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2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5-08-05
目录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0-0. 
摘要 ( 26 )   PDF (5646KB) ( 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0-0. 
摘要 ( 0 )   PDF (361KB) ( 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基于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分析筛选绒山羊绒毛脱落相关候选基因
田进东, 塔拉, 李巍巍, 徐惠娟, 吴江鸿, 勿都巴拉, 胡斯乐, 曹文雅, 宋泓利, 付绍印, 丽春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497-351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01
摘要 ( 97 )   PDF (24265KB) ( 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转录组和蛋白质组联合分析筛选绒山羊绒毛脱落相关候选基因,为研究绒毛脱落遗传机制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6只2周岁雌性半同胞罕山白绒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埋植组,每组3个生物学重复。采集自然脱绒的5月(D5)、外源褪黑素(melatonin,MT)诱导提前脱绒的4月(M4)和二次脱绒的8月(M8)绒山羊皮肤组织,提取RNA和蛋白质,分别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和Label-free DIA蛋白组定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差异表达蛋白(DEPs),并对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和蛋白互作(PPI)网络构建。【结果】 在M4 vs D5组中共鉴定到332个DEGs和47个DEPs,其中P4HA2和DLX3为重叠基因;富集分析显示,DEGs和DEPs显著富集到皮肤发育、毛囊发育、毛发周期、PPAR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等通路,并筛选出DLX3、FOXN1、COL1A1等9个关键基因。在M8 vs D5组中共鉴定到345个DEGs和120个DEPs,重叠基因有CNDP1、KRTAP11-1和OAT,这些基因或蛋白显著富集到皮肤发育、毛囊发育、毛发周期、PPAR和钙信号通路等,并筛选出KRTAP11-1、OATFOXN1等6个关键基因。在M8 vs M4组中共鉴定到193个DEGs和51个DEPs,主要富集在细胞投射组织的调控、PI3K-Akt和黏着斑等通路,并筛选出COL1A1、COL1A2和S100A4共3个关键基因。其中,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在脱绒组中持续激活,COL1A1和FOXN1基因在多个比较组中反复出现,提示其可能作为核心调控因子参与毛囊周期异常。【结论】 本研究在MT诱导提前脱绒的4月份绒山羊皮肤组织中鉴定出2个重叠基因(P4HA2、DLX3)和2个特有基因(KRT32、DKK1);在MT诱导提前脱绒的8月份绒山羊皮肤组织中鉴定出3个重叠基因(KRTAP11-1、OATCNDP1)和1个特有基因(S100A4),并发现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在不同脱绒组中持续激活。研究结果为解析绒山羊绒毛脱绒性能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关键线索,为精准调控绒毛生长周期、优化MT诱导脱绒和长绒技术奠定了靶标基础。
不同年龄阶段天祝白牦牛皮肤转录组分析及免疫基因筛选
邓赟奇, 石斌刚, 赵志东, 胡江, 张哓兰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515-352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02
摘要 ( 66 )   PDF (14654KB) ( 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天祝白牦牛肩胛部皮肤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不同年龄阶段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DEGs的功能和互作关系,为解析牦牛皮肤组织发育过程适应高寒环境的分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0.5、2.5、4.5岁3个年龄阶段体态健康、生长状况良好的天祝白牦牛采集肩胛部皮肤进行转录组测序,以Q<0.05、|log2FoldChange|>1为阈值筛选DEGs,并对其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随机挑选7个DEG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结果】 在获得的605个DEGs中,2.5 vs 0.5、4.5 vs 0.5、4.5 vs 2.5比较组分别筛选出364、153、88个DEGs。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在2.5 vs 0.5比较组中DEGs与免疫反应相关的有积极调节免疫反应、角质化、中性粒细胞趋化以及趋化因子活性;在4.5 vs 0.5比较组中DEGs与免疫反应相关的有趋化因子正调控分泌、趋化因子活性以及对细菌的反应;在4.5 vs 2.5比较组中DEGs与免疫反应相关的有免疫反应、肽酶抑制剂活性。KEGG通路注释结果显示,在2.5 vs 0.5、4.5 vs 0.5比较组中DEGs均显著富集在病毒蛋白与细胞因子及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IL-17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免疫相关通路;在4.5 vs 2.5比较组中DEGs显著富集在ABC转运蛋白、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通过富集结果筛选出与皮肤免疫调节相关的30个基因,利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制作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图,并筛选出了IL-6、IL-1A、CCL20 3个得分较高的蛋白作为核心蛋白。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与转录组测序表达趋势一致,表明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不同年龄阶段天祝白牦牛皮肤组织中DEGs数量,以及DEGs的功能和所在通路,其中IL-17信号通路等与天祝白牦牛皮肤免疫功能发育及调控有关,筛选出IL-6、IL-1ACCL20等关键调控基因。研究结果为全面了解天祝白牦牛皮肤免疫功能调控机制及相关基因提供了参考。
绵羊瘤胃上皮细胞VTN基因启动子转录调控特性研究
钟秉潜, 苏比奴尔·艾力, 朱爱文, 孙岩, 王玉涛, 闫伟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527-353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03
摘要 ( 39 )   PDF (10029KB) ( 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绵羊瘤胃上皮细胞玻连蛋白(vitronectin,VTN)基因核心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及转录因子CCCTC-结合因子(CCCTC-binding factor,CTCF)基因过表达对VTN等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预测绵羊VTN基因启动子核心区域并设计6对启动子缺失片段引物,采集湖羊血液提取DNA,克隆VTN基因CDS区上游6个启动子缺失片段区域,构建荧光素酶重组质粒L1-basic、L2-basic、L3-basic、L4-basic、L5-basic及L6-basic,转染绵羊瘤胃上皮细胞,并以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验证启动子活性区域位置。通过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预测转录因子CTCF与VTN基因启动子的结合位点,以绵羊瘤胃上皮细胞为材料,提取RNA后进行反转录,克隆绵羊CTCF基因CDS区,构建CTCF基因的过表达载体,与VTN基因启动子重组质粒L1-basic、L2-basic、L3-basic及L4-basic共转染绵羊瘤胃上皮细胞,以单独转染的重组质粒为对照组,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验证以确定转录因子CTCF可能结合VTN基因启动子的核心区域;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CTCF基因过表达转染组CTCFVTNC-MYCGLUT1与SP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试验成功构建绵羊VTN基因启动子区6个重组荧光素酶报告载体。生物信息学网站预测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结果显示,VTN基因核心启动子可能位于―933/―440 bp处,且转录因子CTCF可能与VTN基因启动子核心区域存在互作。CTCF基因过表达后,与对照组相比,VTNC-MYCGLUT1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而SP1基因表达量则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绵羊瘤胃上皮细胞中转录因子CTCF可能主要结合VTN基因启动子的区域(―439/+26 bp)与核心区域(―933/―440 bp)影响VTN基因表达,且CTCF基因过表达影响VTNC-MYCGLUT1基因转录,提示CTCF基因潜在影响绵羊瘤胃上皮细胞生长增殖与物质代谢。
生理生化
犬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高佳璇, 高晨, 李雨珏, 钟友刚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540-355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04
摘要 ( 39 )   PDF (2177KB)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是通过将外源转录因子诱导进入体细胞内而表达内源性多能性网络的一种干细胞。iPSCs在形态、功能、分子层面的表达上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高度相似,具有广泛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与ESCs相比,iPSCs具有相对易获得、免疫排斥风险低、伦理问题少等优势,可为疾病建模、药物筛选、再生医学等领域提供新方法,因此,iPSCs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及广阔的市场价值。遵循“One Health”的倡议,犬诱导多能干细胞(canine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ciPSCs)的出现不仅为犬临床疾病治疗开辟全新的干细胞疗法,同时犬作为人类疾病的最佳转化模型之一,也可促进人类再生医学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ciPSCs仍缺少规范且高效率的生产方案,ciPSCs转基因完全沉默失败或再激活的问题普遍存在,安全性、成本、可行性等因素制约着临床广泛应用ciPSCs。文章综述了ciPSCs重编程方案,探讨了ciPSCs构建所面临的挑战性和可能性,展望了ciPSCs在兽医学上的广阔应用前景,可为进一步完善ciPSCs的建立提供参考。
营养与饲料
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缩合单宁对花鲈生长性能、肝脏和肠道形态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董芮绮, 邱建强, 孙文豪, 黄文, 曹俊明, 赵红霞, 陈冰, 王国霞, 朱喜锋, 彭凯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551-356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05
摘要 ( 51 )   PDF (13420KB) ( 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缩合单宁(condensed tannins,CT)对花鲈生长性能、肝脏和肠道形态以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CT0)、1(CT1)、3(CT3)、5(CT5)g/kg缩合单宁,制备4组试验饲料。将花鲈(初始体重为4.38 g±0.02 g)随机分配到4组,每组分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鱼,养殖周期为45 d。养殖结束后,统计每个重复花鲈的总数量、总重量、总摄食量,计算生长性能;每缸随机取3尾鱼,剖取肝脏与肠道制备石蜡切片并分析组织形态;另每缸随机选取3尾鱼,分离肠道内容物,测定肠道细菌菌群组成和多样性。【结果】 与CT0组相比,CT1组花鲈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CT3组和CT5组花鲈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量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添加CT使花鲈的肝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空泡化、纤维化及炎症浸润现象,其中以CT5组肝脏损伤最严重。添加CT导致花鲈肠道出现损伤,CT5组肠道绒毛萎缩严重、结构破坏明显。在门水平,花鲈肠道细菌菌群主要由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组成。随着CT添加量升高,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0.05),而拟杆菌门、绿菌门、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CT3组较高(P<0.05)。在属水平,花鲈肠道细菌菌群主要由甲基杆菌属和罗尔斯通菌属组成。与CT0组相比,CT1、CT3、CT5组甲基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CT3组拟杆菌属、粪杆菌属、罗氏菌属和萨特氏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与CT0组相比,CT3组Shannon指数显著升高(P<0.05)。【结论】 饲料中添加1 g/kg的缩合单宁不影响花鲈的生长,而3和5 g/kg的缩合单宁显著降低了花鲈的摄食量和生长性能,损伤了肝脏与肠道组织结构,干扰了花鲈的肠道菌群组成。
酵母培养物对羔羊生长性能、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张兆玲, 李雄雄, 汪炎池, 焦婷, 谭现义, 刘超, 赵生国, 蔡原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563-357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06
摘要 ( 49 )   PDF (1156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试验旨在探究饲粮添加酵母培养物对澳湖(澳洲白羊♂×湖羊♀)F1代羔羊生长性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屠宰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及羊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为澳湖杂交羊的科学饲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4只健康状况良好、体重相近(22.50 kg±1.40 kg)的3月龄澳湖F1代断奶公羔,随机分为2组,每组7只,分别在不同栏内饲养。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的酵母培养物(风干基础),预饲期10 d,试验期60 d。分别于试验第0、30和60天对所有羊称重并测定体尺指标,试验结束后,采集血液测定生理生化指标,屠宰后测定屠宰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及背最长肌常规营养成分等指标。【结果】 ①育肥第30天,试验组羔羊体斜长较对照组增加了7.58%(P<0.01)。②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羔羊宰前活重提高了14.30%(P<0.05),胴体脂肪含量值(GR)提高了7.78%(P<0.01);③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羔羊血液中白蛋白(ALB)含量提高了9.03%(P<0.01),甘油三酯(TG)含量降低了56.25%(P<0.0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提高了28.13%(P<0.05),总蛋白(TP)含量提高了8.58%(P<0.05),红细胞(RBC)含量和血红蛋白浓度(HGB)分别降低了7.48%和8.39%(P<0.05);④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羔羊瘤胃液pH提高了14.08%(P<0.05);背最长肌水分含量降低了1.37%(P<0.05)。【结论】 饲粮中添加1.0%的酵母培养物能促进育肥肉羊机体内环境稳态,提高健康水平,改善瘤胃内环境,防止发生瘤胃酸中毒,进一步改善羊肉品质。
发酵茶叶对强制换羽后蛋鸡产蛋性能的影响
王宇艳, 李梦琳, 曹庆云, 周巧仪, 张兴月, 肖娅琪, 黄诗蕊, 张之盈, 胡铁生, 石达友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574-358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07
摘要 ( 29 )   PDF (1126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补饲不同水平发酵茶叶对强制换羽后蛋鸡产蛋性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480羽695日龄(于581日龄开始换羽)的海兰灰蛋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5羽蛋鸡。对照组蛋鸡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Ⅱ、Ⅲ组蛋鸡分别饲喂基础饲粮+2%、4%、6%发酵茶叶。试验期42 d。试验期间每天记录产蛋率、蛋重、统计料蛋比。在试验第21和42天,以重复为单位采集鸡蛋、血液和卵巢组织样品,检测蛋品质、血清生殖激素水平和卵巢抗氧化能力相关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①在试验第0~21天,试验Ⅱ组蛋鸡的产蛋率显著升高(P<0.05);在试验第22~42天,试验Ⅰ组蛋鸡的产蛋率显著升高(P<0.05),试验Ⅰ和Ⅱ组蛋鸡的料蛋比显著降低(P<0.05)。②在试验第21天,试验Ⅱ、Ⅲ组鸡蛋的蛋黄比例显著降低(P<0.05),试验Ⅰ、Ⅱ、Ⅲ组鸡蛋的蛋壳厚度显著降低(P<0.05);在试验第42天,试验Ⅰ、Ⅱ、Ⅲ组鸡蛋的哈氏单位显著升高(P<0.05),试验Ⅱ组鸡蛋的蛋黄比例显著升高(P<0.05),试验Ⅰ、Ⅱ、Ⅲ组鸡蛋的蛋壳厚度显著降低(P<0.05)。③在试验第21天,试验Ⅲ组蛋鸡卵巢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Ⅲ组蛋鸡卵巢组织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P<0.05);在试验第42天,试验Ⅱ组蛋鸡卵巢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试验Ⅰ、Ⅱ、Ⅲ组卵巢组织中CAT活性和T-AOC显著升高(P<0.05)。④在试验第21天,试验Ⅱ组蛋鸡血清中孕激素(PROG)含量显著升高(P<0.05);在试验第42天,试验Ⅱ组蛋鸡血清中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和PROG含量显著升高(P<0.05),试验Ⅲ组血清中催乳素(PRL)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 补饲发酵茶叶有利于提高强制换羽后蛋鸡产蛋性能,改善蛋品质,提高卵巢抗氧化能力和血清生殖激素水平,综合试验结果,以补饲4%发酵茶叶的效果最佳。
谷子代替部分玉米对伊拉肉兔屠宰性能、肉品质、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秦艺萌, 崔涛, 王佳宁, 张艳磊, 吴淑琴, 孙全文, 马旭平, 赵月平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584-359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08
摘要 ( 64 )   PDF (1382KB) ( 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谷子(张杂谷)代替部分玉米对伊拉肉兔屠宰性能、肉品质、免疫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筛选谷子适宜的使用比例。【方法】 选取30日龄伊拉肉兔180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6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分别饲喂张杂谷使用比例为0(对照组)、5%(试验Ⅰ组)、10%(试验Ⅱ组)、15%(试验Ⅲ组)、20%(试验Ⅳ组)和25%(试验Ⅴ组)的试验饲粮。预饲期5 d,正式试验期55 d。试验结束后,每个重复选取2只兔,耳静脉采血5 mL,测定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标;屠宰后测定屠宰性能相关指标及脏器重量,并采集背最长肌样品,检测肉品质相关指标。【结果】 ①试验Ⅲ和Ⅳ组伊拉肉兔的全净膛重和半净膛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屠宰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Ⅲ和Ⅳ组兔的肝脏指数和圆小囊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Ⅲ和Ⅳ组兔背最长肌的蒸煮损失显著降低、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试验各组背最长肌中必需氨基酸和风味氨基酸含量均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③血清免疫指标方面,试验Ⅲ和Ⅳ组兔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相较于对照组、试验Ⅰ和Ⅴ组,试验Ⅱ、Ⅲ和Ⅳ组兔的免疫球蛋白A含量显著提高(P<0.05);试验Ⅲ组血清α-干扰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补体蛋白4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Ⅰ和Ⅱ组(P<0.05);血清抗氧化指标中,试验Ⅲ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且试验Ⅳ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也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结论】 综合以上结果,以15%张杂谷代替玉米可以提高伊拉肉兔的屠宰性能,改善肉品质,增强免疫和抗氧化能力。
1~30日龄清远麻鸡代谢能和粗蛋白质需要量研究
李欢, 欧建存, 黄健, 柒启恩, 朱翠, 龙丽娜, 冯鑫, 王文河, 黄威龙, 张辉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595-360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09
摘要 ( 24 )   PDF (1292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1~30日龄清远麻鸡代谢能和粗蛋白质的需要量,【方法】 选取2 160只健康且体重相近的1日龄雌性清远麻鸡随机分为9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采用3(代谢能水平)×3 (粗蛋白质水平)双因素设计,代谢能水平分别设为12.77、12.35、11.93 MJ/kg,粗蛋白质水平分别设为21.5%、20.5%、19.5%。试验为期30 d,计算清远麻鸡1~30日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以及料重比。试验结束时,每个重复随机挑选5只鸡,2只取血样和胸肌,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和胸肌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剩余3只测定体成分与能量、粗蛋白质沉积率。【结果】 ①饲粮代谢能水平由12.77 MJ/kg降至11.93 MJ/kg,清远麻鸡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降低(P<0.05),料重比随着代谢能水平升高而下降(P<0.05)。高代谢能组清远麻鸡平均日采食量及低代谢能组的终末体重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②血清分析发现,高代谢能组清远麻鸡的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低代谢能组(P<0.05),而当代谢能水平降低至11.93 MJ/k时,血清中尿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当饲粮粗蛋白质水平降低至19.5%时,血清中尿酸含量也显著降低(P<0.05)。代谢能与粗蛋白质水平对清远麻鸡血清总胆固醇和尿酸含量存在交互作用(P<0.05)。③代谢能水平由12.77 MJ/kg降至11.93 MJ/kg,清远麻鸡胸肌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④在体成分方面,当代谢能水平由12.77 MJ/kg降至11.93 MJ/kg时,清远麻鸡机体的能量及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质水平降至最低时,机体粗脂肪含量也显著降低(P<0.05)。⑤随着代谢能水平的降低,清远麻鸡能量及粗蛋白质的沉积率逐级显著减少(P<0.05)。高和中等水平粗蛋白质组清远麻鸡能量和粗蛋白质沉积率显著高于低水平粗蛋白质组(P<0.05)。代谢能与粗蛋白质水平对清远麻鸡能量、粗蛋白质沉积率均有交互作用(P<0.05),当代谢能水平最高,粗蛋白质水平越低时,粗蛋白质的沉积率越高。⑥结合BW0.75和ADG建立清远麻鸡代谢能和粗蛋白质需要量模型,得到1~30日龄清远麻鸡代谢能与粗蛋白质需要量分别为12.28 MJ/kg和20.07%。【结论】 1~30日龄清远麻鸡生长性能受饲粮代谢能水平主导,而饲粮代谢能与粗蛋白质水平共同影响血清生化指标及体成分,且存在交互作用。结合需要量模型,得到1~30日龄清远麻鸡代谢能与粗蛋白质需要量分别为12.28 MJ/kg和20.07%。
复合酶制剂对围产期奶牛养分消化率、乳成分、瘤胃发酵参数及菌群的影响
庞小童, 匡宇, 耿明阳, 南珊珊, 马小雪, 魏欣, 谢松, 聂存喜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607-361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10
摘要 ( 34 )   PDF (1844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复合酶制剂对围产期奶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乳成分、血清生化指标、瘤胃发酵参数及瘤胃微生物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18头第1胎次、体况良好的围产期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9头。对照组奶牛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复合酶制剂(淀粉酶、纤维素酶、果胶酶和蛋白酶),预饲期10 d,试验期42 d。试验期间,采集围产期奶牛粪便进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检测,收集牛乳样本进行乳成分检测,采集血液进行血清生化指标测定,并采集瘤胃液进行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菌群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①试验组奶牛粪便中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和中性洗涤纤维(NDF)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升高(P<0.05)。②试验组奶牛牛乳中乳蛋白率和乳糖率分别提高了14.69%和13.09%(P<0.05),乳脂率和非脂固形物含量升高,产奶量降低(P>0.05)。③产前10 d,试验组奶牛血清中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④试验组奶牛瘤胃液中乙酸、丙酸、丁酸和总短链脂肪酸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pH显著降低(P<0.05),同时氨态氮(NH3-N)表现出降低趋势(P>0.05)。⑤门水平上,试验组奶牛瘤胃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相对丰度均显著升高(P<0.05),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属水平上,假丁酸弧菌属(Pseudobutyrivibrio)、norank_f_Ruminococcaceae、Olsenella、毛螺菌属(Lachnospira)、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阿托波氏菌属(Atopobium)相对丰度均显著增加(P<0.05),而密螺旋体属(Treponema)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 围产期奶牛饲粮中添加0.2%复合酶制剂(淀粉酶、纤维素酶、果胶酶和蛋白酶)具有提高饲粮消化利用率、改善乳品质,显著增加瘤胃液中总短链脂肪酸含量并调控有益微生物菌群结构的作用。
不同初生重仔猪哺乳期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陈金凤, 张志宏, 王子涵, 旷羿宸, 高鹏飞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620-362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11
摘要 ( 31 )   PDF (10194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不同初生重仔猪哺乳期肠道微生物组成和丰度的差异,辨识影响后续发育的关键菌群标志物,为仔猪保健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10头体况相近的二胎妊娠母猪统一进行饲喂,仔猪出生后,根据体重在每窝中分别选择低初生重仔猪和正常初生重仔猪各1头,组成正常初生重仔猪组(NBWP,1.58 kg±0.04 kg)和低初生重仔猪组(LBWP,0.98 kg±0.02 kg),每组10头,公母各半。于3、7、14、21日龄时采集各组仔猪粪便样本,提取DNA并进行质量过滤和操作分类单元(OTU)聚类。通过数据库比对分析物种组成,使用QIIME2计算Alpha和Beta多样性。使用R语言mixOmics包进行PL-DA分析。【结果】 3、7、14、21日龄时,NBWP组仔猪体重均极显著高于LBWP组(P<0.01)。NBWP组获得2 478个OTUs,LBWP组获得1 721个OTUs。两组在相同日龄的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变化趋势相似,但LBWP组菌群多样性和丰度显著低于NBWP组。两组仔猪肠道中的优势菌门均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日龄时,LBWP组仔猪肠道中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NBWP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低于NBWP组。拟杆菌属(Bacteroide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是两组仔猪肠道中的优势菌属,LBWP组仔猪肠道中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高于NBWP组,乳杆菌属相对丰度低于NBWP组。进一步研究发现,LBWP与NBWP组仔猪体重差异与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及其他细菌的丰度变化密切相关。【结论】 仔猪初生重差异能对肠道微生物的早期定植过程产生影响,进而作用于仔猪的生长发育进程。本研究探析了不同初生重仔猪的肠道微生物差异,可为后续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以改善仔猪生长发育状况提供参考。
健康牛与育肥淘汰牛肉品质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比较分析
王文景, 陈磊, 闫向民, 马桢, 王骁, 陈文中, 苏楠, 张雨夏, 刘梦, 陈素梅, 王思翰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630-364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12
摘要 ( 30 )   PDF (4318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健康牛与育肥淘汰牛在肉品质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上的差异,为育肥牛的健康管理和肉质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健康牛和育肥淘汰牛各40头,屠宰前采集血液样本,测定其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全部屠宰后,取左侧胴体第11~13肋间背最长肌样品,测定肉品质指标,包括色泽(L*、a*、b*值)、pH、蒸煮损失率、剪切力、压力失水率及质构。【结果】 健康牛肉的pH和蒸煮损失率显著低于育肥淘汰牛(P<0.05),L*和b*值显著高于育肥淘汰牛(P<0.05)。健康牛血液中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HCT)、嗜酸性粒细胞(EOS)、血小板(PLT)、血小板压积(PCT),以及白蛋白(ALB)、总蛋白(TP)、血糖(GLU)、钙(Ca)、总胆固醇(TC)、尿素(UREA)等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育肥淘汰牛(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健康牛肉的pH与血液中TP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TC和PCT水平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P<0.01;P<0.05);剪切力与T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育肥淘汰牛肉色中的b*值与GLU水平呈正相关,压力失水率与血液中ALB水平呈正相关;蒸煮损失与血液中单核细胞水平呈负相关,压力失水率与血小板压积呈负相关。【结论】 育肥淘汰牛血液(如血红蛋白、钙、血糖)和肉品质(如pH、蒸煮损失率)等指标水平多低于健康牛,且血液指标与肉品质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为改善育肥牛的肉品质提供了参考依据。
南方主要地方鸡品种蛋品质及营养成分研究
张硕晗, 刘一帆, 谢兵红, 单艳菊, 屠云洁, 甘达峰, 薛夫光, 裴国良, 赵浩健, 吴红翔, 束婧婷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642-365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13
摘要 ( 33 )   PDF (1145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评价4个南方地方鸡品种鸡蛋的蛋品质与营养价值。【方法】 以崇仁麻鸡、乌蒙凤鸡、瑶鸡、儋州鸡及海兰褐蛋鸡(对照)为研究对象,每个品种各取50只,在相同饲喂条件下,每个品种随机挑选90枚鸡蛋比较分析其蛋品质、鸡蛋中粗脂肪、粗蛋白质、微量元素、氨基酸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含量。【结果】 海兰褐蛋鸡的蛋重显著高于其他地方鸡种(P<0.05),崇仁麻鸡和儋州鸡的蛋重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崇仁麻鸡鸡蛋和乌蒙凤鸡鸡蛋蛋黄颜色较深,与儋州鸡和海兰褐蛋鸡差异显著(P<0.05)。儋州鸡鸡蛋的蛋壳强度显著低于崇仁麻鸡、乌蒙凤鸡和海兰褐蛋鸡(P<0.05)。在营养成分上,崇仁麻鸡鸡蛋中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儋州鸡鸡蛋中钙含量显著高于瑶鸡和海兰褐蛋鸡(P<0.05),铁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海兰褐蛋鸡鸡蛋中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此外,乌蒙凤鸡和儋州鸡的鸡蛋中维生素E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乌蒙凤鸡鸡蛋中谷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崇仁麻鸡、儋州鸡和海兰褐蛋鸡(P<0.05)。【结论】 中国南方地方鸡品种在营养价值和风味上整体表现优异,尤其在胆固醇和支链氨基酸组成方面。研究结果对于地方鸡品种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丁酸钠和藤茶黄酮对澳加F1代荷斯坦断奶犊牛生产性能、腹泻和血清指标的影响
张丽娟, 赵敏霖, 张萌, 张浩, 黄琴, 姜丰, 尹富鹞, 张立新, 杜治泳, 杨润承, 王莉兴, 李清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651-3660.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14
摘要 ( 42 )   PDF (1160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荷斯坦断奶犊牛基础饲粮中添加丁酸钠和藤茶黄酮对犊牛生产性能、腹泻和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 试验分别选取日龄和体重相近的澳加F1代荷斯坦母犊牛28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7头。对照组(Ⅰ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 g/kg DM的丁酸钠(Ⅱ组)、8 g/kg DM的藤茶黄酮(Ⅲ组)和3 g/kg DM丁酸钠+8 g/kg DM藤茶黄酮(Ⅳ组)。试验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试验结束后,对各组断奶犊牛空腹称重,测量其体尺,并计算体尺指数和各组犊牛平均日增重(ADG)、日干物质采食量(DMI)和料重比(F/G);收集每头试验牛粪便测定粪便含水率;每天观察并记录各组犊牛粪便情况,测定犊牛腹泻率并进行粪便评分;试验结束后对犊牛进行尾根静脉采血测定血清生化指标。【结果】 ①Ⅲ组犊牛终末体重和ADG显著高于Ⅰ组(P<0.05),平均日采食量(DMI)显著高于Ⅰ、Ⅱ和Ⅳ组(P<0.05);②Ⅲ组犊牛体高显著高于Ⅰ和Ⅳ组(P<0.05),Ⅲ和Ⅳ组犊牛管围显著高于Ⅰ组,Ⅳ组犊牛管围指数显著高于Ⅰ组(P<0.05);③在60 d时,Ⅱ和Ⅲ组犊牛粪便含水率显著低于Ⅰ组(P<0.05),Ⅲ组犊牛平均粪便评分和腹泻率均显著低于Ⅰ组(P<0.05);④Ⅱ和Ⅲ组犊牛血清中胆固醇(CHOL)含量显著高于Ⅰ和Ⅳ组(P<0.05),Ⅱ和Ⅲ组犊牛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结论】 在犊牛基础饲粮中添加8 g/kg DM藤茶黄酮能减轻澳加F1代荷斯坦断奶犊牛腹泻症状,并提高其生长性能。
酵母肽对四川白鹅免疫功能、消化性能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何航, 黄榆智, 向邦全, 郝永峰, 刘星妤, 章杰, 彭津津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661-3671.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15
摘要 ( 47 )   PDF (5027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饲粮中添加酵母肽对四川白鹅免疫功能、消化代谢性能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方法】 选择1日龄健康的同批次四川白鹅120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10只鹅。对照组鹅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鹅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200 mg/kg酵母肽,自由采食和饮水,试验期共70 d。试验结束后采集鹅颈静脉血测定免疫球蛋白A(IgA)、IgM、IgG含量和溶菌酶活性,屠宰后采集鹅脾脏、胸腺、法氏囊、肝脏、胰腺、肌胃、腺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测定鹅免疫功能、消化性能、肠道形态结构及微生物。【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①酵母肽组鹅血清中IgM含量和溶菌酶活性以及脾脏指数、法氏囊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②酵母肽组鹅肝脏指数和回肠指数,以及十二指肠长度均显著升高(P<0.05),但对鹅十二指肠中消化酶活性及空肠和回肠长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③酵母肽组鹅十二指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绒隐比和黏膜层厚度均显著升高(P<0.05);空肠黏膜层厚度和回肠隐窝深度则显著降低(P<0.05);④酵母肽组鹅肠道中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副萨特氏菌属(Parasutterella)、梭菌属(Clostridium_ⅩⅣb)、萨特氏菌属(Sutterella)、孢杆菌属(Sporobacter)、假黄铜单胞菌属(Pseudoflavonifractor)和罗氏菌属(Roseburia)相对丰度均显著提高(P<0.05)。LEfSe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酵母肽组鹅肠道微生物中萨特氏菌科(Sutterellaceae)、伯克氏菌目(Burkholderiales)、β-变形杆菌(Betaproteobacteria)、螺杆菌科(Helicobacteraceae)、弯曲杆菌目(Campylobacterales)和ε-变形菌门(Epsilonproteobacteria)的丰度显著升高(P<0.05)。【结论】 本研究条件下,饲粮中添加200 mg/kg酵母肽能够提高鹅的免疫功能和消化性能,并能改善肠道微生物组成,对提升肠道健康和生产性能有一定作用。
Omega-3脂肪酸对奶牛乳房炎、繁殖性能和产奶性能的调节作用
王正兴, 虎喜敏, 罗仍卓么, 王兴平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672-368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16
摘要 ( 28 )   PDF (3900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Omega-3脂肪酸是一类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一些海洋鱼类及亚麻籽等植物种子。Omega-3脂肪酸能够改变细胞膜脂质的组成,调节类花生酸生物合成,调控基因表达和细胞信号级联,对动物机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在奶牛饲粮中添加适量的Omega-3脂肪酸具有显著益处,可有效提高奶牛免疫力,降低乳房炎和繁殖疾病的发病率,同时提高奶牛的繁殖性能。此外,Omega-3脂肪酸还能通过优化瘤胃微生物菌群,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进而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乳品质。文章综述了Omega-3脂肪酸的来源、体内转化过程,并阐明了其对奶牛机体免疫、乳房炎、繁殖性能和产奶性能的调节作用,以期为Omega-3脂肪酸作为饲粮添加剂在奶牛养殖中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遗传繁育
云南地区娟姗牛泌乳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马鑫雨, 张海亮, 王磊, 马亦珩, 杜子居, 董绍明, 巴桑普尺, 王雅春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683-369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17
摘要 ( 32 )   PDF (1312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娟姗牛是世界闻名的乳用牛品种,具有体型小、乳成分高、抗逆性好的特点。本研究利用建模分析影响娟姗牛泌乳性能的因素,旨在揭示云南地区娟姗牛生产性能水平及群体特征。【方法】 本研究基于云南地区某规模化牧场娟姗牛生产性能测定(dairy herd improvement,DHI)记录,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泌乳性能指标的影响因素,使用WOOD模型拟合娟姗牛的泌乳曲线并计算泌乳曲线参数。【结果】 云南地区娟姗牛群体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体细胞评分平均值分别为26.37 kg、5.19%、3.72%、5.05%和2.84。测定季节、测定年份和泌乳阶段对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体细胞评分、乳尿氮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胎次对除乳脂率和乳尿氮含量外的上述泌乳性能指标均有显著影响(P<0.05)。娟姗牛泌乳曲线的平均拟合度(R2)为0.78,WOOD模型拟合的娟姗牛305 d产奶量平均为7 997.04 kg,高峰日产奶量平均为34.30 kg,高峰日平均值为71.91 d。【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云南地区娟姗牛的泌乳曲线及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等6项泌乳性能指标的群体特征,发现云南地区娟姗牛泌乳性能良好,部分非遗传因素对云南地区娟姗牛泌乳性能存在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云南地区娟姗牛的饲养管理及群体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湖羊MAP2K6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朱硕, 孙敬华, 鲍晶晶, 尚明玉, 刘天义, 熊金珂, 杨培福, 姚书海, 孙歆恬, 贺建宁, 杨会国, 张莉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695-370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18
摘要 ( 36 )   PDF (5527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6(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 6,MAP2K6)基因在湖羊不同发育阶段背最长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该基因的多态性与湖羊生长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湖羊的生长性状分子育种提供新的标记资源。【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AP2K6基因在湖羊(n=15)不同发育阶段背最长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通过Illumina OvineSNP 50K BeadChip检测湖羊(n=3 024)MAP2K6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MAP2K6基因SNP位点与湖羊(n=1 974)生长性状间的关联性,并使用R语言corrplot包计算湖羊体重与各体尺指标的相关系数。【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湖羊背最长肌组织中MAP2K6基因表达量在初生到4月龄阶段逐渐升高,且3、4月龄的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初生、45日龄和6月龄(P<0.01)。湖羊MAP2K6基因中共检测到2个位点:rs414959578 G>A和rs426057803 A>G。关联分析结果显示,MAP2K6基因rs414959578 G>A位点对湖羊5月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胸深、胸宽、十字部高、腰角宽,以及6月龄胸围、背膘厚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P<0.01);rs426057803 A>G位点对湖羊3月龄管围,5月龄胸围、管围和十字部高以及6月龄背膘厚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湖羊体重与体尺指标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但6月龄湖羊体斜长与6月龄胸宽、腰角宽,5月龄管围与6月龄腰角宽均不存在显著相关(P>0.05)。【结论】 MAP2K6基因与湖羊背最长肌的发育相关,rs414959578 G>A和rs426057803 A>G位点对湖羊生长性状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湖羊生长性状分子标记的挖掘和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不同脱甘油方法对鸡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效果的影响
何强, 蒋小香, 方婷婷, 李莉, 张守全, 卫恒习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707-371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19
摘要 ( 42 )   PDF (1139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不同甘油脱除方法对冻融后鸡精液人工授精效果的影响,以简化鸡精液的脱甘油程序。【方法】 通过腹背联合按摩法采集文昌公鸡精液,冷冻保存后解冻,并用稀释液按1∶2、1∶4、1∶6、1∶8(V/V)的比例稀释去除甘油,通过检测脱甘油后的精子活力确定最佳稀释比。按最适比例分别采用一步、两步和六步稀释法进行脱甘油处理,通过检测精子活力、精子回收率、精清和精子中的甘油含量评价不同方法的脱甘油效果;将3种不同方法去除甘油的精液进行人工授精试验,检测受精率和孵化率。【结果】 在不同稀释比例中,按1∶4六步稀释法去甘油,脱甘油后及脱甘油后30 min的精子活力相较于1∶2、1∶6、1∶8六步稀释法维持较好,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总稀释比为1∶4的不同脱甘油方法中,六步稀释法脱甘油后精子活力最高,达到了68.34%,但3种方法间差异并不显著(P>0.05);两步法的鸡精液中精清和精子的甘油去除率极显著高其他两种方法(P<0.01);六步稀释法的精子回收率较高,但3种方法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人工授精效果方面,不脱甘油组的受精率、活胚率和入孵蛋孵化率均为2.25%,极显著低于新鲜精液组和3种方法脱甘油组(P<0.01);3种脱甘油方法中六步稀释法的受精率、活胚率和入孵蛋孵化率相对较高,但与两步稀释法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步稀释法的受精蛋孵化率近似新鲜精液,且活胚出苗率最高,达到了95.71%,但整体差异并不显著(P>0.05)。【结论】 使用1∶4两步稀释法能够高效去除鸡冷冻精液中的甘油,并获得良好的精子回收率、精子活力和人工授精效果。同时,相较于传统的六步稀释法,1∶4两步稀释法的操作流程更为简便,更适合在种鸡生产中应用。
miR-26a-5p通过靶向PTEN基因调控山羊卵巢颗粒细胞的增殖
王尧悦, 史倩倩, 罗琪, 高林娜, 吴浩, 张建丽, 丁强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715-372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20
摘要 ( 52 )   PDF (13995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颗粒细胞的增殖受miRNA等多种因素的调控,其中,miR-26a-5p在山羊生长卵泡中显著富集,或与卵泡生长发育相关。试验旨在研究miR-26a-5p在山羊颗粒细胞增殖作用机制,以期丰富卵泡发育中分子调控网络。【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miR-26a-5p在不同大小山羊卵泡中的表达情况;体外培养鉴定卵巢颗粒细胞,并在颗粒细胞中分别过表达和抑制miR-26a-5p。利用EdU增殖和MTT试验检测颗粒细胞转染后的增殖情况;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miR-26a-5p与靶基因PTEN间的互作关系。通过Western blotting分析颗粒细胞过表达或干扰miR-26a-5p表达后PI3K/Akt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不同大小的山羊卵泡中均检测到miR-26a-5p的表达,miR-26a-5p在卵母细胞中也有表达,其中,与其他直径卵泡(<2、4~5和>5 mm)的颗粒细胞相比,miR-26a-5p在中小卵泡(直径2~3 mm)颗粒细胞中显著富集(P<0.05)。在体外培养的颗粒细胞中,过表达miR-26a-5p组增殖细胞比例显著高于NC mimics组(P<0.05);转染miR-26a-5p inhibitor的颗粒细胞与转染NC inhibitor相比增殖比例显著减少(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结果显示,与突变组相比,miR-26a-5p靶向PTEN基因3'-UTR的种子序列显著降低了荧光素酶活性(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转染NC mimics组相比,颗粒细胞中过表达miR-26a-5p可显著降低PTEN蛋白的表达(P<0.05),过表达miR-26a-5p 96 h仍可检测到磷酸化蛋白p-AKT的表达上调及p-AKT/AKT比例增加(P<0.05)。【结论】 卵巢颗粒细胞中miR-26a-5p通过直接靶向抑制PTEN基因的表达来活化AKT蛋白,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颗粒细胞增殖。
褪黑素对蓝狐冷冻精液中精子运动力与酶水平的影响
尚念鹏, 史迎秋, 韩欢胜, 魏来, 彭新宇, 王纪元, 郭丰凯, 孙义乐, 盖广辉, 孙丽英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726-373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21
摘要 ( 32 )   PDF (1103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褪黑素(melatonin,MT)对蓝狐(Vulpes lagopus)精液冷冻保存过程中精子运动性及酶水平的影响,以期为MT在精液冷冻保存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9只健康雄性蓝狐精液,经质量评估合格后混合,分为6组:未冷冻的鲜精对照组和5个MT浓度(0、0.05、0.1、0.15、0.2 mmol/L)的冷冻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鲜精组精液经1∶9稀释后直接用于检测,各冷冻处理组精液在等量稀释液中分别添加相应浓度MT后进行冷冻处理,解冻后检测精子活率、摆动性(WOB)、平均鞭打频率(BCF)及线粒体、抗氧化酶和顶体酶的活性等指标。【结果】 MT冷冻处理组精液的部分指标均显著低于鲜精组(P<0.05)。在运动力方面,0.05 mmol/L MT组蓝狐精子活率、WOB、BCF、平均路径速度(VAP)、平均曲线速度(VCL)和平均直线速度(VSL)均显著高于其余MT冷冻处理组(P<0.05)。在能量代谢方面,0.05和0.1 mmol/L MT组蓝狐精子的三磷酸腺苷(ATP)含量与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Complex Ⅰ)活性均显著高于0和0.2 mmol/L MT组(P<0.05)。在氧化应激方面,0.05和0.1 mmol/L MT组蓝狐精子的活性氧(ROS)活性显著低于0和0.15 mmol/L MT组(P<0.05),0.05 mmol/L MT组精子的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血红素加氧酶(HO)活性均显著高于0、0.15和0.2 mmol/L MT组(P<0.05)。在受精能力方面,0.05和0.1 mmol/L MT组蓝狐精子的顶体酶和玻璃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余MT冷冻处理组(P<0.05)。【结论】 本试验条件下,在蓝狐精液冷冻稀释液中添加适量MT能有效改善冷冻精子的运动性、抗氧化能力及受精能力,以0.05 mmol/L为最佳浓度。
猪miR-1343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卵泡颗粒细胞中的表达研究
胡慧艳, 邵丽玮, 刘小辉, 袁英, 邳明伟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734-374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22
摘要 ( 40 )   PDF (4041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探究miR-1343在猪卵巢颗粒细胞中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对miR-1343靶基因进行预测分析,并探索生殖激素对猪卵巢颗粒细胞中miR-1343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miRbase在线数据库获取miR-1343成熟序列,并进行序列保守性分析。分离培养猪卵泡颗粒细胞,接种于6孔板,待细胞汇合度达70%~80%时,将细胞分为2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对应添加0和20 IU/mL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每组3个重复,添加24 h后收集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343的表达水平。利用PROMO在线软件对猪miR-1343启动子区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进行预测。通过TargetScan、miRDB和Starbase数据库对miR-1343进行靶基因预测,并利用DAVID在线数据库对靶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STRING数据库对靶基因进行蛋白互作分析(PPI),采用Cytoscape软件绘制蛋白质调控网络。【结果】 miR-1343成熟序列在多个物种中高度保守。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细胞miR-1343的表达极显著下调(P<0.01)。miR-1343启动子区分布有转录因子Sp1、SMAD3、SMAD4和FOXO4等结合位点。选用不同数据库预测共得到278个靶基因。GO功能富集结果显示,miR-1343靶基因主要富集在磷酸化、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蛋白质磷酸化、DNA模板转录的正调控等生物过程;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质基质、核质等细胞组分;以及ATP结合、蛋白质同源二聚活性、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染色质结合等分子功能。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miR-1343靶基因显著富集到与卵巢功能高度相关的多条信号通路,如Hippo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等。miR-1343靶基因PPI分析结果显示,SYNJ1、PLCB1、GSK3B基因与其他蛋白存在较多靶向关系。【结论】 颗粒细胞中miR-1343的表达受FSH的影响。miR-1343靶基因显著富集于卵巢功能相关的多条信号通路,miR-1343可能通过调控靶基因PLCB1、GSK3B的表达进而参与猪卵泡颗粒细胞的发育。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探究miR-1343在猪卵巢颗粒细胞中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明对虾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方法的建立及超微结构损伤研究
刘莹, 于超勇, 刘朋, 高蓓, 李泽邦, 宋爱环, 邹琰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744-3752.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23
摘要 ( 26 )   PDF (5517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建立中国明对虾雄虾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方法,同时摸清超低温冷冻对中国明对虾精子超微结构的损伤。【方法】 采用曙红B染色法检测超低温冷冻保存后精子存活率,通过研究9种稀释液(灭菌天然海水、人工海水、去钙人工海水、去镁人工海水、去钾人工海水、5%氯化钠、生理盐水、D-Hanks、Hanks)、3种不同浓度渗透性冷冻保护剂(二甲基亚砜、甘油和丙三醇)、5种非渗透性抗冻保护剂(海藻糖、葡萄糖、麦芽糖、维生素C、牛血清蛋白)、4种降温程序和4种复苏温度(25、30、35和40 ℃)对中国明对虾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的效果筛选最适保存方法,同时,应用透视电镜观察超低温冷冻后精子的超微结构。【结果】 ①灭菌天然海水、人工海水组冻精复苏后精子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②采用甘油作为渗透性保护剂的试验组冻精存活率显著优于其他试验组(P<0.05),其中15%甘油组冻精存活率最高。③添加海藻糖、维生素C非渗透性保护剂的试验组冻精复苏后精子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④采用慢速降温的P-1与P-2程序的试验组冻精复苏后精子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其中在0 ℃至-20 ℃慢速降温、-20 ℃至-80 ℃区间中速降温、-80 ℃至-180 ℃区间快速降温的P-1试验组冻精存活率最高。⑤35 ℃水浴解冻组冻精复苏后精子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⑥采用最优方法制备的冻精复苏后正常精子占79%,结构异常的精子主要表现为棘突脱落、膜间腔增大、细胞膜肿胀、顶体脱落、细胞核空泡化等。【结论】 以灭菌天然海水作为稀释液、15%甘油为保护液、添加0.25 mol/L海藻糖,采用程序降温仪三步法慢速降温,冻精以35 ℃水浴解冻是最优的中国明对虾超低温冷冻保存方法,可以有效降低中国明对虾精子在超低温冷冻保存中的结构损伤。
母羊舔羔与新生羔羊站立姿态的识别及关联分析
王国山, 宋懿峰, 安晓萍, 王园, 刘娜, 王文文, 齐景伟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753-376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24
摘要 ( 29 )   PDF (25041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试验旨在研究母羊舔羔和羔羊站立姿态智能检测、羔羊站立过程特征以及舔羔对羔羊站立的影响。【方法】 收集30只母羊舔羔和羔羊站立过程视频,进行YOLOv5s模型训练。选取20只经产单胎萨能奶山羊及其子代新生羔羊,其中舔羔时长不足120 s的为对照组(Con组),舔羔时间在120 s以上的为舔羔组(Lick组),每组10只。基于训练好的YOLOv5s算法对母羊舔羔和羔羊站立姿态进行识别,依靠Farneback光流算法分析羔羊站立过程特征,结合两种算法提取的连续帧之间母羊舔羔和羔羊站立的时间和频次,采用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舔羔对羔羊站立的影响。【结果】 ①YOLOv5s算法对舔羔姿态识别的平均精度为97.90%,羔羊躺卧姿态识别的平均精度为90.70%,羔羊尝试站立姿态识别的平均精度为82.60%,羔羊站立姿态识别的平均精度为86.30%。②通过Farneback 光流算法分析羔羊站立过程特征,能有效展示羔羊从躺卧到站立过程中的运动轨迹和方向变化。③舔羔时间最长为1 462.00 s,最短为0 s,平均值为410.10 s;羔羊初次尝试站立时间在284.00~1 195.00 s之间,平均值为529.25 s;初次成功站立时间为695.00~2 921.00 s,平均值为1 464.35 s;尝试站立时间为323.00~1 785.00 s,平均值为930.10 s;羔羊尝试站立频次最小11.00次,最大46.00次,平均值23.60次。④Con组羔羊尝试站立次数明显高于Lick组,Con组和Lick组羔羊每次尝试站立持续时间随着尝试次数的增加呈现增加趋势。⑤舔羔总时长与羔羊尝试站立时长、羔羊初次成功站立时长、羔羊尝试站立频次呈显著负相关(P<0.05)。⑥Lick组羔羊出生后至初次尝试站立时间与Con组羔羊无明显差异(P>0.05);Lick组羔羊尝试站立时间显著短于Con组羔羊(P<0.05);Lick组羔羊初次成功站立的时间显著短于Con组羔羊(P<0.05);Lick组羔羊尝试站立次数显著少于Con组羔羊(P<0.05)。【结论】 YOLOv5s模型能够准确识别母羊舔羔和羔羊站立姿态,Farneback光流算法可以很好地分析羔羊站立过程特征,而母羊舔羔时间越长可以促使羔羊具有较高的活力,使羔羊尽快成功完成站立。
阿什旦牦牛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盛欣, 郑文骞, 李鸿康, 陈生梅, 李瑞哲, 景建武, 胡广卫, 马志杰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767-377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25
摘要 ( 46 )   PDF (1516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阿什旦牦牛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组成。【方法】 试验选取52头阿什旦牦牛(32头公牛、20头母牛),通过PCR方法扩增其线粒体DNA控制区(mitochondrion DNA D-loop,mtDNA D-loop)序列并测序,基于核苷酸序列变异探究阿什旦牦牛的母系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利用5个Y染色体单核苷酸多态性(Y-chromosome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Y-SNP)标记(SRY4、USP9Y、UTY19、AMELY3和OFD1Y10)和1个Y染色体微卫星(Y-chromosome short tandem repeat,Y-STR)标记(INRA189),对32头阿什旦牦牛公牛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型,分析其父系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组成情况。【结果】 ①PCR扩增测序共获得52条阿什旦牦牛mtDNA D-loop序列,长度为617~618 bp。比对分析共检测到49个SNPs位点,包括6个单一多态位点和43个简约信息位点;根据D-loop区序列间核苷酸变异共确定了29种单倍型。母系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阿什旦牦牛的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954±0.017和0.018±0.009。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阿什旦牦牛由Mt-Ⅰ和Mt-Ⅱ 2个母系遗传支系组成,其中Mt-Ⅰ为优势支系,由单倍型组A(H5、H6、H11~H14、H16~H18、H24~H27和H29)、B(H1、H3、H15和H23)和E(H2和H28)组成,占68.97%;Mt-Ⅱ支系由单倍型组C(H4、H7、H9和H21)和D(H8、H10、H19、H20和H22)组成,占31.03%。②基于Y-SNP和Y-STR分子标记的联合分型,在阿什旦牦牛中共确定6种Y染色体单倍型(H1Y1、H2Y1、H6Y1、H8Y1、H9Y1和H11Y2)。父系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阿什旦牦牛Y染色体单倍型多样度为0.742±0.049。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阿什旦牦牛6种Y染色体单倍型聚为Y1和Y2两个父系支系,占比分别为65.62%和34.38%。【结论】 阿什旦牦牛拥有丰富的母系、父系遗传多样性,由2个母系支系(Mt-Ⅰ和Mt-Ⅱ)和2个父系支系(Y1和Y2)组成,与中国大多数牦牛品种(群体)的遗传结构组成相似。
松辽黑猪的种质特性及育种研究进展
谢煜鹏, 刘香君, 张树敏, 孙武胜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777-378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26
摘要 ( 39 )   PDF (1223KB) ( 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松辽黑猪作为中国培育黑猪品种,具有独特的种质特性和经济价值,其培育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初。松辽黑猪以其黑毛、大耳、短腿等显著外貌特征,展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繁殖力。在繁殖性能上,松辽黑猪显示出高受胎率和产仔数,而在生长性能方面,尽管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不及外来品种,但其肉质性能却具有明显优势,肉质鲜美、肌内脂肪含量适中,深受消费者青睐。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为松辽黑猪遗传特性的研究和育种改良提供了新的视角。作者综述了松辽黑猪的培育历程、体形外观特征,以及在生产性能、基因关联分析、饲料添加剂对生长与肉质的影响和杂交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加强特色黑猪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持,推动特色黑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预防兽医
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猪TRIM8基因敲除细胞系构建及其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复制的调控作用
王威, 毕祯彬, 顾善绅, 肖叶懿, 周雅静, 吴圣龙, 包文斌, 王海飞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790-379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27
摘要 ( 29 )   PDF (5842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三方基序蛋白8(tripartite motif 8,TRIM8)基因敲除的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并探究TRIM8基因敲除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复制的调控作用,为深入理解TRIM8基因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机制及开发新的PEDV防控策略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依据。【方法】 在猪TRIM8基因转录本第1外显子区域设计3条sgRNAs(sgRNA1、sgRNA2和sgRNA3),经退火形成双链DNA,与线性化pGK1.2载体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进行鉴定。将重组载体转染IPEC-J2细胞。PCR扩增敲除位点附近序列,并通过测序判断sgRNA敲除效率;利用T7核酸内切酶Ⅰ(M0302)酶切鉴定阳性细胞克隆,通过TA克隆测序鉴定敲除序列;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基因敲除细胞中TRIM8蛋白表达情况。利用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RIM8基因敲除后PEDV复制的变化情况。【结果】 重组载体测序结果显示,sgRNAs与pGK1.2成功连接。敲除效率分析发现,3个sgRNAs中只有sgRNA2有敲除效率。PCR产物经T7核酸内切酶Ⅰ(M0302)酶切筛选出8个阳性单克隆细胞。TA克隆测序分析发现,TRIM8基因2个等位基因序列分别缺失5和9 bp。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TRIM8基因敲除细胞中未见TRIM8蛋白表达。TCID50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与野生型IPEC-J2细胞相比,敲除TRIM8基因后显著上调了PEDV的病毒滴度(P<0.05),且PEDV M基因和N蛋白也显著上调(P<0.05)。【结论】 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TRIM8基因敲除的IPEC-J2细胞,并提高了PEDV在宿主细胞中复制的能力。TRIM8基因敲除细胞可为探究TRIM8基因功能及其调控PEDV复制的分子机制提供材料。
东方泰勒虫P33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王贤炅, 金钰, 夏莹, 张丙寅, 董思言, 金春梅, 于龙政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800-380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28
摘要 ( 28 )   PDF (6558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P33蛋白是东方泰勒虫(Theileria orientalis)虫体重要的表面蛋白,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本试验旨在通过杂交瘤技术研制针对P33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系统评估其免疫学特性并筛选出能稳定分泌该抗体的单克隆细胞株,为后续建立基于P33抗原的东方泰勒虫血清学诊断方法奠定物质基础。【方法】 通过在线软件分析预测P33蛋白信号肽位置和B细胞抗原决定簇,选择其无信号肽及有抗原优势决定簇的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和pGEX-4T-1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30a-P33和pGEX-4T-1-P33,将重组质粒分别导入大肠杆菌BL21(DE3)和BL21感受态细胞进行诱导表达。使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达产物,将过柱纯化后的pET-30a-P33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用pGEX-4T-1-P33重组蛋白筛选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利用ELISA方法进行抗体亚类鉴定和抗体效价检测;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单克隆抗体的反应原性和特异性。【结果】 PCR及双酶切鉴定结果显示,成功构建pET-30a-P33和pGEX-4T-1-P33 2种表达载体。SDS-PAGE 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成功制备了大小约 43和57 ku的pET-30a-P33和pGEX-4T-1-P33重组蛋白,并有良好的反应原性。用pGEX-4T-1-P33重组蛋白筛选,获得1株能稳定分泌 P33 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2H10A6)。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结果表明,2H10A6株分泌的抗体为IgG1亚类,抗体效价为1∶6 553 600。Western blotting和IFA结果显示,2H10A6杂交瘤细胞株分泌产生的抗体可与东方泰勒虫P33蛋白特异性结合。【结论】 本试验经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获得了东方泰勒虫的P33重组蛋白,并成功制备了其单克隆抗体,该抗体可特异性识别P33蛋白。
圈养腹泻和健康林麝粪便菌群差异分析
张杰, 郑雪莉, 姜艳芬, 王洪永, 乔美萍, 唐清山, 卜书海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810-381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29
摘要 ( 38 )   PDF (10677KB) ( 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比分析圈养条件下腹泻和健康林麝粪便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差异,找出具有显著差异的生物标志菌群,为防治林麝腹泻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平台对腹泻(D组,n=10)和健康(H组,n=10)林麝粪便菌群总DNA中16S rRNA基因V3-V4区测序,分析D和H组林麝粪便在菌群组成、多样性、标志菌群和功能之间的差异。【结果】 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D组林麝粪便中菌群的ACE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H组(P<0.05),Simpson和Shannon指数低于H组,其中Simpson指数差异显著(P<0.05);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D和H组间的菌群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R2=0.55,P=0.001);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2组的共有优势菌门,差异菌门包括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属水平上,瘤胃菌科UCG 005属(Ruminococcaceae_UCG_005)是2组的共有优势菌属,差异菌属包括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理研菌科RC9属(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D组有奥尔森菌属(Olsenella)等23个标志菌群,H组有理研菌科RC9属等15个标志菌群;基于PICRUSt2功能预测发现,与H组相比,D组膜转运、氨基酸运输与代谢、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等功能丰度显著增加(P<0.05),而次级代谢物的合成、细胞增殖与凋亡、免疫防御等显著下降(P<0.05)。【结论】 腹泻会显著改变林麝肠道菌群组成、菌群多样性和功能丰度,肠道中不动杆菌属、奥尔森菌属和理研菌科RC9属等菌群的丰度是判断林麝肠道健康状态的特征标志菌群。
鼠伤寒沙门菌鞭毛蛋白FliC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对小鼠巨噬细胞的作用
张明亮, 王佩, 马磊, 姚畅, 庞蓉, 翁少亭, 马圣明, 连凯琪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820-3829.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30
摘要 ( 38 )   PDF (9357KB)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鼠伤寒沙门菌FliC蛋白的序列特征、原核表达情况及其对巨噬细胞RAW264.7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 参照GenBank公布的鼠伤寒沙门菌ATCC 14028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鼠伤寒沙门菌ATCC 14028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FliC基因CDS序列,应用在线软件分析FliC蛋白结构特征。将FliC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pET-28a-FliC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构建重组菌株BL21(pET-28a-FliC),使用IPTG对重组菌株进行诱导表达并优化重组蛋白的表达条件,对重组蛋白进行镍离子亲和层析纯化,通过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纯化的蛋白。将纯化的重组蛋白与巨噬细胞RAW264.7共同孵育,通过细胞毒性试验检测巨噬细胞增殖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细胞因子分泌情况。【结果】 PCR扩增获得大小为1 488 bp的FliC基因,FliC蛋白分子式为C2194H3597N640O641S3,由495个氨基酸组成,分子质量约为52 ku;该蛋白属酸性蛋白,氨基酸残基丙氨酸(12.3%)、苏氨酸(11.5%)出现的频率较高;蛋白为亲水性蛋白,不含信号肽,无跨膜区,包含67个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由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及无规则卷曲构成,占比分别为39.80%、20.20%、4.24%和35.76%。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蛋白部分可溶,与小鼠抗鞭毛血清有较好的反应原性。50和400 ng/mL重组纯化蛋白能有效刺激巨噬细胞的增殖,在24 h增殖率达到最高,同时可有效刺激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12 h时细胞因子分泌量最高。【结论】 本研究成功扩增得到鼠伤寒沙门菌FliC基因,纯化获得的高纯度FliC蛋白为酸性、亲水性蛋白,该蛋白可促进巨噬细胞增殖及分泌细胞因子,为进一步研究沙门菌FliC蛋白的功能奠定基础。
牛白细胞介素-8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应用
杨蕊, 靳家鑫, 张泽, 时文健, 张广智, 丁家波, 鑫婷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830-383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31
摘要 ( 26 )   PDF (4320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白细胞介素-8(IL-8)是重要的趋化因子,参与机体免疫反应,其水平升高与多种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等密切相关,也被鉴定为活动性肺结核病、结核性脑膜炎、牛结核病的检测靶标。本研究旨在制备针对牛IL-8的单克隆抗体,开发牛IL-8夹心ELISA检测试剂盒,用于牛血清或血浆中IL-8的定量检测,为牛结核(bovine tuberculosis,bTB)及其他炎症相关疾病的诊断及免疫学指标检测提供工具。【方法】 将牛IL-8基因分别连接至pGEX-6P-1和pcDNA3.1载体,并利用大肠杆菌与293F细胞进行表达,以GST亲和柱和镍柱纯化重组蛋白;采用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利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并筛选针对牛IL-8的单克隆抗体;通过棋盘法筛选最佳抗体对并建立夹心ELISA检测方法;定量检测排菌期结核病牛、非排菌期结核病牛和健康牛血浆中IL-8水平,评价单克隆抗体对天然牛IL-8的识别能力及其对结核病牛的检测效果。【结果】 SDS-PAGE结果显示,原核和真核表达系统制备的IL-8均以可溶形式表达,且纯化的蛋白纯度高于90%;经3轮亚克隆筛选共获得2B8、2F5等5株稳定分泌牛IL-8抗体的单克隆细胞株,亚型鉴定均为IgG1型;棋盘法筛选结果显示,4G10和3D5-HRP为最佳配对抗体;以4G10和3D5-HRP建立的ELISA方法对不同感染状态的结核病牛血浆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显示,结核病牛血浆中IL-8含量极显著高于健康牛(P<0.01)。【结论】 成功制备抗牛IL-8的单克隆抗体并建立牛IL-8夹心 ELISA检测方法,可实现对天然牛IL-8的定量检测,有潜力用于结核病牛的筛查和牛免疫学指标检测。
响应面法优化副猪嗜血杆菌12型H31菌株发酵培养基组分的研究
赖小婷, 吴崟沣, 任晓敏, 洪健渠, 严芬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838-384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32
摘要 ( 23 )   PDF (5715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响应面法优化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12型H31菌株的发酵培养基组分,以提高活菌数,降低Hps 12型H31菌株发酵生产疫苗的成本,为工业化生产Hps疫苗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牛血清、酵母提取物、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硫酸镁(MgSO4)4种培养基成分对Hps 12型H31菌株活菌数的影响,确定各因素最佳水平范围后,选取合适水平进行BBD(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优化设计。通过对牛血清、酵母提取物、NAD、MgSO4 4种培养基成分进行不同组合,系统优化培养基中4种组分的添加量。利用二次响应面回归方法建立活菌数与各组分之间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回归分析确定各组分对活菌数的影响程度。【结果】 单因子优化显示,活菌数较大时发酵培养基中各组分添加量区间范围分别为:牛血清8%~10%、酵母提取物0.4%~0.6%、NAD 0.05%~0.1%、MgSO4 0.3~0.5 g/L。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响应面优化,经优化后Hps 12型H31菌株的最佳发酵培养基组分为:牛血清浓度为9.91%,MgSO4浓度为0.21 g/L,酵母提取物浓度为0.59%,NAD浓度为0.09%。与初始培养基成分相比,该菌株经优化后的活菌数从1.2×108 CFU/mL提高到3.0×109 CFU/mL,提升了24倍。【结论】 本试验通过响应面法优化Hps 12型H31菌株发酵培养基,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能提高Hps的活菌数,为工业化生产Hps疫苗提供参考。
牛巴贝斯虫SBP2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冯秀娟, 任冀超, 崔泽云, 赵雪晴, 李佳欣, 张杨, 张伟, 巴音查汗·盖力克, 郭庆勇, 李永畅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847-385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33
摘要 ( 34 )   PDF (8260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牛巴贝斯虫(Babesia bovis)SBP2蛋白(spherical body protein 2,SBP2)的生物信息学特征并进行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为牛巴贝斯虫疫苗和诊断抗原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牛巴贝斯虫SBP2基因进行扩增和克隆,运用Mega 7.0构建牛巴贝斯虫SBP2蛋白系统进化树,利用IEDB Analysis Resource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牛巴贝斯虫SBP2蛋白的磷酸化位点和B细胞抗原表位进行预测分析;对SBP2蛋白与弓形虫致密颗粒蛋白(GRA)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SBP2,诱导表达SBP2重组蛋白并进行蛋白纯化,通过Western blotting验证SBP2重组蛋白反应原性;以SBP2重组蛋白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并利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其效价。【结果】 系统进化树显示,本研究牛巴贝斯虫SBP2蛋白与泰国株(OM46855)的氨基酸序列亲缘关系最近。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SBP2蛋白包含17个B细胞抗原表位和31个磷酸化位点,其中包括12个丝氨酸位点、14个苏氨酸位点及5个酪氨酸位点。牛巴贝斯虫SBP2蛋白氨基酸序列与弓形虫GRA蛋白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T-28a-SBP2;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SBP2重组蛋白分子质量大小约为35 ku,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204 800。【结论】 本研究通过预测牛巴贝斯虫SBP2蛋白生物学特性,加深了对SBP2蛋白的认识,利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获得牛巴贝斯虫SBP2重组蛋白,并获得其小鼠源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SBP2功能及其在牛巴贝斯虫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克氏原螯虾新型凝集素PcLT的重组表达及应用
于洪敏, 李娟, 王岩, 徐艺娜, 刘艳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857-386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34
摘要 ( 19 )   PDF (5249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克氏原螯虾新型凝集素PcLT基因序列进行密码子优化,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该序列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及结构,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PcLT重组蛋白,并评估其在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GenBank中获取PcLT基因序列(登录号:JQ670880.1),以大肠杆菌密码子偏好对其进行优化,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蛋白理化性质及二级结构、三级结构等。通过T4连接酶将PcLT基因片段与pET-32a(+)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ET32a-PcLT,并利用大肠杆菌BL21(DE3)原核表达系统表达重组蛋白PcLT,使用Ni柱亲和层析法进行蛋白纯化,将重组蛋白PcLT与虾料混合饲喂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病虾,检测其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病的应用效果。【结果】 PcLT基因编码169个氨基酸,PcLT蛋白为稳定、疏水性蛋白,理论等电点为4.17,溶解度为0.645;该蛋白为非跨膜蛋白,含有27个磷酸化位点,有分泌性信号肽;PcLT蛋白二级结构主要包括α-螺旋(26.63%)、延伸链(21.30%)和无规则卷曲(52.07%),三级结构主要以无规则卷曲为主。成功构建pET32a-PcLT重组质粒,表达并纯化了重组蛋白PcLT,其分子质量为33 ku;100 mL PcLT重组蛋白饲喂病虾5 d后,虾体内的白斑综合征病毒拷贝数下降,病毒检测结果由阳性转为阴性,试验虾吃料正常。【结论】 试验成功表达重组蛋白PcLT,其在抗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应用中效果良好,研究结果为虾养殖中的白斑综合征病毒防治及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河南省猪圆环病毒4型的分子检测与遗传进化分析
文英会, 李豪, 陈曦艋, 王坤丽, 赵丽, 马世杰, 闫志浩, 陈红英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865-387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35
摘要 ( 26 )   PDF (26692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猪圆环病毒4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4,PCV4)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与猪呼吸道疾病、腹泻及皮炎肾病综合征相关的一种猪圆环病毒。本研究旨在调查河南省猪场中PCV4的流行态势与遗传变异情况。【方法】 对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从河南省采集的504份疑似PCV4感染的猪血清和组织样品,采用PCR方法进行PCV4检测,对PCV4阳性样品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并测序。使用DNAStar软件中MegAlign程序对PCV4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相似性比对,通过MegAlign和BioEdit软件对Rep、Cap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504份样品中PCV4检出率为15.28%(77/504),除了信阳地区未检出PCV4外,其他地区均检出PCV4。获得了15条PCV4全基因组序列,它们之间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7.7%~99.9%,与GenBank收录的51条PCV4基因组序列相似性为97.7%~100%。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Rep蛋白主要氨基酸突变为V239L,Cap蛋白主要氨基酸突变为S27N、R28G和L212M。遗传进化分析显示,PCV4归为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与水貂圆环病毒亲缘性最高。15株PCV4中有10株属于PCV4a,3株属于PCV4b,2株属于PCV4c。【结论】 PCV4在河南省猪场中已广泛存在,且PCV4a已成为河南地区主要流行毒株。试验结果丰富了河南地区PCV4的流行病学数据,为PCV4的防控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施马伦贝格病毒N蛋白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李阳, 孙睿雪, 陈天杰, 刘思彤, 曹家慧, 赵建军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877-388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36
摘要 ( 22 )   PDF (4536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一种具有良好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施马伦贝格病毒(Schmallenberg virus,SBV)抗体间接ELISA(indirect ELISA,iELISA)检测方法。【方法】 将SBV N蛋白编码基因全长序列克隆至pET-28a(+)质粒中,构建重组质粒pET-28a-SBV,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目的蛋白并用His镍柱进行纯化,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后,以纯化的SBV N蛋白作为检测抗原进行包被,建立一种iELISA方法,并对其包被条件、封闭液、封闭时间和血清孵育时间等反应条件进行优化,检测其阴阳性临界值、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结果】 SDS-PAGE结果显示,SBV N蛋白分子质量为30 ku;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纯化后SBV N蛋白与SBV阳性血清能产生特异性反应。本研究建立的SBV iELISA检测方法最佳条件为:SBV N抗原包被浓度4 μg/mL、4 ℃包被12 h、1%明胶37 ℃封闭1 h、血清稀释度为1∶200、37 ℃孵育1 h、1∶6 000稀释的酶标二抗37 ℃孵育1 h,其阴阳性临界值为0.371。该iELISA检测方法仅与SBV阳性血清产生特异性反应,与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牛轮状病毒(BRV)、牛冠状病毒(BCoV)、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和阿卡斑病毒(AKAV)阳性血清均无明显交叉反应,灵敏性较高,SBV阳性血清稀释度为1∶1 280时仍有明显反应。批间重复试验和批内重复试验变异系数均<10%;与商品化试剂盒相比,其总符合率为94.57%。【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以SBV N蛋白为检测抗原的SBV iELISA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运用于SBV血清学检测,试验结果为SBV的快速诊断提供更多选择。
基础兽医
植物提取物对犬源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及作用机制
李梓豪, 郭兴扬, 卢军霞, 位治国, 丁家波, 秦彤, 李睿文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888-389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37
摘要 ( 47 )   PDF (4126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筛选对犬源大肠杆菌有抑制效果的植物提取物,为植物提取物在犬细菌性疾病防控领域的应用提供借鉴。【方法】 选取莽草酸、甜茶苷、绿原酸等15种植物提取物,采取打孔法测定各提取物对犬源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筛选出具有明显抑菌作用的植物提取物。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植物提取物对犬源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将MIC剂量的植物提取物与犬源大肠杆菌恒温摇床共培养,定时取样离心收集上清,以上清的D600 nmD260 nmD280 nm值来判断不同植物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和胞外核酸及蛋白的影响。使用试剂盒测定菌液上清中碱性磷酸酶(AKP)和菌体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 莽草酸、甜茶苷、绿原酸、根皮素、红景天苷对犬源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按照抑菌圈直径大小判断抑菌能力依次为:莽草酸>绿原酸>甜茶苷>根皮素>红景天苷。根皮素、莽草酸、甜茶苷、绿原酸和红景天苷对犬源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0.48、15.625、62.5、31.25和125 mg/mL,MBC分别为0.48、31.25、125、62.5和250 mg/mL。生长曲线显示,MIC剂量的各植物提取物均对犬源大肠杆菌的生长起到了抑制作用。分析菌液上清D260 nmD280 nm值可知,绿原酸、红景天苷、甜茶苷、根皮素对大肠杆菌的细胞膜具有显著的破坏作用。在甜茶苷、红景天苷作用下菌液上清AK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二者能破坏大肠杆菌的细胞壁从而发挥抑菌作用。在莽草酸、甜茶苷、绿原酸、根皮素、红景天苷5种植物提取物作用菌体LDH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这5种植物提取物均可抑制菌体内LDH的活性,影响细菌的代谢活动。【结论】 莽草酸、甜茶苷、绿原酸、根皮素、红景天苷对犬源大肠杆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ERK通路在脂多糖诱导HD11细胞炎性反应中的作用机制
李小方, 高超, 赵亮, 刘颖, 高雪丽, 吕晓萍, 郑世民, 刘超男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896-390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38
摘要 ( 45 )   PDF (16473KB) ( 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阐明ERK信号通路在家禽巨噬细胞炎性反应过程中的交叉调控机制。【方法】 将鸡巨噬细胞(HD11)分为4组:对照组(CON)、脂多糖组(LPS)、抑制剂+脂多糖组(AST-Ⅳ+LPS)、抑制剂组(AST-Ⅳ)。LPS组HD11细胞中加入1 μg/mL脂多糖,AST-Ⅳ组HD11细胞中加入5 μg/mL ERK抑制剂黄芪甲苷(AST-Ⅳ),AST-Ⅳ+LPS组HD11细胞用5 μg/mL ERK抑制剂处理12 h后再加入1 μg/mL脂多糖处理6 h,对照组加等量DMEM培养基,每组设置3个生物学重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经典Ras-MEK-ERK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及炎症因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转录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核因子κB(NF-κB)的蛋白表达;采用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的变化,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当脂多糖诱导细胞炎性反应时,经典ERK通路关键因子MAP3K1、MEK、ERK与下游转录因子p-c-Jun、p-c-Fos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ROS生成显著增多(P<0.05),转录因子HIF-1α、NF-κB的蛋白表达显著增多(P<0.05)。通过预先加入ERK抑制剂,可显著降低HD11细胞产生的IL-6、IL-8和TNF-α及ROS、HIF-1α、NF-κB的表达量(P<0.05),线粒体膜电位显著升高(P<0.05)。【结论】 巨噬细胞发生炎性损伤时,可通过经典ERK通路上调炎症因子的表达,损伤线粒体内膜完整性并促进ROS的生成,经ROS-HIF-1α/NF-κB进一步促进炎症因子表达,恶性循环并加重细胞炎性反应。本研究为揭示ERK通路与其他炎症通路间串扰现象及其在炎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SOCE调控亚临床低钙血症奶牛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和黏附功能的研究
李思瑶, 季子崴, 李蕾, 张靖淇, 岳柏晨, 尹玉凤, 徐闯, 杨威, 张冰冰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907-391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39
摘要 ( 20 )   PDF (9088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钙池操控的钙内流(store operated Ca2+ entry,SOCE)对奶牛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和黏附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集健康奶牛(对照,Con)及亚临床低钙血症奶牛(hypocalcemia,Hyp)外周血液,利用磁珠法分离并体外培养CD14单核巨噬细胞。取亚临床低钙血症奶牛单核巨噬细胞分为3组,分别为Hyp、毒胡萝卜素(thapsigarsin,TG)处理组(Hyp+TG)和2-氨基乙基联苯基硼酸酯(2-aminoethyl diphenylborinate,2-APB)处理组(Hyp+2-APB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Ca2+水平,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SOCE相关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量;通过激光共聚焦和免疫荧光检测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和黏附情况,并检测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和黏附因子的表达。【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Hyp组单核巨噬细胞内Ca2+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Hyp组单核巨噬细胞中钙离子释放激活的钙通道蛋白1(calcium release-activated calcium modulator 1,ORAI1)、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stromal interaction molecule 1,STIM1)、STIM2、选择素L(selectin L,SELL)、ORAI2、ORAI3以及吞噬因子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基因表达量均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0.01;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Hyp组单核巨噬细胞中ORAI2、ORAI3、STIM2、ORAI1和STIM1蛋白表达量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0.01;P<0.05)。同时,与Con组相比,Hyp组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和黏附能力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TG处理后,与Hyp组相比,亚临床低钙血症奶牛单核巨噬细胞中ORAI1、ORAI2、MPOORAI3、STIM1、STIM2和SELL基因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ORAI1、ORAI3、STIM1、STIM2和ORAI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上调(P<0.05;P<0.01);细胞吞噬、黏附能力均显著或极显著增强(P<0.05;P<0.01)。2-APB处理后,与Hyp组相比,亚临床低钙血症奶牛单核巨噬细胞中ORAI1、ORAI2、MPOORAI3、STIM1、STIM2和SELL基因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ORAI2、STIM2、ORAI1、ORAI3和STIM1蛋白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细胞吞噬、黏附能力极显著或显著减弱(P<0.01;P<0.05)。【结论】 TG激活SOCE后,亚临床低钙血症奶牛单核巨噬细胞内Ca2+水平升高,细胞吞噬和黏附能力增强;2-APB抑制SOCE后,亚临床低钙血症奶牛单核巨噬细胞内Ca2+水平降低,细胞的吞噬和黏附功能减弱,表明SOCE参与调控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和黏附作用。
表达红色荧光蛋白鸡白痢沙门菌的构建与应用
刘子敬, 孙佳, 张丽, 罗成龙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918-392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40
摘要 ( 22 )   PDF (10040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构建表达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的鸡白痢沙门菌,并探究其在巨噬细胞中的定位示踪作用。【方法】 将外源基因mCherry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UC19获得pUC19-mCherry质粒,以鸡白痢沙门菌基因组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其内源性毒力基因virK启动子,并将其插入pUC19-mCherry质粒以启动mCherry,构建重组质粒PvirK-mCherry并转化鸡白痢沙门菌CVCC 533菌株,挑取单克隆后通过荧光正置显微镜检测荧光表达。将感染复数(MOI)为200的重组荧光菌株与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和禽巨噬细胞(HD11)共培养,经DAPI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巨噬细胞对荧光菌株的吞噬效果。【结果】 pUC19-mCherry质粒双酶切结果可见720 bp mCherry基因片段和2 600 bp的载体片段,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后可见红色荧光。重组质粒PvirK-mCherry测序结果显示,启动子成功插入pUC19-mCherry质粒,双酶切可见990 bp virK基因启动子片段和3 300 bp载体片段;荧光镜检转化PvirK-mCherry质粒的鸡白痢沙门菌可见红色荧光。巨噬细胞吞噬试验结果显示,经DAPI染色后荧光镜检可见红色荧光鸡白痢沙门菌菌株聚集在蓝色细胞核周围;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RAW264.7细胞吞噬效率为88.06%,HD11细胞吞噬效率为34.18%。【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virK-mCherry,转染鸡白痢沙门菌后表达红色荧光,且红色荧光菌株能被巨噬细胞吞噬。试验结果不仅有助于精确观察细菌在宿主细胞内的定位,还为研究沙门菌与宿主细胞的互作提供了经济有效的工具,对禽类健康和养殖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地区犊牛腹泻病原调查及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耐药性分析
赵雪剑, 陈晓良, 冯晓微, 张康, 马小军, 李建喜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927-393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41
摘要 ( 41 )   PDF (11198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掌握甘肃地区规模化牛场犊牛腹泻感染性病原微生物的流行情况,并了解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现状。【方法】 使用5联犊牛腹泻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试剂盒对兰州、张掖和武威等8个地区10个牛场采集的108份犊牛腹泻粪便样本进行Cp、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oV)、产肠毒素型大肠杆菌K99(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K99,K99)、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COWP)检测;取Cp核酸阳性的粪便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并使用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对其进行鉴定。同时,采用PCR扩增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型;通过纸片扩散法(K-B法)和PCR法分别对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采集的108份犊牛腹泻粪便样本中Cp核酸阳性率为78.70%(85/108),其单独感染阳性率为14.81%(16/108),总混合感染率为63.89%(69/108);Cp与BRV、BCoV的混合感染率分别为44.44%(48/108)和24.07%(26/108)。共分离得到13株Cp分离株,且均为A型。药敏试验结果显示,84.62%(11/13)分离株对庆大霉素表现耐药,76.92%(10/13)分离株对卡那霉素表现耐药。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84.62%(11/13)分离菌株检出Acc(6')/ph(2″)基因,53.85%(7/13)分离菌株检出ermC基因,Sul1、qnrS、和ermB等7种耐药基因均未检出。【结论】 甘肃地区犊牛腹泻混合感染较为严重,主要流行的Cp菌株为A型,多数Cp分离菌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严重且携带多种耐药基因。
地菍总黄酮改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
李笑笑, 杨秋莉, 柯金城, 林惠旅, 刘呈香, 杨媛媛, 农丕豪, 蒋寒婷, 李丽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939-3953.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42
摘要 ( 29 )   PDF (23062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地菍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TFMD)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试验将HepG2细胞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NAFLD模型组、TFMD高、中、低剂量组(25、50、100 μg/mL TFMD)及铁死亡抑制剂组(2 μmol/L Fer-1),每组6个复孔。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0.25 mmol/L棕榈酸处理HepG2细胞24 h建立细胞模型,TFMD低、中、高剂量组和铁死亡抑制剂组HepG2细胞分别用相应浓度的TFMD和Fer-1处理24 h。细胞毒性试验测定细胞活力;利用相关试剂盒检测HepG2细胞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通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评估TFMD对NAFLD体外模型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通过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HepG2细胞活性氧(ROS)水平。体内试验采用高脂肪饲料喂养SD大鼠,建立NAFLD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NAFLD模型组、TMFD高、中、低剂量组、多烯磷脂酰胆碱(PPC)组,每组10只。判定造模成功后即给予相应药物干预,PPC组灌胃给予PPC(0.07 g/kg BW),TMFD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TMFD(0.33、0.50和0.75 g/kg BW),共干预6周,空白对照组和NAFLD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治疗期结束后,利用相关试剂盒检测NAFLD大鼠血清中的TG、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及NAFLD大鼠肝脏中MDA、Fe2+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利用HE和油红O分别染色观察NAFLD大鼠肝脏病理变化,运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NAD(P)H醌脱氢酶1 (NQO1)、RelA(NF-κB P6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蛋白表达。【结果】 体外试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AFLD模型组HepG2细胞活力极显著降低(P<0.01),TG、TC和MDA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GSH含量及SOD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ROS 水平极显著上升(P<0.01),荧光强度明显增强。与NAFLD模型组相比,TFMD各剂量组及Fer-1组HepG2细胞活力极显著升高(P<0.01);TG、TC和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GSH含量及SOD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ROS水平极显著下降(P<0.01),荧光强度明显降低。体内试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AFLD模型组大鼠血清中HDL-C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TC、TG、LDL-C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与NAFLD模型组相比,TMFD各剂量组及PPC组大鼠血清中HDL-C含量极显著或显著上升(P<0.01;P<0.05),LDL-C含量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0.01;P<0.05),TG和TC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AFLD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出现大量的脂肪空泡,排列错乱不均,肝细胞内脂肪变性程度严重,肝细胞中出现大量的红色脂滴,脂滴体积变大并有一定的聚集趋势。TMFD各剂量组和PPC组肝细胞形态齐整,脂肪变性程度显著下降,肝脏中红色脂滴的数量减少,体积变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AFLD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ST和ALT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肝脏中CAT活性和T-AOC极显著下降(P<0.01),MDA和Fe2+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与NAFLD模型组相比,TFMD各剂量组和PPC组大鼠血清中AST和ALT活性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0.01;P<0.05),TFMD各剂量组及PPC组大鼠肝脏中MDA含量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0.01;P<0.05),T-AOC极显著或显著上升(P<0.01;P<0.05),CAT活力极显著升高(P<0.01),Fe2+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AFLD模型组大鼠肝脏中PPARγ、PGC-1α、Nrf2、NQO1和GPX4蛋白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Keap1和NF-κB P65蛋白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与NAFLD模型组相比,TFMD各剂量组和PPC组大鼠肝脏中PPARγ、PGC-1α、Nrf2、NQO1和GPX4蛋白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Keap1和NF-κB P65蛋白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结论】 TFMD对NAFLD的干预作用机制与调节机体脂质过氧化失衡、铁代谢紊乱,进而抑制肝脏中相关细胞发生铁死亡相关,TFMD通过调节PPARγ/PGC-1α/Nrf2信号通路,延缓NAFLD疾病进程。
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机理、检测及脱毒方法研究进展
贾克江, 吴国芳, 张剑搏, 罗璇, 王磊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954-3964.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43
摘要 ( 32 )   PDF (1202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食品和饲料中,对人畜健康造成极大威胁,目前已成为食品和饲料安全领域的重大问题。黄曲霉毒素B1(AFB1)是众多霉菌毒素中危害最大的一种,对于人和动物机体具有高毒性和强致癌性,其毒性主要包括肝脏毒性、神经毒性、肠道毒性、免疫毒性和生殖毒性等。如何对黄曲霉毒素B1进行有效检测和脱毒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传统的检测方法如色谱法或免疫分析法长期以来有着广泛的适用性,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新型的检测方法被开发,并具备更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在脱毒方面,相较于物理和化学脱毒法,生物脱毒凭借其独特优势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具有更好的应用潜力。笔者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对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机理、检测方法和脱毒方法进行全面综述,探讨不同检测和脱毒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评估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黄曲霉毒素B1的研究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有效减少黄曲霉毒素对人畜健康的威胁,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
羊源沙门菌分离鉴定、耐药性及中草药抑菌效果研究
唐其东, 瓦仁乐乐, 梁铭俊, 罗晓虹, 杜树浩, 丁月霞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965-3975.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44
摘要 ( 32 )   PDF (3635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羊源沙门菌进行分离鉴定,检测其对常见抗菌药的耐药性以及中草药的抑菌效果,旨在为沙门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湛江市某山羊场采集患有腹泻流涕症状的雷州山羊肛拭子样本33份和鼻拭子样本17份并进行细菌分离纯化,采用革兰染色、PCR扩增测序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5种常用抗菌药对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利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分离株对12种中草药的敏感性,并进一步探究不同中草药联合应用对分离株的体外抑菌作用。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分离株的生物被膜形成量。【结果】 分离菌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呈圆形、边缘整齐、轻微隆起、无色透明单菌落;在营养琼脂可见白色、圆形、边缘整齐的单菌落。革兰染色可观察到两端钝圆、无芽孢、无荚膜的革兰阴性杆菌。16S rRNA基因PCR扩增结果显示,获得片段大小约1 500 bp条带。BLAST比对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与肠炎沙门菌(登录号:AE016841)相似性>97%。从采集的50份样本中共分离获得15株羊源沙门菌,分离率为30%。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青霉素、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90%和70%,对阿奇霉素和磺胺嘧啶钠的耐药率均为40%,对头孢唑林钠、土霉素、链霉素和乙酰甲喹的耐药率均为10%;分离株对阿米卡星、多西环素、卡那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哌拉西林、小诺霉素、恩诺沙星表现敏感。中草药抑菌试验结果显示,乌梅和五味子对分离株的MIC为15.62 mg/mL,黄连对分离株的MIC为62.5 mg/mL。中草药联合用药试验结果显示,以黄连+苍术、五味子+诃子以及五味子+广藿香为组合的中草药复方的MIC分别为15.62、7.81和7.81 mg/mL。生长曲线与生物被膜检测结果显示,2MIC黄连、乌梅和五味子提取物抑菌效果较好,其中五味子抑制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效果最佳。【结论】 本研究分离获得15株羊源沙门菌,中草药提取物对其具有显著的体外抑菌效果,且部分中草药组合使用时能够增强其抑菌活性。研究结果对于中草药在防治沙门菌感染中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也为后续进一步探索沙门菌病的综合防治策略提供了的数据支撑。
枯草芽孢杆菌调控蛋鸡肠道健康的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巴弘历, 马宁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976-398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45
摘要 ( 35 )   PDF (4016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现代养殖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蛋鸡养殖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肠道疾病尤为突出。传统抗生素治疗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但随之而来的细菌耐药性、肠道菌群失衡以及治疗成本增加等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探索安全有效、可替代抗生素的新型产品对于蛋鸡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关键。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ubtilis)属于革兰阳性非致病性芽孢杆菌,具有强大抗逆性,可作为绿色、无残留的添加剂应用于蛋鸡养殖业。该菌能有效定殖于蛋鸡肠道中,通过抑制蛋鸡肠道致病菌生长和促进有益菌群生长,维持蛋鸡肠道菌群平衡。同时,其可通过提高蛋鸡体内抗体水平,增强蛋鸡免疫力,维持蛋鸡肠道健康。此外,枯草芽孢杆菌可通过提高蛋鸡肠道绒毛高度、降低隐窝深度等,维持蛋鸡肠道形态结构。在蛋鸡养殖实践中,枯草芽孢杆菌的应用可显著提升蛋鸡生产性能,包括改善蛋品质、提高产蛋量和降低料蛋比等。笔者综述了枯草芽孢杆菌的生物学特征、在蛋鸡肠道中的作用及不同菌种枯草芽孢杆菌在蛋鸡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饲用枯草芽孢杆菌的后续开发及利用提供参考。
临床兽医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枯草芽孢杆菌ZJ20体外安全性评价
郭晶, 黄美雪, 郭霖丰, 冯婉丽, 贾艳艳, 廖成水, 余祖华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987-3998.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46
摘要 ( 41 )   PDF (1509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ubtilis) ZJ20是一株具有降解黄曲霉毒素 B1 (aflatoxin B1,AFB1)的菌株。试验旨在评价枯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ZJ20的体外安全性,以期为该菌株在降解饲料和食品中AFB1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枯草芽孢杆菌ZJ20的全基因组序列中的毒力基因、耐药基因以及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等进行预测,根据基因分析结果对药物敏感性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验证,并对枯草芽孢杆菌ZJ20的表面疏水性、自聚力、共聚力进行检测。以鸡肝癌细胞(leghorn male hepatoma,LMH)为模型,将枯草芽孢杆菌ZJ20无细胞上清液(CFS)按照不同剂量作用于LMH细胞,检测其对LMH细胞活力、凋亡因子(Caspase-3、Caspase-9、BAX、Bcl-2)和炎症相关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IFN-γ)表达水平的影响,以评价枯草芽孢杆菌ZJ20的潜在细胞毒性。【结果】 枯草芽孢杆菌ZJ20基因组中被注释的毒力因子编码基因有26个,多与免疫逃避、防御作用相关,无肠毒素编码基因;具有11个抗生素耐药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ZJ20对多种抗生素均敏感;预测到14个生物被膜调控基因,菌株在24 h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达到最高值;表面疏水率为47.842%,自聚率为59.334%;与鼠伤寒沙门菌ATCC 14028的共聚率为60.905%,与大肠杆菌CVCC 1527的共聚率为47.309%。细胞活力检测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ZJ20 CFS添加量为1%且与LMH细胞作用36 h时,细胞活力上升至107.34%。凋亡和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测定结果显示,随着剂量的增加,与对照组相比,Caspase-3表达显著上调(P<0.05),Caspase-9、BAX/Bcl-2比值无显著变化(P>0.05);IL-6、IL-1β、TNF-α和IFN-γ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结论】 通过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其对LMH细胞活力、凋亡因子和炎症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影响的检测表明枯草芽孢杆菌ZJ20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为其开发为功能性益生菌的应用安全性提供了参考。
肉牛胚胎死亡与流产的病因研究进展
仲广智, 李梦玥, 庹世友, 善刚, 王子璇, 李靖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8):  3999-4007.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8.047
摘要 ( 35 )   PDF (1146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肉牛胚胎死亡和流产是影响中国肉牛繁殖效率和生产经济效益的主要问题之一。胚胎死亡与流产的病因均包括胚胎遗传缺陷、母体内分泌失衡、病原感染及应激等。遗传因素中的基因异常表达和染色体异常会影响胚胎在关键发育阶段的正常发育,导致发育停滞或异常。母体内分泌失衡可能干扰胚胎着床和妊娠维持,进而引发妊娠损失。病原感染通过引发胎盘炎症、干扰宿主先天免疫反应等途径导致胚胎死亡或流产。此外,环境应激通过影响胚胎细胞的代谢和分裂,诱发细胞凋亡,增加早期胚胎的死亡风险。目前国内对肉牛胚胎死亡和流产的研究以病例报告或病原流行病学调查的形式为主,对导致胚胎死亡和流产的病因机制研究相对较少,笔者系统回顾了肉牛胚胎死亡和流产的病因,涵盖了遗传、母体、病原感染、环境和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减少国内肉牛养殖中胚胎死亡和流产的发病率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