   PDF (1117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对中国美利奴羊核心群生长性状和毛用性状进行遗传参数和基因组育种值估计,为超细型细毛羊新品种(系)的培育提供依据。【方法】以新疆巩乃斯种羊场中国美利奴羊核心群为研究对象,采集该群体2013―2022年出生个体的系谱数据、表型数据(初生重、周岁重、日增重、毛长、剪毛量和剪毛后体重)和系统环境效应数据;以2023年该群体999个个体为参考群体进行低深度(1×)测序获得其基因型数据。通过SAS 9.2软件的最小二乘程序分析各系统环境效应,确定模型的固定效应。通过似然比检验模型1与模型2的差异来确定增加母体遗传效应是否对模型产生较大影响,并使用ASREML软件确定在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模型,运用ABLUP、GBLUP和ssGBLUP法对各性状进行遗传参数和基因组育种值估计,并验证准确性。【结果】中国美利奴羊核心群的初生重、周岁重、日增重、毛长、剪毛量和剪毛后体重的遗传力分别为0.1215~0.1647、0.1434~0.3631、0.1954~0.2545、0.1398~0.1781、0.1129~0.2076、0.2434~0.3017,为中、低遗传力性状。使用ssGBLUP法运用模型2估计的各性状的基因组估计育种值准确性最高,ssGBLUP法相较于ABLUP法总体准确性提高了1.48%~27.02%。【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在对中国美利奴羊核心群的生长性状和毛用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和基因组估计育种值时,应同时考虑个体加性和母体遗传效应的模型并结合ssGBLUP法进行估计能够获得准确性最高的结果。
贵州黑山羊AMHCYP19A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的关联分析
杨蓉, 周迪, 王珍梅, 田兴舟, 陈祥, 吕艳丽, 吴雨, 敖叶, 郭振刚, 赵德鹏, 黄清赟, 张悻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785-479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24
摘要 ( 24 )   PDF (9321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贵州黑山羊抗缪勒氏管激素(AMH)、芳香化酶P450(CYP19A1)基因多态性,筛选出对山羊产羔数有显著影响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方法】以贵州黑山羊为研究对象,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对AMHCYP19A1基因全部外显子进SNP位点筛选,运用在线软件预测AMH、CYP19A1蛋白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以及信号肽,并进行SNP位点与产羔数的关联分析。【结果】在贵州黑山羊AMH基因第5外显子处发现1个SNP位点:g.2612 A>G;在CYP19A1基因第5外显子处发现1个SNP位点:g.37836 T>C;在CYP19A1基因第10外显子处发现2个SNPs位点:g.48986 C>T和g.49046 A>G。二级结构、三级结构预测发现,AMH、CYP19A1蛋白突变后二级结构稳定性降低,其中无规则卷曲占比最高,具有更高的复杂性,且AMH、CYP19A1蛋白不存在信号肽。χ2检验结果显示,4个SNPs位点基因座均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均属于中度多态(0.25<PIC<0.5)。关联分析结果表明,AMH基因g.2612 A>G位点GG基因型贵州黑山羊产羔数极显著或显著高于AG和AA基因型(P<0.01;P<0.05);CYP19A1基因g.49046 A>G位点GG基因型贵州黑山羊产羔数显著高于AA和AG基因型(P<0.05);其他2个SNPs位点不同基因型间产羔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AMHCYP19A1基因g.2612 A>G、g.49046 A>G位点与贵州黑山羊产羔数具有显著相关,可作为山羊产羔性状的分子标记。试验结果为研究贵州黑山羊多胎性状提供了理论依据。
藏猪脂肪细胞产热分子特征研究
韩煦, 彭渝, 张立兰, 刘田侠, 李红强, 陶聪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796-480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25
摘要 ( 27 )   PDF (8808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藏猪白色脂肪细胞(white adipocytes)和米色脂肪细胞(beige adipocytes)在产热激活前后的基因表达差异及其相关信号通路,为脂肪产热机制及仔猪抗寒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藏猪脂肪组织中分离基质血管组分(SVF)细胞,分别诱导分化为白色脂肪细胞和米色脂肪细胞。用5 μmol/L毛喉素(FSK)处理24 h激活产热,试验共设置5组:未经处理的SVF细胞组(C)、白色脂肪细胞组(W)、FSK处理的白色脂肪细胞组(WF)、米色脂肪细胞组(B)、FSK处理的米色脂肪细胞组(BF)。采用Illumina HiSeq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DESeq2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结合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及代谢通路,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关键基因表达。整合藏猪体内冷刺激数据与米色脂肪细胞体外产热模型(BF vs B),筛选共表达的产热相关基因和转录因子。【结果】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FSK处理显著改变了白色脂肪细胞和米色脂肪细胞的基因表达谱。主成分分析(PCA)和热图显示,FSK处理前后细胞基因表达模式明显分离,其中米色脂肪细胞对FSK的响应更强烈。米色脂肪细胞经FSK处理后共有1 514个基因上调表达、1 544个基因下调表达;白色脂肪细胞经FSK处理后共有815个基因上调表达、1 096个基因下调表达。GO和KEGG富集结果显示,米色脂肪细胞的上调表达基因显著富集于脂代谢(如脂肪酸氧化)、cAMP信号通路和免疫相关通路,且富集分值高于白色脂肪细胞。与处理前相比,FSK处理后两种脂肪细胞共有485个上调和525个下调共同差异表达基因,上调基因富集于cAMP、AMPK和PPAR等产热相关通路,下调基因富集于脂肪合成通路(如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FSK处理后白色脂肪细胞中KLF11和PDK4基因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处理前(P<0.01)。整合藏猪体内冷刺激脂肪组织与米色脂肪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筛选出81个体内外上调的共同表达差异基因,包括PPARGC1A、NCOA3等7个转录因子,这些转录因子与线粒体生物合成、脂质代谢重编程等过程相关,提示了其在产热调控中的潜在作用。【结论】本试验通过分析FSK处理藏猪脂肪细胞的转录组数据,揭示了脂肪细胞产热过程中的关键信号通路和基因。在体外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出了KLF11、PDK4等潜在调控产热的基因,结合体内转录组数据共筛选出7个潜在调控脂肪组织产热的转录因子。研究结果为改良猪的抗寒和脂肪沉积性状提供了潜在靶点。
基于基因组信息估计中国美利奴羊羊毛纤维直径和弯曲性状的遗传参数
唐丽苹, 于丽娟, 张彦威, 郑培宇, 王嘉俊, 谢梦婉, 马海叶, 刘璇, 宋楠楠, 李婧平, 岳成广, 张倩雯, 李忠慧, 李文蓉, 狄江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809-482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26
摘要 ( 25 )   PDF (1384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基因组信息估计新疆巩乃斯种羊场中国美利奴羊周岁及成年羊羊毛纤维直径和弯曲性状遗传参数。【方法】对2022—2023年巩乃斯种羊场1 520只周岁羊、836只成年母羊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收集系谱数据,利用OFDA等仪器测定羊毛平均纤维直径(MFD)、纤维直径标准差(FDSD)、纤维直径变异系数(FDCV)、直径<30 μm纤维含量百分比(CF)、沿毛丛方向平均纤维直径标准差(APSD)、弯曲数(CN)、纤维平均曲率(MFC)和纤维弯曲度标准差(FCSD)8个性状,共计18 496条数据信息。分别基于系谱和基因组信息构建亲缘关系矩阵,建立多性状动物模型、利用ASREML软件采用平均信息最大似然法估计性状遗传力、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结果】基于系谱信息估计的周岁和成年羊羊毛性状遗传力范围分别为0.066~0.859和0.088~0.782。基于基因组信息估计的周岁羊羊毛性状均为高遗传力性状(0.349~0.684),成年羊羊毛性状为中到高遗传力性状(0.125~0.941)。其中,中国美利奴羊品种中测定的性状CF、APSD、MFC和FCSD的遗传力在周岁羊分别为0.445、0.403、0.684和0.635,属于高遗传力,在成年羊分别为0.776、0.125、0.471和0.624,属于中到高遗传力。周岁和成年羊基于基因组信息估计的MFD与FDSD呈较高正遗传相关(P<0.01),与CF呈较高的负遗传相关(P<0.01);MFC与FCSD呈较高正遗传相关(P<0.01)。【结论】基于基因组信息估计出中国美利奴羊羊毛纤维直径和弯曲性状,周岁羊均为高遗传力,成年羊为中到高遗传力。周岁羊和成年羊CF与MFD间呈较高负遗传相关,MFC与FCSD间遗传相关性和表型相关性均最高。基于基因组信息估计遗传参数提高了准确性,为了解中国美利奴羊群体中纤维直径和弯曲性状变异,为进一步完善育种方案提供了借鉴。
杜洛克猪平均日增重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张长亮, 徐志婷, 郭凯旋, 苏超, 宁文哲, 司景磊, 周隽, 高亚辉, 张哲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822-482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27
摘要 ( 62 )   PDF (6551KB) ( 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鉴定杜洛克猪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的候选基因,并结合基因表达调控数据开展共定位分析,深入阐明ADG的遗传调控机制。【方法】基于1 346头杜洛克猪ADG的表型记录和中芯一号50K芯片基因型数据,开展GWAS以识别ADG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和候选基因。采用GO和KEGG富集分析探索候选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并结合PigGTEx(pig 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项目中34个组织的表达数量性状基因座(expressi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eQTL)数据进行共定位分析,解析ADG的潜在因果基因和功能组织。【结果】通过GWAS共检测出1 530个显著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P<5×10-5),定位到50个QTL,分布在第1、3~8、10~13、15~18号染色体上。基于Ensembl数据库对QTL区域进行注释,得到513个候选基因。其中,ALPK2、TULP3和TMOD4基因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在肢体发育、肌肉细胞发育等通路显著富集。共定位分析结果显示,3个潜在因果变异通过调控不同组织中的MVPPRR14和DDX11基因表达,进而影响ADG性状。【结论】本研究通过GWAS和共定位分析,鉴定了杜洛克猪ADG的关键QTL区域及潜在因果基因,为杜洛克猪ADG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
预防兽医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尼罗罗非鱼一般抗病力的评估模型
刘洪, 刘志刚, 唐程林, 朱伟娟, 梁德进, 黄维, 曹明, 王章, 曹建萌, 衣萌萌, 王淼, 可小丽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830-484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28
摘要 ( 30 )   PDF (6623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不同群体尼罗罗非鱼抗病力的差异,并建立一般抗病力评估模型,为筛选罗非鱼对一般病原和不良环境具有整体耐受能力的抗性新表型奠定基础。【方法】以抗链球菌病选育过程中同期产苗的5个混合家系尼罗罗非鱼(A~E群体)为研究对象,检测比较了各群体共150尾鱼体的血清免疫指标,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补体3(C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免疫球蛋白M(IgM)及鳃部免疫球蛋白T(IgT)的变化,同时综合各免疫指标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各群体的一般抗病力进行建模评估。【结果】各免疫指标在不同罗非鱼群体中的变异系数为10.18%~78.17%。其中ACP与AKP、C3、IFN-γ、IgT之间,AKP与C3、IFN-γ、IgT之间,C3与TNF-α、IFN-γ、IgT之间,TNF-α与IFN-γ、IgT之间,IFN-γ与IgT之间,IgM与SOD之间均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P<0.01)。根据方差贡献率大小排序选择前5个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422%。在此基础上,构建罗非鱼一般抗病力的评估模型:fi=0.006Zx1+0.056Zx2+0.054Zx3+0.221Zx4+0.282Zx5+0.232Zx6+0.259Zx7+0.082Zx8。模型评估结果显示,5个尼罗罗非鱼群体的一般抗病力大小排序为:E(0.694)>D(0.537)>C(-0.052)>A(-0.475)>B(-0.704)。聚类分析表明,D、E群体聚为一支,A、B、C群体聚为一支。无乳链球菌攻毒及脾脏病理切片验证发现,各群体的抗病力强弱与其模型评估的结果基本一致,即模型评估得分越高,抗病力越强。【结论】尼罗罗非鱼一般抗病力具有群体差异性,且根据其一般抗病力的差异构建抗病力评估模型具有可行性,本试验结果可为罗非鱼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抗病遗传育种提供参考。
9型猪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吴建冬, 康桦华, 翟少伦, 杨冬霞, 杨南玲, 勾红潮, 贾爱卿, 李小军, 李春玲, 李艳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844-485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29
摘要 ( 47 )   PDF (6703KB) ( 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9型猪链球菌广东地区分离株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为其所致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从广东某猪场一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发病猪脾脏中取样分离培养,通过形态学观察、革兰染色镜检、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测序及血清型鉴定对分离菌进行鉴定,同时通过毒力基因检测、药敏试验及小鼠感染试验,分析分离菌株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结果】分离菌株在血平板上生长出灰白色、湿润、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圆形菌落,呈α型溶血特征,革兰染色镜检为紫色,圆形链状排列。分离菌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与NCBI上已发布的猪链球菌菌株序列相似性达99%以上。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为9型猪链球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株毒力基因表型为luxS-/ccpA+/srtA+/mrp-/gdh+/gapdh+/fbps+/epf-/orf2+/sly-。分离菌株对大观霉素、林可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磺胺二甲异噁唑5种抗菌药耐药。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1010 CFU,感染小鼠可导致肝脏、肾脏、脾脏、肺脏、心脏和脑等脏器不同程度病变。【结论】本研究分离到1株9型猪链球菌,其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对多种抗菌药耐药,感染小鼠可致组织不同程度损伤。研究结果可为猪链球菌流行分析及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1蛋白的真核表达及中和性单克隆抗体制备
李春震, 李青梅, 邹婉莹, 孟泽锟, 孙亚宁, 杨苏珍, 郭军庆, 张改平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854-486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30
摘要 ( 37 )   PDF (21212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制备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S1重组蛋白及其中和性单克隆抗体,为PEDV诊断试剂和新型疫苗研发提供材料。【方法】构建可表达S1蛋白的重组质粒,转染HEK293F细胞,以镍亲和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进行蛋白纯化。将PEDV CH/Hubei/2016毒株接种于Vero细胞进行培养增殖,对病毒液进行浓缩并利用凝胶过滤层析纯化PEDV,以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对纯化的PEDV进行鉴定后免疫BALB/c小鼠以制备杂交瘤细胞;以间接ELISA及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并通过病毒中和试验筛选鉴定抗PEDV S1蛋白中和性单克隆抗体。【结果】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S1重组蛋白在HEK293F细胞培养上清中高效表达。获得TCID50为1×10-6.5/0.1 mL纯化的PEDV。筛选获得5株稳定分泌抗PEDV S1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2E1E10、4A8C8、8G9B11、9H8H1和10C9A5,其腹水的IPMA和ELISA效价分别为6.4×10-4至1.28×10-5和6.4×10-5至1.024×10-7。病毒中和试验结果显示,单克隆抗体2E1E10和4A8C8对PEDV有显著中和活性,对DR13毒株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212和1.203 μg/mL,对CHHB毒株的IC50分别为0.948和1.712 μg/mL。【结论】本研究获得了具有良好抗原活性的PEDV S1重组蛋白和抗S1蛋白中和性单克隆抗体,为PEDV诊断试剂和疫苗研发奠定良好的研究基础。
FliC蛋白佐剂对伪狂犬病病毒Bartha-K61株弱毒疫苗的黏膜免疫作用
梁力荣, 柯海意, 臧莹安, 翟少伦, 康桦华, 蒋智勇, 李艳, 张昆丽, 周霞, 勾红潮, 李春玲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864-487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31
摘要 ( 31 )   PDF (5116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FliC蛋白作为黏膜佐剂对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Bartha-K61弱毒疫苗株的免疫增强作用,为PRV黏膜疫苗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将鼠伤寒沙门菌FliC基因克隆连接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Trans10感受态细胞,提取质粒后进行双酶切鉴定并测序;将FliC-pET-28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诱导表达FliC蛋白,通过考马斯亮蓝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对纯化后的FliC蛋白进行鉴定。设置Bartha-K61病毒液组和商品化Bartha-K61疫苗组作为对照,将FliC蛋白作为黏膜佐剂与Bartha-K61病毒液混合,滴鼻2次免疫BALB/c小鼠,测定免疫前(0 d)、免疫后7、14、21、28和35 d小鼠血清IgG和IgA水平,免疫后第35天对各组小鼠分别滴鼻PRV GD-WH病毒液104.5 TCID50,攻毒后每日观察并记录小鼠生存状况。【结果】成功获得重组质粒FliC-pET-28a,实现了FliC蛋白的可溶性表达,纯化后的FliC蛋白大小约为58 ku。小鼠免疫试验结果显示,二免后Bartha-K61病毒液+FliC蛋白组血清IgG和IgA抗体均显著高于Bartha-K61病毒液组和商品化Bartha-K61疫苗组(P<0.05)。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Bartha-K61病毒液+FliC蛋白免疫能给小鼠提供100%的保护力,抵抗PRV GD-WH的致死性攻击,具有高于Bartha-K61病毒液单独免疫的保护力。【结论】FliC蛋白佐剂对PRV Bartha-K61弱毒疫苗株具有黏膜免疫增强作用,并使小鼠获得一定的免疫保护效力。
山羊源K57荚膜型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基因检测及遗传进化分析
何美荣, 廖连杰, 何秋仪, 潘浩举, 杨映雪, 陈韬羽, 李昊洋, 蒋俊明, 陈巧玲, 高宏岩, 陈思, 杜丽, 王凤阳, 满初日嘎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874-488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32
摘要 ( 33 )   PDF (4490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山羊源K57荚膜型肺炎克雷伯菌KPHN001株毒力因子携带情况,了解不同来源K57型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基因分布和序列型(ST)分型信息,以探讨该型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及可能的进化特征。【方法】将肺炎克雷伯菌KPHN001株复苏培养,采用菌落拉丝试验确定其毒力分型。使用PCR方法检测其荚膜血清型和毒力基因。根据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和单拷贝同源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的方法,将KPHN001株与NCBI数据库中30株不同来源的K57型肺炎克雷伯菌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菌落拉丝试验结果显示,KPHN001株无法拉出≥5 mm的菌丝。PCR检测结果显示,KPHN001株为K57荚膜型,且含有khefimHugekfuBCwabGureAentBmrkDrepAsopB多个毒力基因,高毒力型肺炎克雷伯菌(hvKP)的重要遗传标记基因如rmpA2、iucAiroB等均未检出。结合菌落拉丝试验结果,表明KPHN001株为经典肺炎克雷伯菌(cKP)。MLST结果显示,牛源、羊源及环境菌株ST型分布呈现多样性,而人源菌株主要集中于ST412和ST218型,KPHN001株为ST528型。系统发育树与毒力基因热图联合分析结果表明,人源菌株在uge基因携带上与其他来源菌株存在显著差异,且人源菌株形成独立分支,表明这些菌株在进化过程中可能积累了独特的遗传变异。【结论】本研究揭示了山羊源K57型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基因及K57型肺炎克雷伯菌遗传多样性,为其毒力机制的理解及肺炎克雷伯菌病的诊断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
云南腾冲中缅边境牛羊硬蜱形态学鉴定及基因多态性分析
段雨晴, 王金萍, 余洋, 孙若迪, 杜月仙, 赵国稳, 胡本亮, 彭明正, 谭磊, 姚俊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884-489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33
摘要 ( 46 )   PDF (7704KB)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调查云南腾冲中缅边境牛羊硬蜱种类和基因多样性,为其所致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于2024年6-7月调查腾冲市4个乡镇牛羊硬蜱感染情况,采集硬蜱并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选择16只硬蜱(牛源和羊源各8只)为研究对象,通过PCR扩增其线粒体cox1基因和核糖体ITS2基因序列,通过DNAStar、Mega 7.0和DnaSP软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单倍型多态性和种系发育关系。【结果】调查的4个乡镇中牛羊感染硬蜱的场阳性率均为100% (24/24);其中牛和羊硬蜱感染率分别94.37%(64/71)和91.74%(111/121);共采集硬蜱362只,形态学鉴定显示均为微小扇头蜱;16只牛羊源微小扇头蜱cox1(762 bp)和ITS2基因序列(1 477 bp)种内差异分别为0~0.5%和0~1.3%;与GenBank收录的微小扇头蜱(分支C)cox1和ITS2基因序列相似性分别超过99.5%和99.0%;cox1和ITS2基因的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858和0.932,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00395和0.00514。遗传进化树分析发现,16只微小扇头蜱与已知微小扇头蜱均属于同一分支,不同宿主源分离株在该分支中随机分布,但与其他硬蜱所属分支相距较远。【结论】云南腾冲牛羊体表携带硬蜱情况严重,且均为微小扇头蜱,属于分支C;不同宿主源微小扇头蜱具有一定的遗传变异,但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均较低,且未出现遗传分化现象。
大肠杆菌FliC蛋白D0/D1结构域与Pal蛋白融合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原核表达
陈洪, 车业贵, 陈长春, 丁小丽, 邱树磊, 陆辉, 王永娟, 温洪伟, 周子祥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894-490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34
摘要 ( 17 )   PDF (7722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构建并表达大肠杆菌FliC蛋白D0/D1结构域与Pal蛋白的融合蛋白,为开发新型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疫苗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分析GenBank数据库中大肠杆菌O1血清型菌株的FliC及Pal蛋白氨基酸序列特征,选择FliC蛋白的D0/D1结构域(N-端5-140位氨基酸和C-端499-583位氨基酸)及Pal蛋白主要结构(21-173位氨基酸)构建“三明治型”融合蛋白。对融合蛋白进行理化性质、二级结构、三级结构、抗原性、致敏性及线性和不连续表位预测。通过分子对接和免疫模拟分别评估融合蛋白与免疫受体的结合能力及免疫效果。合成融合蛋白碱基序列并使用pET-28a(+)进行载体构建,采用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进行融合蛋白表达,利用镍-琼脂糖凝胶6FF纯化融合蛋白并进行复性,通过Western blotting验证融合蛋白的反应原性。【结果】融合蛋白分子质量为42.72 ku,是亲水蛋白;α-螺旋、延伸链、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分别占48.79%、14.25%、6.76%和30.19%,其中α-螺旋主要处于FliC蛋白D0/D1结构域;三级结构拉氏图显示,优势区域中含有的残基数占96.9%。该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无致敏性,含有8个线性表位和5个不连续表位。该融合蛋白与Toll样受体2、4、5均能进行分子对接,且免疫模拟结果显示,该蛋白能引起良好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经PCR鉴定和测序确定嵌合基因FliCN-Pal-FliCC阳性单克隆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成功表达纯化出融合蛋白FliCN-Pal-FliCC。融合蛋白能与大肠杆菌O1血清型阳性小鼠的血清发生反应。【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并表达了以APEC O1血清型的FliC和Pal蛋白为基础的“三明治”型融合蛋白FliCN-Pal-FliCC,为研发APEC疫苗候选抗原提供研究基础。
猪圆环病毒4型Cap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文英会, 崔鸿博, 陈曦艋, 陈红英, 李金磊, 赵丽, 刘占通, 闫志浩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904-491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35
摘要 ( 16 )   PDF (3440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猪圆环病毒4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4,PCV4)衣壳蛋白(Cap),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为PCV4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PCV4开放阅读框2(ORF2)基因的免疫原区域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获得PCV4 ORF2基因序列,并将其连接至pET-28a(+)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ORF2;将经PCR和测序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pET-28a-ORF2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1 mmol/L IPTG诱导表达重组Cap蛋白,利用SDS-PAGE分析诱导的重组蛋白产物。利用尿素纯化重组Cap蛋白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鉴定;将纯化的重组Cap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进行Western blotting鉴定,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兔血清抗体效价。【结果】PCR扩增出大小为414 bp的PCV4 ORF2基因片段,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ORF2。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诱导表达的重组Cap蛋白大小为16 ku;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制备的兔源多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间接ELISA检测显示,制备的兔血清抗体效价达1∶12 800。【结论】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了PCV4 Cap蛋白并制备了多克隆抗体,试验结果为PCV4 Cap蛋白的深入研究以及后续开发PCV4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血清学诊断试剂等提供了物质基础。
非编码小RNA FrnS基因缺失对鼠伤寒沙门菌致病性的影响
宁程程, 田路路, 冯凯, 陈英, 艾佳吴怡, 柳旭伟, 杨力伟, 张再超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912-491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36
摘要 ( 16 )   PDF (7353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构建非编码小RNA(sRNA)FnrS基因缺失株,探究FnrS基因对鼠伤寒沙门菌致病性的影响。【方法】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鼠伤寒沙门菌FnrS基因缺失株ΔFnrS,并测定其遗传稳定性、生长曲线及生化特性;通过检测菌株对小鼠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组织载菌量及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分析FnrS基因对鼠伤寒沙门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FnrS基因缺失株ΔFnrS,其能稳定遗传。生长曲线和生化试验结果显示,FnrS基因缺失不影响鼠伤寒沙门菌的生长能力及生化特性。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缺失株ΔFnrS对小鼠的LD50为1.06×105 CFU,显著高于亲本株和回补株(P<0.05);缺失株ΔFnrS与亲本株感染后小鼠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缺失株ΔFnrS株感染后7、9 d,小鼠肝脏载菌量显著低于亲本株和回补株(P<0.05),感染后5、7、9 d小鼠脾脏载菌量显著低于亲本株和回补株(P<0.05)。【结论】FnrS基因缺失降低了鼠伤寒沙门菌的致病能力,研究结果为鼠伤寒沙门菌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基于鸽鹦鹉热衣原体外膜蛋白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张紫萱, 杨志远, 刘月焕, 杨宝琳, 高洁, 冯倩倩, 罗伟珏, 林健, 赵际成, 黄程, 胡格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920-492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37
摘要 ( 74 )   PDF (2095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一种适用于鸽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Cps)抗体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方法。【方法】试验对Cps的主要外膜蛋白(major outer membrane protein,MOMP)编码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在N-端加入触发因子(trigger factor,TF)后连接至pET-30a(+)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ET-30a-M,经IPTG诱导表达和纯化后,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对重组蛋白进行可溶性分析及鉴定。通过棋盘滴定法选择最佳抗原包被浓度和血清稀释度,优化鸽Cps抗体的间接ELISA法。比较本研究建立的间接ELISA法与间接血凝试验(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assay,IHA)的敏感性。通过检测鸽其他常见疾病阳性血清评估该方法的特异性,检测Cps阳性和阴性血清各3份以评估其重复性,并利用253份鸽源血清(174份临床血清样品、79份Cps灭活疫苗免疫后血清样品)评估该间接ELISA法与IHA法的符合率。【结果】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诱导超声破碎后上清中成功表达大小约100 ku的MOMP蛋白,表明该蛋白具有可溶性。间接ELISA法优化后条件为:2 μg/mL抗原4 ℃包被过夜,5%脱脂奶粉37 ℃封闭2 h,血清稀释度为1∶200、血清孵育时间为1 h,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兔抗鸽IgY孵育30 min,底物反应时间为10 min。鸽Cps阳性血清稀释度为1∶16时,间接ELISA法检测结果仍为阳性,敏感性高于IHA法。间接ELISA法与其他常见鸽病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重复试验结果显示,间接ELISA法变异系数均<10%,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本研究建立的间接ELISA法和IHA法检测临床样品和免疫后血清样品的符合率分别为80.72%和85.71%,Kappa值分别为0.60和0.69。【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间接ELISA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适用于Cps血清抗体的检测。
云南省G10P[11]基因型牛轮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遗传特征研究
黄洁, 朱沛, 李占鸿, 王金萍, 何于雯, 喻建荣, 徐心明, 沙丽东, 陈培富, 姚俊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930-494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38
摘要 ( 24 )   PDF (11725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A型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是引起新生犊牛严重肠炎的重要病原,试验旨在了解云南省规模化牛场BRV流行毒株的基因型及分子特征,为牛场病毒性腹泻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T-PCR方法对云南某规模肉牛场7份西门塔尔犊牛腹泻粪便样品进行病原检测,取BRV核酸呈阳性的样品通过MA-104细胞系对病毒进行连续传代分离;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病毒增殖情况,绘制病毒生长曲线;进一步对分离毒株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利用在线比对软件进行基因组分型,利用Mega 7.0软件分别绘制VP4、VP7基因遗传进化树,使用GeneDoc软件分析氨基酸突变情况。【结果】7份腹泻样品检测均为BRV阳性,分离获得1株BRV毒株,命名为YNLL-2023,其基因型为G10-P[11]-I2-R2-C2-M2-A3-N2-T6-E2-H2。分离毒株感染MA-104细胞12 h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PE)。RT-PCR扩增获得分离毒株VP6基因约300 bp的特征性片段;IFA显示分离毒株感染MA-104细胞后胞浆内出现特异性绿色荧光,生长曲线显示病毒滴度从接毒后6~54 h持续上升,达到峰值105.57 TCID50/100 μL。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分离毒株VP4基因核苷酸序列与RVA/Yak-tc/CHN/HB-3/2021/G10P[11]株(登录号:ON711387.1)处于同一分支,VP7基因核苷酸序列与RVA/Bovine-wt/CHN/JS31/2020/G10株(登录号:PQ332932.1)和RVA/Bovine-wt/CHN/SD1/2023/G10株(登录号:PQ332943.1)处于同一分支。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株VP4氨基酸序列与P[11]型羊源疫苗株在中和表位区域存在7个氨基酸位点突变,VP7氨基酸序列与G10型人-牛重组疫苗株在中和表位区域存在2个氨基酸位点突变。【结论】本试验通过MA-104细胞成功分离获得1株G10P[11]型BRV,该毒株与中国牛源多个毒株相似性较高,但与同基因型疫苗株的中和表位存在差异。
基础兽医
新疆驼乳源克雷伯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与耐药基因分析
徐晓炜, 高姣姣, 马宪兰, 阿丽亚·吐尔迪, 邵伟, 郑楠, 赵艳坤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941-495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39
摘要 ( 33 )   PDF (4896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明新疆地区生鲜驼乳中克雷伯菌流行情况及耐药风险隐患,为该地区生鲜驼乳中克雷伯菌的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平板划线法对新疆地区生鲜驼乳进行细菌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观察、革兰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及PCR技术对分离株进行鉴定,并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采用PCR方法对分离菌进行17种关键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从新疆地区采集的95份生鲜驼乳样本中共分离出58株克雷伯菌,分离率为61.05%。所有分离株均呈隆起的粉红色圆形菌落,革兰染色镜检呈红色、短杆的革兰阴性菌。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尿素酶、枸橼酸盐、葡萄糖、乳糖、甘氨酸、鸟氨酸及赖氨酸检测均呈现阳性;硫化氢、甲基红试验及V-P试验结果均为阴性。PCR扩增结果显示,分离株khe特异性基因、16S rDNA PCR扩增分别获得大小为428和1 476 bp目的条带,测序结果显示分离菌16S rDNA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克雷伯菌的参考序列相似性均≥99.0%,综合判定分离菌均为克雷伯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氨苄西林、磺胺异噁唑耐药率分别为27.59%和15.52%,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美罗培南、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多四环素、氟苯尼考、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敏感率为100%,对卡那霉素敏感率为98.28%。其中有1株克雷伯菌为多重耐药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中,blaCTX-M-14blaSHVblaCTX-M-123blaCTX-M阳性率分别为28.0%、24.0%、24.0%和4.0%。未检出多肽类耐药基因mcr-1、mcr-2、mcr-3和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sul2、sul3。【结论】新疆地区生鲜驼乳中克雷伯菌流行情况较严重,且存在部分耐药现象,因此,对生鲜驼乳中克雷伯菌耐药性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抗菌肽Loong-3的分子设计及其抑菌活性影响因素分析
杭柏林, 李杰, 阿卜杜瓦日斯·艾海提, 程洛妤, 楚彪, 董明欣, 任涛, 盛玥, 宋如意, 王俊文, 何宏轩, 刘保国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952-496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40
摘要 ( 64 )   PDF (3898KB) ( 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分子设计及抑菌性能评价,获得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抗菌肽,为临床生产提供新的抗生素替代品。【方法】借助在线生物信息学工具设计1条多肽Loong-3,采用琼脂糖扩散法测定其抑菌活性,通过倍比稀释法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采用菌落培养法测定其最小杀菌浓度,通过倍比稀释法测定其溶血率,并分析多种理化因子(热、紫外线、反复冻融、盐离子、酸碱、血清、有机试剂、酶)对其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设计的多肽Loong-3为新的阳离子型疏水性耐热螺旋多肽,抗菌谱较广,其对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沙门菌和绿脓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0.976~500和1.953~31.25 μg/mL,对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31.25和62.5 μg/mL,对真菌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125和500 μg/mL。多肽Loong-3有一定的溶血性,浓度从0.976增至250 μg/mL时,溶血率也从5.78%升至76.68%。除了胰酶外,在多种理化因子(热、紫外线、反复冻融、盐离子、酸碱、血清、有机试剂、酶)作用下,多肽Loong-3的最小抑菌浓度虽有波动,但仍具有抑菌活性。【结论】设计的多肽Loong-3为新的阳离子型广谱抗菌肽,有一定的溶血性,热、紫外、反复冻融、盐离子、酸碱、血清、有机试剂、酶对多肽Loong-3的抑菌活性没有明显影响。
氯硝柳胺及其新型口服纳米药物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活性及作用机制
翟崇凯, 毛福超, 田文静, 王聪慧, 王迎鲜, 张贺伟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964-497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41
摘要 ( 36 )   PDF (17897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氯硝柳胺(niclosamide,NIC)最初作为治疗肠道寄生虫的驱虫药使用,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对多种病毒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本研究旨在评估NIC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的体外抗病毒效果,开发新型口服纳米化NIC制剂并评估其体内抗病毒效果,探讨其抑制PEDV感染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通过细胞毒性试验和病毒蚀斑试验评估NIC的体外抗PEDV活性;在前期胆酸盐递送系统的基础上制备增强型氯硝柳胺纳米药物(enhanced niclosamide-delivery nanoparticles,eNDN),并对其粒径、水溶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等进行表征;在APN转基因小鼠模型中验证口服eNDN对PEDV感染的抑制作用。通过文献挖掘及生物信息学综合分析NIC抗PEDV感染的潜在靶点和信号通路,并通过分子对接初步确定NIC抑制PEDV感染的潜在核心靶点。【结果】体外抗病毒试验结果显示,NIC对PEDV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26.4 nmol/L。与氯硝柳胺纳米药物(NDN)相比,eNDN粒径降低了约30 nm (约为140 nm),水溶性提高了20%(达到5 mg/mL),生物利用度提高了约10%(达到47.54%)。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口服eNDN未引起明显临床症状或肝脏病理变化,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eNDN处理组小鼠肠道内PEDV滴度极显著降低(P<0.01)。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识别出NIC的作用靶点159个,PEDV感染相关靶点1 678个,两者共有靶点22个。分子对接结果表明,MAPK14、NAIP、NLRC4、SERPINE1、ATP2A2、CLTC、MCL1、TMPRSS2、APN和STAT3为NIC抑制PEDV感染的潜在核心靶点。【结论】NIC及其新型口服纳米药物eNDN在体内外均表现出良好的抗PEDV活性,生物信息学预测NIC通过抗炎反应及抑制病毒侵入等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PEDV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探明NIC抗PEDV感染的分子机制及其纳米药物eNDN的临床转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试验依据。
中药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研究进展
吕彦卓, 周御, 芦烘德, 王煜轩, 董虹, 何至远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977-498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42
摘要 ( 31 )   PDF (3117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高度接触性猪胃肠道传染病。该疾病具有病程急、各日龄猪均易感、致死率高等特点,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PEDV可感染并破坏小肠上皮细胞,致使小肠内的酶活性降低,引起小肠内水和电解质积蓄及代谢紊乱,特别是未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内积累,增加了肠道渗透压,导致体液滞留肠管,最终引发腹泻和脱水。目前,疫苗接种是预防PED的主要手段,但现有的商品化疫苗在免疫效果和广谱性上存在局限性,无法完全抵御PEDV的感染,且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中草药因其天然来源、生物活性多样性、高安全性、低毒性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性,为PED的防治提供了新的视角。已有研究证实,某些中药或中药提取物具有抑制PEDV的潜力,国内外学者在中药抗PEDV作用及其机制方面的研究已取得积极进展。笔者对PEDV的致病机制、中医辨证方法、治疗PED的中药复方,以及中药有效成分在PED治疗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预防和治疗PED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参考。
2021—2023年江苏省部分地区鹅源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郭长明, 袁橙, 封琦, 杨静静, 朱善元, 于圣青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4989-499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43
摘要 ( 22 )   PDF (3600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鹅源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的分子流行特点及耐药性,为水禽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方法】从江苏省不同地区采集病鹅病料240份,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纯化细菌,通过16S rDNA PCR扩增鉴定阳性菌株,并检测分离株O抗原血清型、系统进化分群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通过药敏试验检测其耐药情况,并进行多重耐药分析。【结果】从240份病料中分离获得31株APEC分离株。血清型检测结果显示,O145血清型检出率最高,为19.35%,其次为O1(6.45%)、O78(6.45%)和O2(3.23%)血清型。系统进化分群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属于A、B1、B2和D进化分群的比例分别为38.71%、22.58%、9.68%和29.03%。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fimAhlyF基因检出率均>90%,iroNompTiucDECs3737、ECs3703基因检出率为60%~90%,isstshirp2、cvaCpapChlyE基因检出率<50%,eaeA基因未检出,且所有分离株均至少含有4个毒力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强力霉素、林可霉素、氨苄青霉素和阿莫西林的耐药率均>80%,对新霉素、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5种抗菌药的耐药率达50%~70%,而大观霉素(74.19%)和庆大霉素(54.84%)敏感率较高,14重耐药的菌株占比最高(19.35%),7重以上耐药菌株占64.52%。【结论】江苏省鹅源APEC分离株血清型复杂,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多重耐药严重。研究结果为该地区水禽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提供了数据支撑。
牛尿液中齐帕特罗残留快速检测免疫胶体金试纸的研制
郭东光, 齐越颖, 王兵, 蔡娟, 任雯静, 袁依佳, 陈明艳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5000-500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44
摘要 ( 18 )   PDF (3483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制备快速检测齐帕特罗(zilpaterol,ZIL)残留的免疫胶体金试纸。【方法】利用过硫酸铵纯化兔源抗ZIL多抗血清,IgG梯度稀释结合NaCl稳定性测试测定胶体金标记IgG最佳浓度、制备金标复合物,并以硝酸纤维素膜为固相载体包被ZIL-BSA偶联物为检测线(T线)、羊抗兔IgG抗体为质控线(C线),制备检测ZIL残留的免疫胶体金试纸条,并检测其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在牛尿液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抗体纯化结果显示,高免血清纯化前后多抗血清的蛋白浓度分别为5.17和2.55 mg/mL;SDS-PAGE结果显示,血清纯化后未检测到非特异性条带,且出现了明显的IgG重链(56 ku)和轻链(23 ku)条带,与预期相符。经IgG梯度稀释结合NaCl稳定性测试测定后,胶体金标记IgG的最佳浓度为1.36 μg/mL(0.17 μg/孔);灵敏度和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试纸条的裸眼消线值(cut-off value,COV)为1 ng/mL,检测时间为8~10 min,且与克伦特罗(CLB)、沙丁胺醇(SAL)、西马特罗(CIM)、特布他林(TBL)等8种药物均无交叉反应。牛尿液加标试验结果显示,其COV为1 ng/mL,表明试纸条对基质干扰耐受性良好。【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一种基于免疫胶体金技术的ZIL快速检测试纸条,其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良好的基质耐受性,可用于畜牧产品中ZIL残留的现场筛查,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低成本的检测工具。
临床兽医
瑶山树鼩皮脂腺瘤诊断及瘤内菌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戴颖涵, 张达培, 李竹欣, 翟珊珊, 张杰, 陶俊宇, 刘欢, 梁亮, 运晨霞, 曹颖颖, 徐子恒, 冷静, 唐海波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10):  5009-502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10.045
摘要 ( 22 )   PDF (18853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诊断1例瑶山树鼩自发肿瘤的类型与性质,明确瘤内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为细菌与肿瘤之间的关联性提供新的证据。【方法】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平板划线法分离获得瘤内菌,进一步对分离菌进行形态观察、生化试验及16S rRNA序列分析。接种昆明小鼠测定分离菌株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利用药敏纸片法分析该分离株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肿瘤位于皮下组织,与脂肪组织相邻,肿瘤组织可见腺泡小叶状结构,外周为基底样细胞,中间可见发育成熟胞浆透亮的皮脂腺细胞,细胞无明显异型性,仅少许核分裂见于基底样细胞。周围脂肪组织液化坏死并融合成大小不一的囊泡状结构,可见反应性多核巨细胞及炎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胞浆中CK14蛋白呈弥漫性强阳性;部分肿瘤细胞胞浆中CK-P蛋白阳性;肿瘤细胞核中P63阳性表达;肿瘤细胞个别细胞核中Ki-67阳性表达,阳性率约为20%。瘤内分离菌为革兰阴性菌,呈杆状。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硫化氢、苯丙氨酸、尿素、靛基质、枸橼酸盐均为阳性;侧金盏花醇、山梨醇、丙二酸盐、赖氨酸、鸟氨酸、V-P试验均为阴性,符合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生化特征。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分离菌为变形杆菌,与人源豪氏变形杆菌(NR_104767.1)相似性≥99%。该分离菌对昆明小鼠LD50为3.54×106 CFU/0.025 kg。药敏检测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对头孢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14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阿奇霉素中度敏感;对青霉素类、林可酰胺类等13种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本研究诊断树鼩自发肿瘤为皮脂腺腺瘤,并于瘤内分离出普通变形杆菌。研究突破了传统认识,为肿瘤微环境中机会致病菌的作用提供了直接证据。该菌株的多重耐药性和高致病性表明其可能通过慢性炎症和免疫逃逸参与肿瘤微环境重塑,但目前证据尚不足以确定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