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2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5-09-05
上一期   
目录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0-0. 
摘要 ( 16 )   PDF (3941KB) ( 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1-1. 
摘要 ( 16 )   PDF (364KB) ( 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水牛BTG2基因序列分析、过表达载体构建及组织表达研究
徐媛媛, 谢莹雪, 陆杏蓉, 冯超, 尚江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009-402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01
摘要 ( 90 )   PDF (6054KB) ( 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克隆水牛B细胞易位基因2(B-cell translocation gene 2,BTG2)基因编码区,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生物学特性,构建过表达载体并转染水牛卵巢颗粒细胞,探究该基因在水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为后续深入研究水牛BTG2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采集水牛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小肠、瘤胃、子宫角、乳腺和卵巢组织,提取总RNA后反转录获得cDNA。以水牛卵巢cDNA为模板克隆水牛BTG2基因编码区并测序,对水牛及不同物种的BTG2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构建,利用在线软件预测水牛BTG2蛋白的理化性质、信号肽、跨膜结构等。构建OE-BTG2过表达载体并转染水牛颗粒细胞,检测转染后BTG2基因的表达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TG2基因在水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水牛BTG2基因CDS区序列全长453 bp,共编码150个氨基酸。相似性比对结果显示,水牛与牦牛、普通牛、山羊和绵羊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均>98%,其中与牦牛和普通牛的相似性最高,达99.8%。系统进化树显示,水牛与牦牛和普通牛的遗传距离最近,与家鼠的遗传距离最远。水牛BTG2蛋白为亲水性蛋白,无跨膜结构和信号肽,氨基酸序列的第1―108位有1个btg1结构域,共有15个磷酸化位点和1个O-糖基化位点,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BTG2蛋白主要与CNOT7、CNOT8、CNOT11、CNOT9、CNOT1、CNOT10、ATF3、ANKRD49、HES6和PRMT1等蛋白互作。水牛BTG2蛋白二级结构以α-螺旋、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为主,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与其一致。成功构建OE-BTG2过表达载体并转染至水牛颗粒细胞,与对照组(pcDNA3.1(+))相比,过表达组(OE-BTG2)细胞中BTG2基因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BTG2基因在水牛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小肠、瘤胃、子宫角、乳腺和卵巢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脏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结论】 BTG2基因在不同物种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且在水牛不同组织中广泛表达,其中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试验结果为深入研究水牛BTG2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参考依据。
生理生化
支持细胞对精原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朱丽娜, 安雪姣, 岳耀敬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021-403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02
摘要 ( 54 )   PDF (7438KB) ( 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精子发生是哺乳动物生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SCs)作为精子发生的核心细胞,除了为精原干细胞提供物理支撑和稳定的微环境外,还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信号分子调控精原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和免疫豁免等过程,显著影响精原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过程。文章主要对支持细胞通过不同机制调控精原干细胞发育进行综述,旨在为精原干细胞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并推动其在生殖生物学和临床应用领域的发展。
营养与饲料
两种免疫应激模型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肠道免疫状态影响的对比研究
岳圆, 马广占, 郭思言, 王建军, 黄炳舰, 路桠, 吕增鹏, 张炳坤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032-404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03
摘要 ( 57 )   PDF (4268KB)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并比较两种不同免疫应激模型对于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肠道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270只1日龄罗斯(Ross 308)雄性雏鸡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组)、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组(CP组)和脂多糖攻毒组(LPS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于试验第11、13天对LPS组的肉仔鸡进行LPS腹腔注射攻毒,于试验第12和16~20天分别给CP组的肉仔鸡灌胃球虫疫苗和产气荚膜梭菌以诱导坏死性肠炎模型。试验分为前期(1~21日龄)和后期(22~42日龄)两个阶段。各阶段末肉鸡称重并计算生长性能;电晕处死后测定脏器系数,取回肠肠段分析肠道组织形态和基因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回肠固有层和盲肠扁桃体免疫细胞比例,并测定回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结果】 ①22~42和1~42日龄,CP和LPS组肉仔鸡的料重比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②21日龄时,CP组肉仔鸡的肝脏指数显著高于Con组,且脾脏指数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③21日龄时,与Con组相比,CP组和LPS组肉仔鸡的回肠隐窝深度显著升高,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显著降低,同时LPS组的绒隐比显著低于CP组(P<0.05)。④21日龄时,LPS组肉仔鸡回肠固有层中CD4T细胞数量显著下降,而Treg细胞在CP组显著增加,两种模型中单核巨噬细胞比例均显著下降(P<0.05)。此外,LPS组盲肠扁桃体部位的Treg细胞比例显著提高,而树突状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⑤与Con组相比,21日龄LPS组肉仔鸡回肠黏膜中sIgA含量显著升高(P<0.05)。⑥与Con组相比,21日龄LPS组肉仔鸡回肠黏蛋白(MUC-2)、闭锁小带蛋白-1(ZO-1)、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闭合蛋白(Occludin)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其中LPS组的MUC-2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CP组(P<0.05)。【结论】 LPS攻毒抑制肉仔鸡肠道先天性免疫细胞成熟,刺激sIgA分泌;球虫和CP感染促使肉仔鸡脏器肿大,肠道Treg细胞增多。两种模型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肠道免疫状态影响程度与机制各异,为防控应激危害提供理论基础。
维生素D3和25-羟基维生素D3对产蛋后期种鸭胫骨质量和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李雅婷, 周伟, 庄蕾, 牟启铭, 金永燕, 赵健楠, 谢明, 周正奎, 夏呈强, 唐静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043-405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04
摘要 ( 54 )   PDF (5945KB) ( 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饲粮中添加维生素D3(VD3)和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对产蛋后期种鸭胫骨质量和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方法】 试验选取60只64周龄健康且体重相近的北京鸭种鸭,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不添加维生素D)、VD3添加组(1 000 IU/kg VD3)和25-OH-D3添加组(1 000 IU/kg 25-OH-D3),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鸭。试验期共15周。试验期间测定种鸭平均体重和平均日采食量,试验结束后测定种鸭屠宰性能(胸肌率、盲肠率)、血浆生化指标和胫骨质量;检测种鸭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肠道形态,采集盲肠内容物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微生物多样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①饲粮添加VD3或25-OH-D3对产蛋后期种鸭体重、平均日采食量、胸肌率和盲肠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②饲粮添加VD3或25-OH-D3显著提高了血浆白蛋白含量和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P<0.05)。③25-OH-D3添加组种鸭胫骨抗压强度显著提高(P<0.05),而VD3添加组种鸭胫骨抗压强度无显著变化(P>0.05)。④饲粮添加VD3或25-OH-D3均可显著提高种鸭十二指肠、空肠的绒毛高度和十二指肠绒隐比(P<0.05),显著降低十二指肠肌层厚度(P<0.05),且25-OH-D3添加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绒隐比显著高于VD3添加组(P<0.05)。⑤饲粮添加VD3或25-OH-D3显著提高了盲肠中norank_f_norank_o_Clostridia_vadinBB60_group和理研菌属RC9肠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罗氏菌属(Roseburia)、丹毒梭菌属(Erysielatoclostrium)、柯林斯菌属(Collinsella)和狭义梭菌属1(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的相对丰度(P<0.05)。25-OH-D3添加组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和狭义梭菌属1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VD3组(P<0.05)。【结论】 饲粮添加VD3或25-OH-D3均可提高产蛋后期种鸭胫骨质量、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且25-OH-D3改善胫骨抗压强度、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盲肠内与能量代谢相关菌群丰度的效果优于VD3
雪山鸡种母鸡饲喂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其子代生长性能的影响
陈万虹, 杨文鹏, 黄少华, 朱沛霁, 贾代汉, 赵敏孟, 张军, 李军, 龚道清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057-406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05
摘要 ( 41 )   PDF (1417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雪山鸡种母鸡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其子代平均日增重(ADG)、料重比(F/G)和体尺性状的影响。【方法】 雪山鸡种母鸡按3×3双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为9组,设置3个能量水平(11.09、11.51、11.92 MJ/kg)和3个蛋白质水平(14.50%、15.50%、16.50%),35周龄时收集种蛋并孵化。选用孵化后的2 700只1日龄雏鸡,其分组与种母鸡相对应,公母各1 350只,分开饲养,试验期91 d。试验期间统计子代ADG、日耗料量,试验结束时测定体尺性状。【结果】 ①饲粮能量水平对子代公鸡50~70日龄ADG和F/G有显著影响(P<0.05),随能量水平的升高,ADG下降,而F/G上升;蛋白质水平对子代公鸡1~14日龄 ADG有显著影响(P<0.05),其在高蛋白质组显著高于中蛋白质组;种母鸡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子代公鸡初生重有极显著交互作用(P<0.01),对50~70日龄ADG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②饲粮能量水平对子代母鸡71~91日龄F/G有显著影响(P<0.05),高能量组的显著高于中能量组;蛋白质水平对子代母鸡71~91日龄F/G和1~91日龄 ADG以及91日龄体重均有显著影响(P<0.05),高蛋白质组71~91日龄F/G显著高于低蛋白质组,中蛋白质组91日龄体重显著低于低、高蛋白质组。③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子代公鸡体尺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子代公鸡胸深随能量水平升高而呈升高趋势(P=0.085)。④饲粮能量水平对子代母鸡胸宽有显著影响(P<0.05),中能量组的显著高于低、高能量组;随能量水平升高,胫围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P=0.053);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子代母鸡胫围、胸深有显著影响(P<0.05),低蛋白质组胫围显著高于中、高蛋白质组,低、高蛋白质组胸深显著高于中蛋白质组,蛋白质水平为16.50%时龙骨长最大。【结论】 综合考虑子代雪山鸡生长性能各项指标,推荐产蛋期雪山鸡种母鸡饲粮适宜能量水平为11.51 MJ/kg,蛋白质水平为16.50%。
发酵杂粕对中速型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血浆生化指标及肉品质的影响
范秋丽, 苟钟勇, 王怡彤, 崔燕, 罗琦丽, 叶金玲, 林厦菁, 王一冰, 蒋守群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069-408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06
摘要 ( 43 )   PDF (1392KB) ( 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试验通过研究不同水平发酵棉粕、发酵菜籽粕和发酵棕榈粕混合添加对1~84日龄中速型黄羽肉鸡生长发育及肉质性状的影响,旨在为发酵杂粕在肉鸡上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将480只1日龄麻黄肉母雏按照体重一致原则随机分为4个组:对照组(无发酵饲料添加,CON)及添加低(F1)、中(F2)、高(F3)水平混合发酵杂粕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试验分1~30、31~59和60~84日龄3个阶段饲养,试验期84 d。于各阶段期末统计生长性能;每重复选取接近平均体重的2只鸡,采集全血、分离血浆测定生化指标;剖取免疫器官称重,计算免疫器官指数;分割胴体,测定胴体性状,剖取胸肌,测定肉质性状。【结果】 与CON组相比,①F3组肉鸡1~30和60~84日龄料重比均显著升高(P<0.05),同时,F3组肉鸡1~30日龄欧洲效益指数、59和84日龄体重、31~59日龄平均日采食量、60~84日龄平均日增重和欧洲效益指数以及1~84日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降低(P<0.05)。F2和F3组肉鸡31~59日龄平均日增重和欧洲效益指数以及1~84日龄欧洲效益指数显著降低、31~59日龄和1~84日龄料重比显著升高(P<0.05)。②F3组肉鸡30日龄血浆免疫球蛋白A(IgA)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显著降低(P<0.05),同时,F1、F2和F3组肉鸡59日龄血浆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降低(P<0.05)。③F2组肉鸡30日龄胸腺指数显著升高(P<0.05)。F3组肉鸡59日龄胴体腹部和84日龄胴体肩部亮度值(L*)均显著升高(P<0.05)。F2和F3组肉鸡59日龄胸肌率以及84日龄全净膛率和胸肌率均显著降低、84日龄腹脂率显著升高(P<0.05)。F2和F3组胸肌屠宰后24 h红度(a*24 h)显著降低(P<0.05),F3组胸肌屠宰后24 h黄度(b*24 h)显著降低(P<0.05)。【结论】 1~84日龄中速型黄羽肉鸡饲粮中混合添加低水平的发酵棉粕、发酵菜粕和发酵棕榈粕可在不影响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的基础上替代豆粕;推荐3个阶段发酵杂粕总添加水平分别不超过6%、8%和10%。
花生秧复合膨化饲料对育肥湖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及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党丹岐, 孔晓慧, 田浩亮, 廉红霞, 高腾云, 张良玉, 张立阳, 付彤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082-409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07
摘要 ( 38 )   PDF (4241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花生秧、玉米及尿素复合膨化饲料替代精料对育肥湖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组成的影响,以期为花生秧复合膨化饲料在育肥湖羊生产上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90只体重相近、体况良好的育肥期湖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3组湖羊饲粮中,以复合膨化饲料等量替代精料,替代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10%(试验Ⅰ组)和20%(试验Ⅱ组)。预饲期15 d,试验期60 d。分别于试验开始及结束时对湖羊进行称重,每天记录采食量,并于试验结束后采集血液和瘤胃液,用于生长性能、血清生化、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的测定。【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①试验Ⅰ、Ⅱ组湖羊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与终末体重极显著或显著升高(P<0.01;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②试验Ⅱ组湖羊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增加(P<0.05)。③试验Ⅰ、Ⅱ组湖羊瘤胃液乙酸、丙酸、总挥发性脂肪酸及氨态氮浓度均极显著升高(P<0.01),pH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Ⅱ组瘤胃液乙丙比显著降低(P<0.05)。④试验Ⅱ组湖羊瘤胃菌群Ace指数显著增加(P<0.05);主坐标分析(PCoA)显示,各试验组湖羊瘤胃微生物菌群明显分离。⑤在门水平上,试验Ⅱ组湖羊瘤胃液中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⑥在属水平上,试验Ⅰ组湖羊瘤胃球菌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试验Ⅱ组湖羊瘤胃液中普雷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结论】 以花生秧、玉米和尿素为原料的复合膨化饲料替代精料,能够提高育肥湖羊的生长性能,促进瘤胃发酵,并增加瘤胃微生物的多样性。
不同品种雏鹅肝脏组织、肠道形态及肠道菌群的比较研究
单晶, 刘武雄, 何凌云, 杜含香, 曲湘勇, 郭松长, 舒志祥, 李治文, 贺长青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094-410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08
摘要 ( 45 )   PDF (12831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不同品种雏鹅肝脏组织、肠道形态及肠道菌群,为溆浦鹅的种质特性研究及杂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出雏后未开食的溆浦鹅、朗德鹅及杂交鹅(溆浦鹅♂×朗德鹅♀)健雏各60只,公母各半,每个品种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屠宰后测定基础指标,取肝脏、肠道样品观察组织形态,并检测肠道菌群。【结果】 朗德鹅和杂交鹅肠道长度显著高于溆浦鹅(P<0.05)。溆浦鹅肝脏切片脂肪滴和空泡数量低于朗德鹅和杂交鹅,十二指肠及回肠隐窝深度显著高于朗德鹅和杂交鹅(P<0.05),十二指肠及回肠绒隐比显著低于朗德鹅和杂交鹅(P<0.05)。杂交鹅的ACE指数和Chao指数显著高于溆浦鹅和朗德鹅(P<0.05),盲肠肠道菌群在门和属水平上较其余2个品种丰富。【结论】 品种因素对雏鹅肝脏组织、肠道形态及肠道菌群有显著影响,其中杂交鹅雏鹅表现出显著的杂交优势。研究结果为溆浦鹅种质特性、肠道菌群调控及鹅肥肝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胆汁酸和复合精油对延养期蛋鸡产蛋性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刘慧莹, 高丽冰, 李晓敏, 李伟, 王秋菊, 王晶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105-411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09
摘要 ( 29 )   PDF (1170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胆汁酸和复合精油对延养期(81~89周龄)产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脂质代谢的影响,以期通过营养调控改善延养期蛋鸡脂质代谢。【方法】 选取180只80周龄、健康的京红产蛋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对照组提供基础饲粮,胆汁酸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0 mg/kg胆汁酸,复合精油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90 mg/kg复合精油。预饲期1周(饲喂基础饲粮),试验期8周。每天记录产蛋情况,每周结料。在试验第0、4、8周末测定鸡蛋品质;试验第8周末,每重复采集2只蛋鸡血样,测定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然后屠宰测定肝脏脂质代谢相关指标、回肠脂质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①添加胆汁酸和复合精油对延养期蛋鸡生产性能均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胆汁酸提高了第8周鸡蛋蛋黄颜色评分(P<0.05)。②添加胆汁酸和复合精油均显著降低了蛋鸡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P<0.05),降低了肝脏甘油三酯含量(P<0.05),并提高了肝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P<0.05);添加胆汁酸还降低了蛋鸡肝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P<0.05);添加胆汁酸和复合精油均显著提高了蛋鸡回肠脂肪酶活性(P<0.05);添加胆汁酸和复合精油均上调了蛋鸡回肠小肽转运蛋白1(PepT-1)基因的表达量(P<0.05),添加胆汁酸上调了回肠脂肪酸结合蛋白1(FABP-1)基因的表达量(P<0.05)。【结论】 在延养期蛋鸡饲粮中添加胆汁酸或复合精油均可调节肠道脂质吸收,改善脂质代谢。
白藜芦醇在霉菌毒素致家畜肝损伤中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李浩男, 李家慧, 杨凡, 魏文娟, 吕琼霞, 张自强, 刘玉梅, 陈晓光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114-412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10
摘要 ( 56 )   PDF (1187KB)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霉菌毒素(mycotoxins,MCTs)是由曲霉、镰刀菌等真菌在霉变谷物或饲料中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物。集约化养殖体系中,超过50%的谷物饲料原料受到MCTs污染。MCTs可经食物链进入家畜体内,引发肝脏、肾脏及免疫系统等多器官损伤,其中,肝脏作为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受到的影响最显著。典型MCTs,如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EA)和呕吐毒素(DON),可引发肝细胞坏死、脂肪变性、炎症浸润等病理改变,严重影响家畜健康,降低养殖经济效益。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是一种源自花生、葡萄等植物的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因其显著的抗氧化、抗炎及抗凋亡特性,近年来在缓解MCTs毒性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这些功能主要是通过多条通路协同作用实现的,如在抗氧化方面,Res可通过激活Nrf2/Keap1信号通路,上调抗氧化酶(SOD、CAT等)活性,中和毒素诱发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在抗炎方面,Res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上调SIRT1表达,减少促炎因子(TNF-α、IL-6)释放,缓解肝脏炎症损伤;在抗凋亡方面,Res通过调节Bcl-2/Bax值、抑制Caspase级联反应及促进线粒体自噬,抑制肝细胞凋亡,从而保护肝脏。作者系统综述了Res对MCTs致家畜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旨在为Res在缓解MCTs致家畜肝损伤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其成为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提供科学支持。
山香圆叶提取物对脂多糖刺激肉鸡生长性能、免疫、抗氧化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宋文静, 陈将, 熊平文, 宋琼莉, 艾高祥, 韦启鹏, 邹志恒, 陈小连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123-413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11
摘要 ( 38 )   PDF (1241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山香圆叶提取物(Turpiniae Folium extract,TFE)对脂多糖(LPS)刺激肉鸡生长性能、免疫、抗氧化功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方法】 试验选择360只1日龄雌性白羽肉鸡,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LPS组及TFE+LPS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羽,试验期为26 d。对照组和LPS组饲喂基础饲粮,TFE+LPS组饲喂添加500 mg/kg TFE的基础饲粮。LPS和TFE+LPS组肉鸡分别于21、23和25日龄时腹腔注射1 mg/kg BW LPS溶液,对照组肉鸡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试验第26天,测定肉鸡生长性能,每重复选择2只体重接近平均值的肉鸡,采血后屠宰,采集肝脏、空肠等组织和盲肠内容物,检测血清和肝脏的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空肠组织形态指标以及盲肠微生物区系组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LPS组肉鸡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降低(P<0.05)。TFE+LPS组肉鸡终末体重、ADG和ADFI显著高于LPS组(P<0.05),且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LPS刺激显著提高了肉鸡血清可溶性CD8配体(sCD8)、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丙二醛(MDA)含量(P<0.05),同时显著提高了肝脏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LPS刺激显著降低了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P<0.05)。TFE+LPS组肉鸡血清IL-6、TNF-α、MDA和肝脏IL-1β含量显著低于LPS组(P<0.05),且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LPS和TFE+LPS组肉鸡脾脏指数均显著提高(P<0.05);LPS刺激显著提高了肉鸡空肠隐窝深度(CD)、绒隐比(VH/CD)、拟杆菌门和脱硫菌门相对丰度(P<0.05)。TFE+LPS组的空肠CD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显著低于LPS组(P<0.05)。TFE+LPS组肉鸡盲肠Chao1指数、观察物种数和脱硫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LPS组(P<0.05),副拟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低于LPS组(P<0.05),且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TFE显著缓解了LPS刺激引起的肉鸡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下降、肠道组织形态损伤及盲肠微生物区系紊乱,从而有效减轻了LPS对肉鸡生长性能的抑制作用。
全小麦型饲粮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崔燕, 蒋守群, 范秋丽, 林厦菁, 丁发源, 高开国, 苟钟勇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136-414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12
摘要 ( 33 )   PDF (1159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试验旨在研究小麦完全替代玉米饲粮在黄羽肉鸡生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健康的1日龄快速型黄羽肉鸡公鸡1 260只,按体重一致原则随机分成7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7个组分别为:玉米(C)组、小麦(W)组、小麦低能(WL)组、木聚糖酶(WL+X)组、植酸酶(W+P)组、木聚糖酶+植酸酶(WL+X+P)组和4倍木聚糖酶和植酸酶(WL+4X+4P)组。试验期为63 d。57日龄时,从每重复中随机挑选2只体重接近平均体重的肉鸡,放入代谢笼里开展代谢试验,测定能量利用率。63日龄时,以重复为单位对肉鸡空腹称重,测定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料重比;从每重复挑选2只接近平均体重的肉鸡采血、屠宰,测定血浆生化指标、屠宰性能、胸肌肉质性状指标,并分离胫骨,测定胫骨矿物质含量与骨密度。【结果】 1~21日龄,W组肉鸡ADFI显著高于C组(P<0.05);WL组肉鸡ADFI显著高于WL+X组(P<0.05)。1~42日龄,C组肉鸡料重比显著低于W组(P<0.05);W组肉鸡料重比显著低于WL组(P<0.05);WL+X组肉鸡料重比显著低于WL组(P<0.05)。1~63日龄,W组肉鸡ADFI和料重比均显著高于C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WL组(P<0.05);WL+X组肉鸡料重比显著低于WL组(P<0.05),胸肌率显著高于W组(P<0.05);WL+4X+4P组肉鸡胸肌率显著高于C组,能量利用率显著高于除C和WL+X+P组外的其他4组(P<0.05);C组的能量利用率显著高于W和W+P组(P<0.05);W组肉鸡胸肌滴水损失显著低于WL+X和WL+4X+4P组(P<0.05)。【结论】 在黄羽肉鸡小麦型饲粮中添加木聚糖复合酶有利于提高饲料利用率、节约饲粮能量、降低肉鸡死亡率;添加植酸酶可节省无机磷的使用和提高肉鸡胴体品质。
饲粮中添加角鲨烯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肉品质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陈博, 王涤非, 杨雪曦, 刘锐, 陈琳, 刘跃, 张继泽, 高阳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146-415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13
摘要 ( 33 )   PDF (1126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饲粮中添加角鲨烯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肉品质、抗氧化能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角鲨烯在猪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体重32.50 kg±2.50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100头,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公母各半)。对照组猪饲喂基础饲粮,角鲨烯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40 mg/kg 角鲨烯,试验期98 d。试验结束后,对试验猪称重,测定生长性能;采集血液用于检测血清抗氧化指标;试验猪屠宰后,采集肝脏组织进行抗氧化指标检测,同时进行胴体分割,测定胴体性状,并采集背最长肌测定肉品质及抗氧化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角鲨烯组猪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升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宰前体重、胴体重和胴体直长均显著增加(P<0.05);背最长肌pH45 min、45 min红度值(a*45 min)、45 min黄度值(b*45 min)和24 h亮度值(L*24 h)均显著升高(P<0.05),24和48 h滴水损失、剪切力均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总抗氧化物能力(T-AOC)均显著增加(P<0.05);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CAT活性和T-AOC均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背最长肌中T-AOC和SOD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而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 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240 mg/kg角鲨烯能改善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和肉品质,增强抗氧化能力。
基于杜长大商品猪群体提高杜洛克公猪饲料效率相关性状的基因组选择准确性
郭猛, 夏攀洁, 周光亮, 袁仁强, 赵云翔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155-416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14
摘要 ( 23 )   PDF (1130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整合纯种杜洛克公猪及其杂交后代(杜长大商品猪)数据,利用跨群体基因组选择方法,提高杜洛克公猪3个饲料效率相关性状的基因组预测准确性。【方法】 本研究以1 138头杜洛克公猪和4 346头杜长大商品猪的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F/G)为研究对象,采用单性状(ST-GBLUP)和多性状(MT-GBLUP)基因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模型,比较了两种参考群方案(杜洛克公猪(组1)、杜洛克公猪+杜长大商品猪(组2))对杜洛克公猪目标性状预测准确性的影响。【结果】 ADG、ADFI和F/G在两个群体中均表现为中等遗传力(0.292~0.455);群体间相同性状的遗传相关在0.386(F/G)~0.602(ADG)之间。相较于组1,组2的方案提高了杜洛克公猪的预测准确性:ST-GBLUP模型下ADG、ADFI、F/G准确性分别提升了4.90%、17.18%和25.74%;MT-GBLUP模型下分别提升了1.69%、12.98%和16.32%。【结论】 合并杜洛克公猪及杜长大商品猪数据构建参考群进行跨群体基因组选择,可有效提高纯种杜洛克公猪ADG、ADFI和F/G的预测准确性。
遗传繁育
莱鲍迪甙A对雌性小鼠生殖系统及繁殖性能的影响
汝庆妍, 王蕊彬, 陈贵凤, 赵梦琪, 雷安民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163-417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15
摘要 ( 31 )   PDF (7905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天然无热量甜味剂莱鲍迪甙A(rebaudioside A,Reb A)对雌性小鼠生殖系统及繁殖性能的影响,为生产中进一步应用Reb A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4只健康雌性ICR小鼠(29.11 g±1.21 g),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Reb A),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对照组小鼠连续14 d灌胃200 mg/(kg·d)生理盐水,Reb A组小鼠连续14 d灌胃200 mg/(kg·d) Reb A,记录每日体重、采食量、饮水量及后代窝产仔数、后代体重。另选取24只健康雌性ICR小鼠(28.88 g±0.93 g),分组及处理方法同前,通过阴道涂片结合外阴观察法监测小鼠发情周期,采取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雌二醇、促卵泡生成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和孕酮水平,利用HE染色检测卵巢组织的组织形态,卵泡种类和数量,超数排卵和体外受精后检测排卵数量、卵裂率和囊胚率,采用荧光染色法检测卵母细胞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及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水平,对子宫和卵巢进行称重,并计算其脏器系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灌胃14 d Reb A不会改变雌性小鼠的体重、采食量、饮水量,但能显著提高窝产仔数及后代体重(P<0.05);同时,灌胃14 d Reb A能够显著降低其异常发情的比例(P<0.05),但对血清中雌二醇、促卵泡生成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和孕酮水平均无显著影响(P>0.05)。此外,灌胃14 d Reb A可显著增加小鼠子宫重量及卵巢中腔前卵泡数量(P<0.05),显著提高体外受精的卵裂率和囊胚率(P<0.05),显著降低ROS水平(P<0.05),并能够极显著提升卵母细胞GSH水平(P<0.01)。【结论】 本试验条件下,灌胃200 mg/(kg·d) Reb A不会对小鼠的生长性能造成负面影响,同时能够改善小鼠卵母细胞质量,提高胚胎发育能力及繁殖能力。
毛蕊异黄酮缓解双酚A损伤小鼠睾丸功能的机理研究
魏雨轩, 张家希, 崔楠, 曹琪, 吴琼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173-418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16
摘要 ( 25 )   PDF (8119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毛蕊异黄酮(calycosin,CAL)是从黄芪等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异黄酮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等多重药理活性。试验旨在探究CAL缓解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isphenol A,BPA)对睾丸功能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30只6周龄雄性昆明小鼠作为模型动物,分为空白对照组、BPA组和BPA+CAL组,每组10个重复。BPA、BPA+CAL组小鼠每天灌胃50 mg/kg BPA,1周后BPA+CAL组小鼠每天灌服40 mg/kg CAL,空白组小鼠每天灌胃同等体积玉米油。期间每天测量小鼠体重,灌胃处理后第22天,各组小鼠眼球采血,通过ELISA检测血清中睾酮(testosterone,T)、雌二醇(estradiol,E2)含量,脱颈处死后分离睾丸组织进行HE染色,提取睾丸组织蛋白样品,对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Bip、ATF6、p-PERK、eIF2α和ATF4)表达量进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 ①BPA组小鼠体重在部分试验天数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BPA+CAL组小鼠体重有高于BPA组的趋势(P>0.05)。②BPA组小鼠睾丸重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CAL显著改善了BPA导致的睾丸重量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BPA组小鼠睾丸组织中存在明显的损伤性结构变化,但CAL治疗后小鼠睾丸组织结构损伤较BPA组明显改善。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BPA组小鼠血清中T激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E2激素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BPA组相比,BPA+CAL组小鼠血清中T激素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E2激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④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BPA组小鼠睾丸组织中Bip、ATF6、p-PERK、eIF2α和ATF4等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BPA+CAL组小鼠上述蛋白表达水平与BPA组相比有下调趋势,表明CAL可能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反应减轻BPA对睾丸组织的生殖损害。【结论】 CAL可缓解BPA暴露导致的小鼠睾丸组织损伤,调节性激素稳态平衡,抑制睾丸组织内质网应激反应,进而改善小鼠生殖功能。
基于GWAS及双选系胚胎基因表达差异联合分析鉴定北京黑猪胸椎数主效基因
赵润泽, 闵兆玲, 牛乃琪, 宗文成, 闫益波, 张龙超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182-419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17
摘要 ( 30 )   PDF (4680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精准定位并筛选影响北京黑猪胸椎数的候选基因,为深入解析北京黑猪胸椎数基因调控机制提供关键信息。【方法】 选取645头北京黑猪,通过增加猪7号染色体(Sus scrofa chromosome 7,SSC7)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中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密度开展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结合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分析,筛选影响北京黑猪胸椎数的候选基因。对北京黑猪胸椎数双选系的5个17胚龄胚胎进行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利用DOSE、org.Ss.eg.db、topGO以及clusterProfiler等软件包对差异表达基因展开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通过多组学联合分析确定影响胸椎数的关键基因。【结果】 对SSC7的GWAS结果中最显著的位点进行LD分析,最终将与北京黑猪胸椎数相关区域精确定位到SSC7:97 619 505―97 779 063 bp,该区间内包含VRTN、SYNDIG1L、NPC2、ISCA2和LTBP2共5个候选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在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三大类别中分别显著富集到401、31、50个条目,其中与胸椎发育相关的生物过程包括Wnt信号通路的正调控和骨矿化等条目,分子功能涵盖钙离子结合等条目。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于41条通路,其中MAPK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与胸椎发育密切相关。整合分析结果发现,GO条目和KEGG信号通路共包含AKT1、CSF1、HOXA11和LTBP2等82个候选基因。【结论】 多组学联合分析共同筛选到LTBP2基因,可作为影响北京黑猪胸椎数的重要候选基因。本研究首次用胸椎数表型差异的胚胎进行转录组表达差异分析来筛选候选基因,为探究影响猪胸椎数的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攸县麻鸭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
何旭, 万伟粲, 刘洋, 黄璇, 张旭, 邓萍, 胡艳, 燕海峰, 戴求仲, 蒋桂韬, 李闯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195-420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18
摘要 ( 19 )   PDF (7772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攸县麻鸭保种群的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攸县麻鸭这一遗传资源。【方法】 本研究从攸县麻鸭保种场的30个家系中各选取1只公鸭进行翅静脉采血并提取DNA,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WGS)获取遗传信息。基于30只公鸭的重测序数据,采用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群体近交系数(Fis)、多态信息含量(PIC)、基因多样性指数(Nei)、有效等位基因数(Ne)和香农指数(SHI)等指标评估群体遗传多样性;同时通过G矩阵、主成分分析(PCA)、群体结构分析和连续纯合性片段(ROH)分析揭示保种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 经过检测和筛选获得攸县麻鸭采样群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18 853 217个;G矩阵结果显示,大部分个体间亲缘关系较远,仅少数个体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PCA将样本分为3个亚群,大部分样品较为聚集;各亚群中,亚群1与亚群3之间的群体分化指数(Fst)为0.051,有中等程度的分化,其余亚群之间Fst均小于0.050;在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中,当K=2时,群体被最优地分为2个群体;攸县麻鸭群体的He略大于Ho(0.299 vs.0.288),PICNeiNe分别为0.258、0.324和1.524;群体共检测出493个ROH,ROH总长度为333.80 Mb,FROH平均值为0.011。【结论】 攸县麻鸭保种场群体的遗传结构相对稳定,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亲关系但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后续的保种工作需要加强外部血缘的引入,合理规划配种方案,做好内部管理,以维持较低的近交水平。
连翘酯苷A通过HIF-1α调控牦牛卵丘细胞雌激素合成与分泌
杨娟, 潘阳阳, 王萌, 杨晓晴, 李天昊, 马鑫, 张小坤, 常剑英, 王立斌, 樊江峰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205-421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19
摘要 ( 20 )   PDF (8783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以健康成年(5~8岁)雌牦牛卵丘细胞为研究对象,探究连翘酯苷A(forsythiaside A,FA)对卵丘细胞雌激素合成酶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FA应用于牦牛繁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牦牛卵丘细胞,通过设置浓度梯度(0、5、10、20、30 和40 μmol/L)和时间梯度(12、24、36和48 h)进行细胞毒性试验,筛选FA最佳作用条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FA对卵丘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雌激素合成酶(CYP11A1、CYP17A1和CYP19A1)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HIF-1α特异性抑制剂LW6干扰HIF-1α的合成,将卵母细胞分为对照组、FA组及FA+LW6组,体外培养12 h后检测卵丘细胞中HIF-1α、CYP11A1、CYP17A1和CYP19A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量,并检测细胞上清液中雌二醇浓度。【结果】 细胞毒性试验结果显示,与0 μmol/L FA处理组相比,5 μmol/L FA孵育牦牛卵丘细胞12 h后细胞活性提升最为显著(P<0.05),且对HIF-1α、CYP11A1、CYP17A1和CYP19A1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LW6抑制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FA组牦牛卵丘细胞中HIF-1α、CYP11A1、CYP17A1和CYP19A1基因和蛋白(除CYP19A1外)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HIF-1α荧光强度明显增强,雌二醇浓度显著升高(P<0.05);FA+LW6组牦牛卵丘细胞中HIF-1α、CYP11A1、CYP17A1和CYP19A1基因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雌二醇浓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 FA可通过HIF-1α的表达来调控雌激素合成酶的合成,从而促进牦牛卵丘细胞雌激素分泌。本研究结果为FA作为天然生殖调控剂改善牦牛繁殖性能提供了试验依据。
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的吐鲁番黑羊遗传结构分析
罗春彦, 白锋, 滕文, 阿米妮古丽·阿不来孜, 玛尔孜娅·亚森, 周喜荣, 纳扎开提·艾尼万尔, 买斯吐尔古丽·阿布力提甫, 张耘滔, 纪新民, 张艳花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216-422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20
摘要 ( 14 )   PDF (19925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吐鲁番黑羊育种核心群种公羊的群体遗传结构及亲缘关系,探讨吐鲁番黑羊的遗传多样性,评估其群体遗传结构,为制定合理的选种选配方案及吐鲁番黑羊品种保护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128只吐鲁番黑羊公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进行检测,通过PLINK 1.90、R 4.4.1软件对吐鲁番黑羊群体遗传多样性及连续纯合片段(ROH)进行计算,利用Mega 10.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综合评估吐鲁番黑羊的群体遗传结构。【结果】 吐鲁番黑羊公羊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16,期望杂合度为0.18,次要等位基因频率为0.23,多态信息含量为0.82。通过主成分分析与系统进化树发现,128只吐鲁番黑羊被分为5个亚群。遗传距离(D值)为0.1626~0.2749,平均遗传距离为0.2635,IBS遗传距离与亲缘关系G矩阵一致,显示吐鲁番黑羊群体内大部分个体间亲缘关系较远。128个吐鲁番黑羊公羊个体共检测到2 239个ROHs,其中,0~5 Mb数量最多,占比为61.37%;基于ROH的平均近交系数为0.04,表明近亲繁殖水平较低。【结论】 吐鲁番黑羊育种核心群遗传多样性丰富,大部分个体间亲缘关系较远,群体内近交程度较低,具有较好的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基础。本研究结果可为吐鲁番黑羊核心群制定育种计划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岭黄牛GH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和GH1蛋白功能预测
张海娟, 赵永, 杨红文, 吴燕, 向进, 付红梅, 丁义杰, 张依裕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226-423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21
摘要 ( 20 )   PDF (5308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生长激素1(growth hormone 1, GH1)是一种合成代谢激素,属于生长激素/催乳素蛋白家族,对于动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试验旨在筛选关岭黄牛GH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并与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为开展关岭黄牛的分子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NCBI数据库中牛GH1基因序列(登录号:NC_037346.1),采用Primer Premier 3.0软件设计3对引物,PCR扩增关岭黄牛GH1基因,利用双向直接测序和序列比对挖掘SNP位点;利用HaploView软件对SNP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LD)分析,并识别相关单倍型以探索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和遗传结构。利用SPSS 21.0软件分析GH1基因与关岭黄牛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并对GH1蛋白进行功能预测。【结果】 在关岭黄牛GH1基因外显子5上发现3个SNPs位点:g.44119526 C>G、g.44119662 C>T和g.44119676 C>A。其中,g.44119526 C>G和g.44119676 C>A位点属于中度多态,g.44119662 C>T位点属于低度多态;g.44119662 C>T和g.44119676 C>A位点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g.44119526 C>G位点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1)。3个SNPs共组成4种单倍型(H1、H2、H3、H4)和5种双倍型(H1H1、H1H2、H1H3、H1H4、H2H3)。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关岭黄牛GH1基因g.44119676 C>A位点CC基因型个体腰长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双倍型H1H1(CCCCCC)个体腰长显著高于H2H3(GCCCAA)(P<0.05)。蛋白功能预测结果显示,GH1基因编码217个氨基酸,为稳定蛋白;其二级结构、三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结论】 关岭黄牛GH1基因5外显子上的g.44119676 C>A位点突变对于腰长具有显著影响,双倍型H1H1可作为改善关岭黄牛生长性状的遗传标记。
恒温扩增技术在鸟类性别鉴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谭深滦, 曾繁文, 李莉, 卫恒习, 张守全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237-424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22
摘要 ( 36 )   PDF (1202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鸟类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鸟类的性别鉴定技术对于生态学研究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传统性别鉴定方法如翻肛法,普遍受限于操作人员的经验及熟练度,存在效率低等问题。近年来,分子性别鉴定技术,包括PCR技术、分子标记技术和恒温扩增技术在内,已得到迅速发展。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鸟类性别鉴定的准确性和简便性,尤其是恒温扩增技术的出现,加速了鸟类性别鉴定技术的发展,成为鸟类性别鉴定中的新型工具。与PCR和分子标记技术相比,恒温扩增技术以其高效性、特异性好、操作简单的特点在鸟类性别鉴定中展现出显著优势。恒温扩增技术在单一温度下反应30~60 min即可完成待测样品扩增,达到检测水平。笔者回顾了常规性别鉴定方法,并以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重组酶聚合酶恒温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重组酶介导恒温扩增技术(recombinase-aided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PAA)和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技术(cross-priming amplification,CPA)在鸟类性别鉴定中的应用为例,阐述不同恒温扩增技术在鸟类性别鉴定中的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武夷黑猪与杜洛克猪HSPB1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对比分析及组织表达研究
李指全, 高萌若, 温逸俊, 傅思静, 徐舒平, 杨涛涛, 张志榜, 方霞, 李凯, 李鹏成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248-425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23
摘要 ( 21 )   PDF (12350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比分析武夷黑猪与杜洛克猪热休克蛋白B1(heat shock protein beta-1,HSPB1)结构和功能,为研究动物机体抗应激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克隆武夷黑猪和杜洛克猪HSPB1基因并测序,同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比对相似性,构建系统进化树,对比分析两者HSPB1蛋白的特性、结构和功能的差异,以及在两个猪种中各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克隆武夷黑猪与杜洛克猪HSPB1基因,编码区均为624 bp,均共编码207个氨基酸,两者HSPB1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9.0%和98.6%,存在123G→T、233T→C核苷酸位点的变异,同时引起41E→D、78L→P氨基酸的差异。核苷酸序列进化树显示,两者均与蝙蝠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序列进化树显示,两者均与羊亲缘关系最近。两者有相同的基因启动子与转录因子,在蛋白质的信号肽、跨膜区、保守基序、理化性质、亲/疏水性等特性上保持一致。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该蛋白中存在1个仅可被糖原合酶激酶-3(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GSK-3)所识别的新的磷酸化位点,和4个可被化学因子结合作用的差异位点。武夷黑猪HSPB1蛋白在线粒体中占比比杜洛克猪少,氨基酸序列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存在7个区域的差别。虽然两者都与磷酸化激酶互作密切,但武夷黑猪比杜洛克猪HSPB1蛋白多1个细胞骨架功能条目。HSPB1基因在两个猪种各组织中广泛表达,且品种间均无显著差异,其中都在背最长肌中表达量最高。【结论】 成功扩增武夷黑猪与杜洛克猪HSPB1基因。相较于杜洛克猪,武夷黑猪HSPB1在细胞质中含量更高,且存在磷酸化位点和化学因子结合位点的差异。但两者在相同组织中的表达量无差异,都在背最长肌中表达量最高。结果为深入研究猪源HSPB1在抗应激反应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预防兽医
猫疱疹病毒多表位纳米颗粒疫苗的制备及免疫原性评价
杨丹丹, 刘冰, 赵维昊, 赵亚楠, 张玉蝶, 郭巾玲, 刘冬禹, 殷玉和, 吴丛梅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260-427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24
摘要 ( 51 )   PDF (8013KB) ( 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设计并开发针对猫疱疹病毒1型(FHV-1)gB、gD蛋白的多表位纳米颗粒疫苗,为FHV-1多表位纳米颗粒疫苗的抗原筛选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工具对 FHV-1 gB、gD蛋白的理化性质、跨膜结构、N-糖基化位点、二级结构、B细胞抗原表位、免疫原性和保守性进行分析。构建重组质粒pET20b-FBDF,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进行诱导表达。经 Ni柱亲和层析纯化及透析浓缩处理后得到重组蛋白FBDF,通过 SDS-PAGE 进行鉴定,BCA 法测定蛋白含量,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动态光散射(DLS)观察自组装纳米颗粒的形态和粒径大小。将制备的FHV-1表位纳米颗粒疫苗皮下免疫 BALB/c 小鼠,评价其免疫原性。【结果】 FHV-1 gB、gD蛋白的多个氨基酸域均表现出优异的亲水性、抗原性、结构柔韧性和表面可及性特征。FHV-1 gB、gD蛋白分别存在11和5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蛋白二级结构均主要由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及无规则卷曲组成,其中无规则卷曲占比最高;分别产生17和6个B细胞线性表位。筛选出3个高抗原性和保守性的优势抗原表位:gB1:197-208,gB2:314-325,gD: 221-232。将表位使用柔性连接子(GGGGS)与 Ferritin 相连,经密码子优化后,构建 pET20b-FBDF重组质粒。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 FBDF 在 30 ℃、0.5 mmol/L IPTG 诱导16 h时成功可溶性表达。TEM和DLS结果显示,纯化后的 FBDF 蛋白可自组装成直径为16.55 nm 的纳米颗粒。小鼠免疫结果显示,三免后14 d小鼠血清中抗体滴度达到峰值,其中 FBDF+Al(OH)3、FBDF+CpG、FRCPV组抗体滴度分别为1∶680 000、1∶15 600、1∶3 500,显著高于PBS和 Ferritin 组(P<0.05)。接种FBDF可诱导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和中和抗体,中和抗体水平最高可达 1∶25。【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多表位纳米颗粒疫苗FBDF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可诱导BALB/c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为 FHV-1 多表位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
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2型的分离鉴定及商品化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研究
张蓉蓉, 汪最, 郭云清, 李国红, 程伊洛, 卢琴, 罗聪, 张腾飞, 张文婷, 胡巧, 罗青平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273-428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25
摘要 ( 22 )   PDF (8780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拟对从发病雏鸭中分离获得的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并通过动物攻毒试验评估当前市售的3种鸭传染性浆膜炎商品化疫苗对新分离菌株的保护效果,以期为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病死雏鸭肝脏、脑组织分离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16S rRNA基因PCR鉴定和测序、系统进化树构建、血清型分型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通过分光光度法和平板计数法测定分离菌株生长曲线,利用纸片扩散法分析其药物敏感性,通过动物试验测定其半数致死量(LD50)和组织载菌量,最后通过攻毒试验评估3种商品化灭活疫苗对分离菌株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 试验分离获得1株RA,其为血清2型。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氨苄西林、头孢他啶和卡那霉素等10种药物均表现耐药,对阿莫西林、头孢噻肟、氟苯尼考和链霉素表现敏感。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培养6~10 h,分离株进入对数生长期,培养8 h后活菌数可达到109 CFU/mL;对雏鸭的LD50为7.65×104.7 CFU,雏鸭感染后心脏组织载菌量最高。3种商品化灭活疫苗免疫7日龄雏鸭后2周用分离菌株进行攻毒,结果显示,1+2+7型多价RA灭活疫苗保护效果最好,保护率可达70%,而另外2种疫苗保护率<50%。【结论】 本研究分离获得1株多重耐药、高致病性血清2型RA,当前市售RA商品化疫苗对其免疫保护效果有限。研究结果为当前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鸭甲肝病毒基因3型弱毒株与其返强毒株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胡晓阳, 黄晶晶, 彭铎, 张大丙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284-429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26
摘要 ( 25 )   PDF (3064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鸭甲肝病毒基因3型(Duck hepatitis A virus genotype 3,DHAV-3)弱毒株毒力返强的机制,通过雏鸭试验和基因组序列分析对DHAV-3弱毒株与其返强毒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方法】 用DHAV-3分离株YDF的第140代鸡胚化弱毒株Y140及其第4代雏鸭传代毒株Y140/4R接种1日龄北京鸭,观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发病率和死亡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雏鸭肝脏、肾脏和血清中的病毒RNA水平。对Y140株及其第1~4代雏鸭传代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序分析,探究与毒力返强有关的分子机制。【结果】 接种Y140株的雏鸭均未出现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接种Y140/4R株的雏鸭出现鸭病毒性肝炎的特征性临床症状和大体病变,死亡率为40%。与Y140株相比,Y140/4R株感染后3 d存活鸭肝脏和肾脏中病毒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感染后2~3 d死亡鸭肝脏和肾脏中病毒RNA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感染后2~4 d,Y140/4R株产生的病毒血症水平显著高于Y140株(P<0.05)。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从第2代开始,2C、3D蛋白和3'-非翻译区分别发生I149V、V236I和A25G突变;从第3代开始,VP1蛋白发生E202D突变。【结论】 雏鸭传代可驱动DHAV-3弱毒株基因组发生突变,导致毒力变异株出现,使病毒在靶器官的复制能力以及形成病毒血症的能力显著提高。
1株含有LIPI-4的单增李斯特菌弱毒株的比较基因组分析
祁亚涛, 刘嘉, 康立超, 王静, 马勋, 刘彩霞, 钱瑞宣, 刘璐, 殷中科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291-430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27
摘要 ( 22 )   PDF (9705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单增李斯特菌Lm873含有毒力岛4(LIPI-4)却毒力较弱的原因,并基于基因组学评估菌株Lm873引发人李斯特菌病暴发的潜在公共卫生风险。【方法】 以单增李斯特菌弱毒株Lm873为研究对象,比较其与强毒株Lm928在不同温度、pH、NaCl浓度条件下的生长曲线差异,在不同温度下运动能力差异及在不同浓度氧化剂条件下的抗氧化应激能力差异;对菌株Lm873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对其基因组特点、毒力基因、基因组进化、功能注释进行分析。【结果】 在不同温度及pH为3.0、7.0、9.0的条件下,菌株Lm873和Lm928的生长曲线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pH 5.0的培养基中菌株Lm873在12 h时生长能力显著低于菌株Lm928(P<0.05)。在4.5%、7.0% NaCl 溶液中二者生长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0.5%和10.0% NaCl溶液中,菌株Lm873生长能力分别在8和12 h显著低于菌株Lm928(P<0.05)。在运动性试验中,28和37 ℃培养时,菌株Lm873运动圈平均直径均显著低于菌株Lm928(P<0.05)。菌株Lm928能在含CdCl2的培养基上生长,而Lm873不生长;菌株Lm873与Lm928在含0.25、0.5、1 mmol/L CuCl2的培养基上的生长能力无明显差异,在低浓度H2O2培养基条件下,菌株Lm928生长,菌株Lm873不生长,在高浓度H2O2培养基上菌株Lm928与Lm873均不生长。基因组分析显示,菌株Lm873的全长序列为2 972 618 bp,GC含量为37.88%,并含有特定的基因特征;16S rRNA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菌株Lm873与意大利胃肠炎相关菌株HPB2262相似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基于SNP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菌株Lm873与中国临床分离株SHL012和引发美国人李斯特菌病的菌株FSLJ1-194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最高。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菌株Lm873相较于Lm928,缺少与镉离子转运相关的基因和阳离子转运ATP酶。KEGG通路分析揭示菌株Lm873在鞭毛组装方面具有较少的注释基因。此外,菌株Lm873携带多种耐药性基因,表现出多重耐药性。【结论】 单增李斯特菌Lm873含有LIPI-4却是弱毒的原因与其传播能力、感染能力及对环境的抵抗力有关;通过基因进化树得出菌株Lm873具有引起人李斯特菌病暴发的潜在可能。
肠道菌群-miRNA互作机制及其对疾病防治的影响
路晓荣, 赵奕朵, 李建喜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304-431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28
摘要 ( 24 )   PDF (4792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肠道菌群可调节生物体的生物过程,影响宿主健康。microRNAs(miRNAs)作为重要的调节因子,与机体健康和疾病有关。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和miRNA之间是互作的双向调节关系,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注重于揭示肠道菌群-miRNA互作对机体健康和疾病等多种生物过程的影响。笔者梳理和总结肠道菌群和miRNA互作的主要机制,miRNA可进入细菌,特异性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生长,以及其增殖活性、稳态、定植、结构、组成、丰度、适应性和基因表达等。反过来,肠道菌群也可调节miRNA,主要通过影响宿主miRNA表达、代谢产物、次生微生物代谢物、益生菌和脂多糖等。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和肠道菌群连接肺与大肠等理论,探讨肠道菌群-miRNA的互作具有介导“肺-肠轴”运行的潜力。通过总结肠道菌群和miRNA分别对机体炎症的影响,得出肠道菌群-miRNA轴可介导多种疾病及炎症通路。结合中药与肠道菌群之间的互作,中药对机体miRNA的调节及肠道菌群对外源性miRNA的作用,发现肠道菌群-miRNA轴具有介导中药防治疾病的巨大潜力。综上,肠道菌群-miRNA互作机制的深入研究为疾病的发病和防治机制探讨及其靶点挖掘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蓝舌病病毒感染绵羊胚胎睾丸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的基因集富集分析及验证
鲁丹枫, 李占鸿, 张振兴, 朱沛, 李卓然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319-433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29
摘要 ( 28 )   PDF (17801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从促炎细胞因子和细胞凋亡涉及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角度,探讨在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感染进程中将促炎细胞因子-炎症反应-凋亡三者串联起来的关键宿主细胞因子或蛋白,以期获得BTV致病机制相关宿主因子或蛋白线索。【方法】 对BTV-1血清型毒株Y863感染的绵羊胚胎睾丸细胞(OA3.Ts)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利用R package edgeR(v 3.14.0)包统计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获得其在基因集C2:curated gene sets下的KEGG基因子集,基因集C5:GO下的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基因子集,以及基因集Hallmark下的基因富集图谱;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ELISA和Western blotting对关键生物过程或通路的10个领头亚集(LS)基因的表达进行验证;并通过Annexin V-FITC/碘化丙锭(PI)染色法检测被感染细胞的凋亡水平。【结果】 GSEA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显著富集在基因集C2:curated gene sets的KEGG基因子集下的凋亡通路,基因集C5:GO的生物过程基因子集下的对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反应、对白细胞介素1(IL-1)的反应、细胞对IL-1的反应、对γ-干扰素(IFN-γ)的反应、细胞对IFN-γ的反应和IL-12 产生等条目,以及基因集Hallmark下的炎症反应通路。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GSEA结果中关键促炎细胞因子和蛋白中的IL-1α、IL-6、C-X-C趋化因子8(CXCL8)、半胱天冬酶7(CASP7)、CASP8、TNF受体超家族成员5(CD40)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亚家族成员3(NLRP3)的转录水平显著上调,log2差异倍数(FoldChange,FC)值分别为0.34、1.03、7.42、3.98、3.61、1.00和1.74。ELISA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CXCL8、CD40、CASP7和CASP8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上升(P<0.05;P<0.01)。Annexin V-FITC/PI染色结果表明,凋亡的OA3.Ts细胞由对照组的1.89%上升至感染组的12.78%。【结论】 本研究分析预测高表达的CD40和CXCL8是串联促炎细胞因子-炎症反应-凋亡三者的关键因素,对BTV感染导致的多组织出血、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组织坏死等临床症状及雄性绵羊睾丸退化和无精子症具有重要潜在贡献。
1株黑熊源赫尔曼亚特兰大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张梦娜, 徐莉莉, 杨雅君, 刘荣徽, 韦燕文, 王倩, 谭镇炜, 吕红珍, 张琳, 高敏, 王承民, 孙永学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334-434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30
摘要 ( 27 )   PDF (10934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从黑熊粪便中筛选具有畜禽环境修复潜能的菌株,以期为畜禽微生态制剂的开发提供候选菌株。【方法】 采集新鲜黑熊粪便,采用脱硫菌选择性培养基进行菌株初筛,分离纯化后通过菌落形态和16S rDNA测序进行鉴定,并对分离株的生长特性、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测定分离株的去除硫化氢(H2S)能力、钝化六价铬(Cr(Ⅵ))能力、促植物生长能力以及产酶能力,多方面表征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 分离筛选获得1株赫尔曼亚特兰大杆菌,将其命名为M1633-2DR,该分离株在MHA固体培养基上呈黄色、圆形、边缘整齐菌落,表面湿润;革兰染色镜检可见阴性短杆菌。分离株在MHB液体培养基中培养1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16 h后进入稳定期。分离株对舒巴坦、阿米卡星等11种抗菌药物均表现敏感,对氨苄西林表现耐药。脱硫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在48 h内对160 mg/L硫离子(S2-)的去除率达100%,对320、480和560 mg/L S2-的去除率分别为62.23%、49.58%和42.44%。分离株的Cr(Ⅵ)耐受浓度可达3 200 mg/L,在96 h内对50 mg/L Cr(Ⅵ)的还原率为100%,对150和250 mg/L Cr(Ⅵ)在168 h内的还原率分别为48.23%和37.78%。进一步研究发现该菌株具有解磷(829.28 mg/L)、固氮(9.94 μg/mL)、产吲哚乙酸(43.91 mg/L)和产蛋白酶(935.80 U/mL)能力。【结论】 本研究分离获得1株赫尔曼亚特兰大杆菌,其在H2S脱除、Cr(Ⅵ)还原、植物促生长和蛋白酶生产等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可作为畜牧业环境修复和农业微生物制剂开发的候选菌株。
猪群疫病mRNA疫苗研究进展
殷靖淇, 沙洲, 张海光, 崔进, 郑辉, 董雅琴, 魏荣, 古少鹏, 尼博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346-435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31
摘要 ( 27 )   PDF (1755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RNA疫苗是将编码目的蛋白或多肽的mRNA大分子传递至细胞中,经翻译后产生相应抗原蛋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以达到免疫预防目的和效果的疫苗。目前,鉴于传统疫苗不能完全满足防疫需求,mRNA疫苗凭借其研发周期短、安全性高及免疫效力强等特点,已成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有效的mRNA疫苗可减少猪病的发生和传播。笔者对mRNA疫苗的类型及结构、关键技术及已报道的mRNA疫苗在猪流行性腹泻、口蹄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非洲猪瘟、猪伪狂犬病、猪流感等猪病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展望mRNA疫苗在猪病防控、疫苗研发领域的应用,以期为猪群疫病mRNA疫苗的研制及开发提供参考。
2020—2024年广西H3N2亚型禽流感病毒HANA基因分子特征分析
尹彦文, 熊陈勇, 韦伟, 施开创, 郑敏, 崔鹏飞, 韦显凯, 李致远, 刘惠心, 冯淑萍, 卢春花, 屈素洁, 陆文俊, 李雪珍, 王睿敏, 邓国华, 欧长波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358-436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32
摘要 ( 22 )   PDF (22370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H3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广西毒株分子遗传进化特征。【方法】 采集2020—2024年广西各地的家禽咽拭子和肛拭子病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鉴别检测H3N2亚型AIV,选取部分阳性样本经尿囊腔接种SPF鸡胚,收集鸡胚尿囊液,提取核酸后通过PCR扩增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基因并测序,进行序列相似性、系统发育、氨基酸变异位点及遗传进化速率分析。【结果】 共获得43株HANA基因序列,编码区大小为1 701和1 410 bp。相似性比对分析显示,本研究获得的HANA基因之间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6.0%~99.9%和89.7%~99.9%,与GenBank中禽源、人源、猪源和犬源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78.4%~99.7%和78.1%~99.1%。广西H3N2亚型AIV毒株HANA基因属于欧亚谱系,与禽源亲缘关系最近,与人源/猪源最远。HA蛋白在第18—20、22—24、38—40、54—56、61—63、181—183、301—303和499—501位氨基酸处出现糖基化,NA蛋白在第61—63、69—71、86—88、143—145、146—148、200—202、234—236、313—315和402—404位氨基酸处出现糖基化,部分氨基酸位点发生变异;HA蛋白裂解位点为340PEKQTR↓GLF348和340PERQTR↓GLF348。遗传进化速率估算结果显示,HANA基因遗传进化速率分别为3.26×10-3和3.67×10-3 替换/(位点·年),HA基因种群规模在不同时间段表现出不同的动态进化特征。【结论】 H3N2亚型AIV广西流行毒株与同种流行毒株亲缘性较近,部分HA和NA蛋白发生特有氨基酸突变,不同种属毒株进化趋势不一致,具有遗传多样性特征。试验结果为防控H3N2亚型AIV提供基础数据。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姜艳平, 孙健, 刘薇, 李博龙, 白慧涛, 杨景, 李佳璇, 崔文, 周晗, 韩建春, 唐丽杰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368-437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33
摘要 ( 25 )   PDF (25975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R-藻红蛋白荧光素(R-PE)标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单克隆抗体,建立快速检测组织和细胞中IBDV的直接免疫荧光方法。【方法】 试验取单克隆抗体细胞4C12复苏后,免疫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腹水,用层析柱进行纯化,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和ELISA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测定抗体效价;通过偶联试剂盒对单克隆抗体进行标记,建立直接免疫荧光法并优化反应条件,检测其特异性、敏感性及稳定性。利用建立的方法对感染IBDV的鸡法氏囊和脾脏进行检测。【结果】 纯化的4C12单克隆抗体腹水效价为1∶108;用R-PE标记4C12单克隆抗体,成功建立了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IBDV感染DT40细胞48 h、4%多聚甲醛和无水乙醇为固定剂进行双重固定、R-PE-4C12株单克隆抗体工作浓度为24 μg/mL、抗体孵育90 min,此条件下荧光效果最佳。建立的直接免疫荧光方法与禽白血病病毒(ALV)、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禽脑脊髓炎病毒(AEV)和减蛋综合症病毒(EDSV)不发生交叉反应,特异性较好;该方法在病毒含量为103鸡胚半数感染量(ELD50)时仍能检测到阳性信号,灵敏性较好;稳定性试验显示,R-PE-4C12在4 ℃保存21 d后,仍能产生稳定的荧光信号。建立的直接免疫荧光方法中R-PE-4C12能与感染组织中IBDV结合产生特异性红色荧光;与间接免疫荧光法相比,两者荧光效果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直接免疫荧光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稳定性,可以用于组织和细胞中IBDV的检测,为实验室IBDV检测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案。
双氢青蒿素体外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作用研究
秦枫, 刘云, 唐楠楠, 吴植, 李勇军, 于生兰, 朱善元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379-439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34
摘要 ( 33 )   PDF (19407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体外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作用。【方法】 试验首先建立体外抗PRRSV的Marc-145细胞模型,采用MTT法检测DHA对Marc-145细胞毒性,确定其最大安全浓度。将Marc-145细胞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阳性对照组(利巴韦林)、模型组(PRRSV)和药物组(DHA),检测阻断、抑制和直接灭活作用方式下DHA抗PRRSV的作用效果。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不同作用方式下、不同时间点PRRSV N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利用Annexin/PI双染法检测PRRSV感染诱导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DHA和阳性药物利巴韦林的最大安全浓度分别为3.13和15.63 μg/mL。在阻断、抑制和直接灭活作用下,DHA对PRRSV的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66.2%、88.9%和62.1%;在抑制作用下细胞基本保持单层完好,在阻断和直接灭活作用下细胞出现了圆缩、团聚的现象。抑制作用下,利巴韦林对PRRSV的抑制率最大,抑制率为68.9%,细胞出现了圆缩、团聚的现象。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在阻断和抑制作用下,与模型组相比,利巴韦林和DHA组细胞中PRRSV N基因拷贝数显著降低(P<0.05);在直接灭活作用下,与模型组相比,DHA组细胞中PRRSV N基因拷贝数显著降低(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不同作用方式下,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时间点DHA组细胞中PRRSV N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阻断作用下,与模型组相比,早期凋亡48 h时,DHA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晚期凋亡不同时间点,利巴韦林和DHA组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降低(P<0.05)。抑制作用下,与模型组相比,在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72 h时,DHA组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降低(P<0.05)。直接灭活作用下,与模型组相比,早期凋亡24、48 h时,DHA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晚期凋亡24、72 h时,DHA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DHA体外抗PRRSV作用显著,主要通过抑制PRRSV N基因表达及N蛋白合成发挥作用,同时对细胞凋亡具有抑制效果。
光谱法结合分子对接研究沙拉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
马全朝, 吴海港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394-440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35
摘要 ( 44 )   PDF (6602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沙拉沙星(salafloxacin,SFX)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结合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荧光光谱法测定SFX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探究SFX与BSA作用类型、结合方式、结合位点数;通过同步荧光法测定SFX对BSA内源性荧光作用,分析SFX对BSA中的酪氨酸(tyrosine,Tyr)和色氨酸(tryptophan,Trp)荧光强度的影响;通过三维荧光光谱法检测SFX和BSA的三维荧光特征,分析SFX对BSA构象的影响;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检测添加不同浓度SFX时BSA的紫外光谱特征,分析SFX对BSA构象的影响和猝灭类型;利用分子对接分析SFX与BSA结合位点和结合作用力;利用荧光光谱法分析金属离子对SFX和BSA结合的影响。【结果】 荧光光谱检测结果显示,SFX能猝灭BSA的内源性荧光,对BSA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SFX与BSA结合过程是放热、自发的,结合过程发生了非辐射能量转移;SFX和BSA结合的作用力是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位点数约为1,分子结合距离为3.182 nm。同步荧光检测结果显示,SFX猝灭了BSA中Tyr残基和Trp残基以及肽链骨架结构的荧光。三维荧光光谱检测结果显示,SFX引起Trp和Tyr残基的荧光强度降低,导致BSA肽链结构改变。分子对接分析结果显示,SFX与BSA中的Pro498、Glu470、Lys533残基形成氢键,与Val497、Lys499残基形成疏水键,与Tyr496残基形成范德华作用力。金属离子Ca2+、Na+、K+、Al3+对SFX与BSA结合有促进作用;Fe2+、Mg2+、Cu2+表现为抑制作用。【结论】 SFX和BSA结合是自发的,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且结合会改变BSA的构象。试验结果为揭示SFX毒性、机体内转运和代谢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马乳酒样乳杆菌JK-24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缓解作用
张华, 许志芹, 周闯, 乔怡然, 胡粲然, 林家琪, 荀佳琦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406-441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36
摘要 ( 27 )   PDF (6278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马乳酒样乳杆菌(Lactobacillus kefiranofaciens)JK-24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缓解作用。【方法】 将1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DSS)、马乳酒样乳杆菌JK-24组(JK-24+DSS),每组6只。试验第1天起,JK-24+DSS组小鼠按0.1 mL/10 g灌胃马乳酒样乳杆菌JK-24菌悬液(浓度为109 CFU/mL),Control和DSS组小鼠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21 d;第15~21天DSS和JK-24+DSS组小鼠自由饮用3% DSS溶液,Control组小鼠正常饮水。试验期间记录小鼠体重变化,观察小鼠粪便情况,统计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试验结束后采集小鼠结肠和血液样品,测量结肠长度并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血清和结肠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和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DSS组小鼠体重明显下降,粪便不成型甚至出现血便,DAI评分显著升高(P<0.05),结肠组织可见大量炎性细胞,肠黏膜结构被破坏;血清和结肠组织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和IL-6含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极显著下降(P<0.01),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与DSS组相比,JK-24+DSS组小鼠体重下降相对缓慢,DAI评分在造模后期下降,结肠长度显著增加(P<0.05),结肠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区域明显减少,结肠黏膜组织结构基本完整,仅部分区域出现腺体缺失和排列不整齐;血清和结肠组织中IL-6、IL-10、IL-12和TNF-α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血清中SOD和CAT活性均极显著升高(P<0.01),MPO活性显著下降(P<0.05),MDA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结论】 马乳酒样乳杆菌JK-24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有显著的缓解作用,主要作用机制与其提高机体的抗氧化功能及减少炎性因子的产生有关。
基础兽医
脂肽对蜜蜂球囊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高杨, 常硕, 李志国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416-442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37
摘要 ( 31 )   PDF (8142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脂肽对蜜蜂球囊菌的抑制作用和机制,以及其体外抑菌和杀菌活性。【方法】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鉴定蜜蜂球囊菌,采用抑菌圈试验法验证脂肽能否抑制蜜蜂球囊菌生长,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脂肽对蜜蜂球囊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真菌浓度(MFC)。采用血球计数板观察脂肽对蜜蜂球囊菌孢子萌发的影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蜜蜂球囊菌细胞膜中麦角甾醇和细胞壁中几丁质含量,确定脂肽Iturin对蜜蜂球囊菌是否存在抑制作用。【结果】 显微镜观察发现,分离菌菌丝呈有隔膜的分枝状和具有球形的孢子囊、孢子等形态。18S rDNA测序结果显示,分离菌与蜜蜂球囊菌(GenBank登录号:GQ867785.1)序列相似性为100%,确定获得的菌株为蜜蜂球囊菌。脂肽伊枯草菌素(Iturin)对蜜蜂球囊菌的抑制作用最好,抑菌圈半径达8.53 mm,丰原素(Fengycin)抑菌圈半径为5.84 mm,表面活性素(Surfactin)无抑制作用。Iturin对蜜蜂球囊菌的MIC为6.25~25 μg/mL,MIC50、MIC90和MIC90分别为6.25、25和50 μg/mL。与0 μg/mL Iturin处理组相比,6.25、12.5、25和50 μg/mL Iturin处理组蜜蜂球囊菌孢子萌发率均显著下降(P<0.05)。麦角甾醇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与0 μg/mL Iturin处理组相比,12.5、25和50 μg/mL Iturin处理组蜜蜂球囊菌细胞膜麦角甾醇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几丁质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与0 μg/mL Iturin处理组相比,25和50 μg/mL Iturin处理组蜜蜂球囊菌细胞壁几丁质含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 脂肽Iturin通过减少孢子萌发,破坏细胞膜中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及损害细胞壁中几丁质的合成来有效抑制蜜蜂球囊菌。
UPLC-Q-TOF-MS联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探讨四黄止痢颗粒治疗畜禽腹泻的作用机制
廖洪涛, 温润, 闫普普, 黄永熙, 刘满, 朱君, 程海山, 巩一诺, 彭杨芸, 覃美林, 李蓉, 苏应兵, 郭利伟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427-443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38
摘要 ( 53 )   PDF (23064KB) ( 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系统解析四黄止痢颗粒干预畜禽腹泻性疾病的药理机制,为优化临床腹泻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运用UPLC-Q-TOF-MS技术分析四黄止痢颗粒的主要活性成分;借助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活性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通过 GeneCards和OMIM 疾病靶点数据库筛选与畜禽腹泻疾病的相关靶点。基于Cytoscape 3.10.3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将四黄止痢颗粒作用靶点与腹泻疾病相关靶点取交集并绘制韦恩图。再次运用Cytoscape 3.10.3软件构建蛋白-蛋白互作网络,结合DAVID数据库对交集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 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 Vina实施分子对接,验证关键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活性,并基于Gromacs 2022软件开展100 ns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 通过UPLC-Q-TOF-MS鉴定出88个活性成分,经文献验证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分析,共筛选得到16个四黄治痢颗粒关键成分。数据库分析揭示,该药物存在289个潜在作用靶点,4 567个畜禽腹泻相关靶点,二者存在201个交集靶点。GO功能注释在生物过程上主要与蛋白质磷酸化、凋亡过程的负调节、对外源性刺激的反应等相关;在细胞组分上主要与神经元细胞体、质膜、细胞质等相关;在分子功能上主要与蛋白结合、ATP 结合、含蛋白质的复合物结合等相关。KEGG 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涉及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酪氨酸代谢、PI3K-Akt 信号通路、FoxO 信号通路、Ras 信号通路、VEGF 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排名前十的核心靶点与四黄止痢颗粒6个主要活性成分的结合能均<-5 kJ/mol,表明对接效果良好。其中,金合欢素与热休克蛋白(7D1V)结合能最低,为-9.4 kJ/mol;100 ns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证实,金合欢素与7D1V具有良好的结合稳定性和活性。【结论】 预测结果显示,四黄止痢颗粒通过去甲汉黄芩素、黄芩素、山柰酚、5,7,2',6'-四羟基黄酮、金合欢素、千层纸素A等关键活性成分,作用于肿瘤坏死因子(TNF)、热休克蛋白90α家族A类成员1(HSP90AA1)、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雌激素受体1(ESR1)等核心靶点,通过酪氨酸代谢、PI3K-Akt 信号通路、FoxO 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等途径,发挥治疗畜禽腹泻的作用。
丹皮酚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畜禽抗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李刘慧, 郭方超, 周垠全, 王丫丫, 彭伟龙, 殷韶杰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440-445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39
摘要 ( 20 )   PDF (3757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丹皮酚(paeonol,Pae)是牡丹干燥根皮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神经保护、心血管保护、代谢调节、镇痛及抑菌除螨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近年来因其多靶点、低毒性的特点,逐渐成为畜禽疾病防治领域的研究热点。丹皮酚能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κB(NF-κB)、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炎症信号通路,抑制促炎因子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在奶牛乳腺炎、鱼类炎症模型及畜禽关节炎等疾病中表现出良好的抗炎效果。同时,丹皮酚还具有抗肿瘤作用,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和迁移,对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等肿瘤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在神经保护和心血管保护方面,丹皮酚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调节神经炎症反应,缓解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症状,并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肥大、纤维化及氧化应激,减轻心血管疾病的病理损伤,改善犬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中的心肌缺血程度,具有抗内皮细胞衰老和促进血栓再通的作用。此外,丹皮酚还具有调节代谢的功能,能改善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疾病,并通过调节胰岛素水平和脂质代谢,缓解相关并发症。在畜禽抗炎领域,丹皮酚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关节炎、肺炎、结肠炎、皮炎、神经炎、牙周炎、急性胰腺炎及子宫内膜炎等疾病,研究表明其能通过抑制Toll样受体4(TLR4)/NF-κB信号通路、调节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改善肠道微生物群落等多种机制缓解炎症反应。笔者通过对丹皮酚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畜禽抗炎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丹皮酚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进一步开发为安全有效的天然药物提供参考。
103种化疗药物对犬T细胞功能和毒性的评估
秦梦可, 李慧鑫, 李四豪, 张启超, 王荣军, 孟庆大, 谢闪闪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453-446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40
摘要 ( 16 )   PDF (553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化疗药物对犬外周血来源T细胞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分泌、抗肿瘤功能、增殖和杀伤毒性的影响,从而筛选对T细胞毒性和功能影响小的化疗药物,以便单独或联合其他免疫治疗药物用于犬肿瘤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法】 采集健康犬外周血,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经体外培养扩增获取犬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扩增前后T细胞的比例;将103种肿瘤化疗药物以20 μmol/L的浓度作用于犬T细胞48 h,通过ELISA方法检测经药物作用后犬T细胞IFN-γ的释放水平;结合实验室前期研究数据选出具有抗肿瘤活性且对T细胞IFN-γ分泌影响较小的药物,以20 μmol/L的浓度预处理T细胞12 h后,通过结晶紫染色检测药物对T细胞抗肿瘤功能的影响,并通过细胞毒性试验和LDH试验评估所选化疗药物对T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 本研究成功从犬外周血扩增得到纯度高达99.70%的T细胞。ELISA结果显示,多烯紫杉醇等14种药物(13.59%)能显著促进T细胞分泌IFN-γ(P<0.05),鸦胆子苦醇等34种药物(33.01%)显著抑制T细胞IFN-γ的释放(P<0.05),C8-神经酰胺等55种药物(53.40%)对IFN-γ释放无显著影响(P>0.05)。结合实验室前期研究数据,选出硫酸长春碱、C8-神经酰胺、2'-O-(2-甲氧基乙基)-胞苷和多烯紫杉醇等10种对T细胞IFN-γ分泌无抑制作用的抗犬乳腺肿瘤化疗药物。进一步研究发现,6-巯嘌呤、三水多烯紫杉醇和2'-O-(2-甲氧基乙基)-胞苷等药物对T细胞抗肿瘤功能无显著影响。其中2'-O-(2-甲氧基乙基)-胞苷对犬T细胞毒性较小,细胞增殖活力维持在85%以上,且未引起显著的细胞死亡。【结论】 硫酸长春碱、C8-神经酰胺、2'-O-(2-甲氧基乙基)-胞苷和多烯紫杉醇等化合物对犬T细胞毒性较小,其中2'-O-(2-甲氧基乙基)-胞苷对T细胞毒性小且对其功能未产生显著抑制作用,有望成为犬肿瘤化疗或联合疗法的优选药物。
从分子机制到治疗策略: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在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
王天鸽, 高爽, 林树梅, 赵冬冬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464-447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41
摘要 ( 21 )   PDF (1145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是中性粒细胞在应对炎症反应时释放的复杂结构,由DNA、组蛋白和多种抗菌蛋白质交织而形成的一种网状物,在防御病原体入侵的同时,过度积累也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加剧。近年来,NETs在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中的病理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笔者综述了NETs在ALI中形成的分子机制、病理影响及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力。首先概述了NETs的组成、结构和形成过程,揭示了NETs中的DNA骨架及组蛋白和抗菌蛋白的结合模式,以及中性粒细胞激活后肽酰基精氨酸脱亚氨酶4(peptidylarginine deiminase 4,PAD4)使组蛋白瓜氨酸化,降低其与DNA的结合力最终导致NETs的形成和排出。其次分析了NETs形成的信号通路和调控机制,包括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染色质解聚及自噬的作用,这些过程共同促进了NETs的形成。接着讨论了NETs在ALI中的病理作用,包括其与多种刺激因素的关系、对肺泡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影响,以及NETs成分对肺泡上皮和内皮细胞的破坏作用。此外,还评估了NETs作为ALI治疗靶点的潜力,包括NETs成分作为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及在ALI中NETs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方法。最后,对NETs在ALI治疗中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包括药物干预和免疫调节方法,以及其在调节NETs的形成和降解中的作用,期望为ALI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LC-MS结合网络药理学探讨紫锥菊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作用机制
毛驰文, 黄明凤, 李淼淼, 陈兰, 罗怡泓, 连凯琪, 马圣明, 朱二鹏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471-448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42
摘要 ( 37 )   PDF (12204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 mass spectrometer,LC-MS)和网络药理学探究紫锥菊(Echinacea purpurea,EP)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的活性成分、靶点及潜在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发新型抗PEDV的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构建PEDV感染IPEC-J2细胞模型,利用不同浓度EP提取物处理细胞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EDV N蛋白mRNA转录水平,并分析EP提取物对PEDV复制的影响;采用LC-MS对EP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利用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NCBI数据库检索EP药用活性成分与抗PEDV作用相关的分子靶点,取交集靶点输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筛选关键靶点;构建“EP-活性成分-交集靶点”网络,同时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EP抗PEDV作用的核心成分、关键靶点及潜在机制。利用分子对接验证主要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能力。【结果】 体外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EP提取物显著抑制了PEDV N蛋白mRNA转录水平(P<0.05)。LC-MS检测发现,EP中含有甜菜碱、鞣花酸、菊苣酸等81种化学成分,分类占比最高的主要为酚类、萜类、黄酮类等。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EP中鞣花酸、(+)-儿茶素、苦参碱等18种药用活性成分可能作用于144个靶点发挥抗PEDV作用,重要核心成分有山奈酚、漆黄素、木犀草素等,关键靶点包括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53,TP53)、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类固醇受体辅激活因子(steroid receptor coactivator,SRC)、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等,主要涉及Th17细胞分化、NOD样受体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等,参与细胞免疫、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等过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鞣花酸与TP53、IL-6、SRC、MAPK1结合能均<-29.308 kJ/mol,且鞣花酸与MAPK1结合力最强。【结论】 本研究分析预测EP是基于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协同复杂作用,利用山柰酚、漆黄素、木犀草素等核心成分作用于TP53、IL-6、SRC、MAPK1等靶点,通过调控Th17细胞分化、NOD样受体、FoxO等信号通路发挥抗PEDV作用。
中药黄酮类化合物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李笑笑, 柯金城, 李丽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484-449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43
摘要 ( 22 )   PDF (1267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在临床中较为普遍,它是由非酒精因素所导致的继发性肝脏代谢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以及肝脏内脂肪过量积聚。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由过量脂肪摄入引发的NAFLD在人类和宠物中已广泛流行,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NAFLD是导致肝脏及代谢类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攀升的关键因素。当前针对NAFLD的治疗主要着眼于缓解症状,迫切需要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策略。中药中的黄酮类成分,凭借其多成分组合、多靶点作用以及多样化的作用机理,在NAFLD的干预治疗中显示出极大的应用前景。笔者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改善NAFLD的多种作用途径,如改善胰岛素抵抗、缓解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抗铁死亡、抗细胞凋亡、调控自噬水平与调控肠道菌群等。同时对黄酮类化合物改善NAFLD的分子靶点/信号通路进行总结,以期为黄酮类化合物干预NAFLD的基础研究、药物研发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4-萜烯醇对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研究
周玲玲, 王宇航, 张元臣, 张明亮, 连凯琪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497-450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44
摘要 ( 44 )   PDF (7056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4-萜烯醇的抗菌活性,为其结构优化改造和临床应用提供支撑。【方法】 本试验以大肠杆菌为模式菌,通过倍比稀释法测定4-萜烯醇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测定D600 nm值绘制其抑菌曲线;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4-萜烯醇对大肠杆菌形态的影响。测定胞外碱性磷酸酶(ALP)和β-半乳糖苷酶的含量评价4-萜烯醇对大肠杆菌细胞膜的影响;使用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检测大肠杆菌核酸和蛋白质的泄漏情况;用核酸凝胶电泳检测4-萜烯醇对大肠杆菌DNA的影响。【结果】 4-萜烯醇对大肠杆菌的MIC为0.013 mol/L,其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1 MIC的4-萜烯醇能在24 h内完全抑制大肠杆菌增殖。经4-萜烯醇处理后的大肠杆菌菌体肿胀变形、表面粗糙、菌体间黏连。与对照组相比,0.5 MIC的4-萜烯醇能导致大肠杆菌上清中ALP含量显著升高(P<0.05),β-半乳糖苷酶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且与4-萜烯醇浓度呈正相关;0.5 MIC的4-萜烯醇即可导致大肠杆菌上清中蛋白质和核酸含量增高,且与4-萜烯醇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4-萜烯醇与大肠杆菌DNA没有结合作用。【结论】 4-萜烯醇对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能通过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而使胞内容物泄漏使细菌死亡。试验结果为深入研究4-萜烯醇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机制奠定基础。
自噬在细菌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雷兴芬, 李舜, 黄云飞, 李亚娟, 孙芹芹, 付强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505-451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45
摘要 ( 24 )   PDF (3339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菌感染是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它通过破坏或利用自噬毒力蛋白或相关分子逃避自噬,影响多种器官和组织,对畜禽的健康和生产性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细菌具有血清型多样、耐药性高且在自然界中的存活时间长等特点,这使得其防治工作变得尤为复杂。细菌感染涉及多个通路,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菌代谢、核酸合成、毒素及毒力因子、免疫调控、炎症与免疫病理机制等方面,同时自噬与各机制密切相关,因此细菌感染与自噬的研究逐渐成为当前微生物学、免疫学和细胞生物学交叉领域的热点之一。自噬在宿主防御细菌感染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细菌也可能通过干扰自噬通路逃逸宿主免疫清除。因此,深入解析细菌与自噬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探寻新的自噬调控靶点,对于开发新型抗菌药物和治疗方案具体重要意义。笔者总结了自噬在细菌感染中的作用,就宿主细胞如何通过自噬机制逃避机体细菌感染展开论述,以期为靶向自噬治疗细菌感染提供新的思路。
临床兽医
马属动物双胎妊娠的诊断及处置研究进展
付诗懿, 李靖, 杨洛, 韦力煣, 于杰, 曲洪磊, 朱怡平, 刘亦婷, 王子璇, 刘波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9):  4515-452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9.046
摘要 ( 34 )   PDF (1190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马属动物双胎妊娠主要来源于多次排卵导致的异卵双胎,易受品种、年龄、繁殖状态及季节等因素影响。部分品种如纯血马、加泰罗尼亚驴、猛犸驴的排双卵概率较高,老龄母马及空怀母马的双胎发生率亦较高。季节变化也会影响母马繁殖活跃度,从而影响双胎妊娠发生率。双胎妊娠可导致马属动物发生流产、难产、新生驹死亡等问题,造成繁殖资源的浪费及马、驴产业的经济损失。因此,早期诊断与及时处置对提高马属动物产单胎存活率至关重要。双胎妊娠的最佳诊断时间为妊娠第14~16天,直肠超声是首选方法,能准确区分胚泡与子宫内膜囊肿。针对不同妊娠阶段,可采取相应的处置策略。妊娠<16 d时,人工手动减胎(胚泡破碎法)成功率最高,适用于单侧或双侧固定的双胎。妊娠第28~32天,可采用经阴道超声引导下抽吸术,减少对剩余胚胎的影响。妊娠>35 d后,胎儿器官发育逐渐成熟,常用的方法包括振荡法、胸腔按压术、颅颈脱位术及药物引产。对于妊娠晚期双胎妊娠的处置策略选择,应综合考虑母马健康、繁殖计划及术后监管,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笔者综述了马属动物双胎妊娠的来源、影响因素、诊断方法及处置策略,旨在提升兽医从业人员对双胎妊娠的认知,优化繁殖管理,减少双胎妊娠带来的损失,提高单胎存活率,进而促进马、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