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在线期刊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在线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封面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下载中心
版权转让协议
论文模板
投稿须知
常见问题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2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5-07-05
上一期
目录
封面封底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0-0.
摘要
(
13
)
PDF
(371KB) (
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录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1-0.
摘要
(
14
)
PDF
(372KB) (
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技术
后备母猪发情期和乏情期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miRNA-mRNA表达谱比较分析
吕玲燕, 孙如玉, 林昌华, 张胜斌, 覃秀珍, 柏秀芳, 吴永绍, 陈钊, 刘磊, 张冰, 蒋家霞, 张家庆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2965-2980.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01
摘要
(
23
)
PDF
(20556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miRNA-mRNA互作网络在后备母猪发情调控中的关键作用,以期解释其在后备母猪发情活动中的遗传机制。【方法】 以发情期和乏情期后备母猪的下丘脑、垂体、卵巢组织为研究对象,测定血清中促卵泡激素(FSH)、孕酮(P
4
)、雌二醇(E
2
)等生殖激素浓度,通过小RNA测序(sRNA-Seq)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筛选出不同情期差异表达miRNA,通过R语言对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随机选取4个差异表达miRNA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 后备母猪血清中生殖激素浓度与母猪所处的生理周期相吻合;在发情期和乏情期母猪中共检测到742个已知的miRNAs和229个新的miRNAs。发情期和乏情期母猪下丘脑中有57个差异表达miRNAs,其中24个上调,33个下调;垂体中有71个差异表达miRNAs,其中44个上调,27个下调;卵巢中有140个差异表达miRNAs,其中63个上调,77个下调。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后备母猪下丘脑中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主要参与癌症中的蛋白聚糖、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垂体中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主要参与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过程,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细胞黏附分子,新陈代谢信号通路等;卵巢中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主要参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溶酶体、卵巢类固醇生成、胆固醇代谢、PPAR信号通路、ECM受体交互作用等。在与生殖相关的靶基因调控网络中筛选出可能由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介导调控后备母猪情期活动的关键miRNAs:miR-6240Z、ssc-miR-34a、ssc-miR-143-3P、ssc-miR-127、ssc-miR-21-5P、ssc-miR-381-3p。对后备母猪卵巢组织中4个差异表达miRNA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其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发情期和乏情期后备母猪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miRNA表达谱,并对差异表达miRNA进行验证,筛选到与后备母猪情期活动显著相关的miRNA,为解析后备母猪发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gga-miR-1574-5p生物学功能预测及其与
G
3
BP
2基因靶向关系验证
平玉宇, 黄烜, 蔡清清, 王强州, 王佳兴, 白皓, 陈世豪, 常国斌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2981-2991.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02
摘要
(
21
)
PDF
(10907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gga-miR-1574-5p是细胞营养匮乏反应相关的miRNA。本研究旨在分析gga-miR-1574-5p功能并鉴定其与
G
3
BP
2基因之间的靶向关系,为进一步解析gga-miR-1574-5p的生物学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在线工具miRBase获得gga-miR-1574-5p的成熟序列;使用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gga-miR-1574-5p的靶基因进行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预测其与
G
3
BP
2基因的结合位点;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验证gga-miR-1574-5p与G3BP2的靶向关系;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过表达gga-miR-1574-5p对
G
3
BP
2基因表达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鸡巨噬细胞中gga-miR-1574-5p对G3BP2蛋白的表达影响。【结果】 GO功能富集显示,gga-miR-1574-5p的潜在靶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核、细胞质膜等细胞组分;RNA聚合酶Ⅱ的转录调控、RNA聚合酶Ⅱ的正向转录调控等生物过程;以及蛋白质结合、ATP结合等分子功能。KEGG通路富集显示,靶基因主要富集到卵母细胞减数分裂、TGF-β信号通路和线粒体自噬通路等。TargetScan数据库检测到gga-miR-1574-5p种子区与鸡
G
3
BP
2基因3'-非翻译区(3'-UTR)存在结合位点;与G3BP2-3'-UTR野生型质粒和NC-mimics共转染组相比,G3BP2-3'-UTR野生型质粒和gga-miR-1574-5p mimics共转染组的双荧光素酶活性极显著降低(
P
<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与NC-mimics组相比,转染20 nmol/L gga-miR-1574-5p mimics后对
G
3
BP
2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
P
>0.05),而转染30、50 nmol/L gga-miR-1574-5p mimics组中
G
3
BP
2基因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
P
<0.05;
P
<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转染gga-miR-1574-5p mimics(20、30、50 nmol/L)后G3BP2蛋白表达水平均极显著低于转染NC-mimics组(
P
<0.01)。【结论】 gga-miR-1574-5p与
G
3
BP
2基因存在靶向关系,且gga-miR-1574-5p能通过与G3BP2-3'-UTR特异性结合抑制鸡巨噬细胞中
G
3
BP
2基因及蛋白的表达。
多浪羊
LIN
28
A
基因启动子区克隆、序列分析及蛋白表达研究
李伟, 黄巧艳, 王鑫昆, 谷若怀, 孙慧萍, 朱乐萧, 邢凤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2992-3003.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03
摘要
(
21
)
PDF
(9346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多浪羊
LIN
28
A
基因的启动子区序列特征及蛋白表达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其在初情期的转录调控机理奠定基础。【方法】 根据NCBI中绵羊
LIN
28
A
基因序列(登录号:NC_056055.1)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及序列比对,获取多浪羊
LIN
28
A
基因启动子区序列,并利用在线分析软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集幼年期、初情期前、初情期及初情期后多浪羊的下丘脑、垂体和卵巢组织,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LIN28A蛋白在下丘脑-垂体-卵巢(HPO)轴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多浪羊
LIN
28
A
基因启动子区序列长2 089 bp,GC含量为56.28%。
LIN
28
A
基因启动子序列包含MEIS1、STAT3、COMP1等65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3个TATA-box,1个CpG岛,以及9个潜在转录起始位点。LIN28A蛋白在多浪羊3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以卵巢中表达水平最高,下丘脑次之,垂体中表达量最低。在初情期前多浪羊下丘脑中LIN28A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幼年期(
P
<0.05),在幼年期和初情期前多浪羊垂体中LIN28A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初情期及初情期后(
P
<0.05),卵巢中LIN28A蛋白表达量在初情期启动前后呈现稳定趋势(
P
>0.05);在同一时期,LIN28A蛋白在多浪羊下丘脑、垂体和卵巢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无显著差异(
P
>0.05)。【结论】 多浪羊
LIN
28
A
基因启动子区有多个与初情期相关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为后续转录因子验证和启动子活性检测提供了试验材料。LIN28A蛋白在多浪羊HPO轴表达差异显著,为进一步研究
LIN
28
A
基因功能及调控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鸭
ARHGDIB
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及组织表达研究
郑好, 刘梦云, 王明玉, 董霞, 史良玉, 余博, 杨宇, 周傲, 陈星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004-3015.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04
摘要
(
17
)
PDF
(6506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旨在研究鸭Rho GDP解离抑制因子β(ARHGDIB)基因功能,进一步解析鸭皮下脂肪沉积的机理。【方法】 以28日龄武禽10肉鸭肝脏组织cDNA为模板克隆
ARHGDIB
基因,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及测序验证正确后,利用在线软件对所获序列进行比对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
ARHGDIB
基因在鸭胸腺、肺脏、脾脏、心脏、十二指肠、肝脏、肾脏、腹脂、胸肌、腿肌、皮脂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鸭
ARHGDIB
基因全长1 409 bp,预测其编码区长693 bp,包含7个外显子,可编码230个氨基酸,其中亮氨酸含量最高,占比为10%。鸭
ARHGDIB
基因核苷酸序列与鹅、牛、犬、山羊、斑马鱼、马、家猫、鸡、人、猕猴、家鼠、绵羊、黑猩猩、狒狒、野猪、野鸽的相似性分别为82.56%、50.53%、58.75%、54.08%、24.94%、56.30%、35.31%、81.79%、54.10%、54.90%、49.44%、47.25%、56.22%、55.99%、55.17%和82.64%。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鸭与鹅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野鸽。鸭ARHGDIB蛋白属于稳定的亲水性蛋白,无跨膜结构,有24个磷酸化位点、2个N-糖基化位点,亚细胞定位预测蛋白主要定位在线粒体。鸭ARHGDIB蛋白二级结构由α-螺旋、延长链、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4种类型组成,占比分别为25.22%、23.91%、4.35%和46.52%。三级结构与二级结构预测结果一致。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
ARHGDIB
基因在鸭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胸腺中的表达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织(
P
<0.05);其次是脾脏、心脏、肺脏;在皮脂中的表达量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组织(
P
<0.05)。【结论】 鸭
ARHGDIB
基因编码区长693 bp,编码230个氨基酸,为亲水性蛋白,主要定位于线粒体。
ARHGDIB
基因在鸭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胸腺中表达量最高,皮脂中表达量最低。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索鸭
ARHGDIB
基因的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解析其在脂肪代谢中的调节作用和鸭定向育种奠定基础。
营养与饲料
饲粮中添加桉叶素对蛋鸡和鸡蛋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李嘉宁, 蒋志惠, 邢月腾, 马圣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016-3030.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05
摘要
(
14
)
PDF
(7552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桉叶素对鸡蛋抗氧化指标、代谢成分变化、蛋鸡抗氧化信号通路的影响,为桉叶素在蛋鸡饲粮中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320只产蛋率和体重相近的46周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鸡。对照组蛋鸡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蛋鸡饲喂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40 mg/kg桉叶素的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56 d。正试期每天统计蛋鸡生产性能、测定蛋品质。分别于试验期第7、28、56天采集血样及肝脏组织,并收集鸡蛋,将鸡蛋分为两组,保存在4 ℃冰箱内,分别在30和40 d后取蛋清、蛋黄,用于测定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GSH)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利用高分辨非靶向代谢组学测定蛋黄中代谢产物种类和相对含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蛋鸡肝脏中核因子红样2相关因子2(Nrf2)、还原型辅酶/醌氧化还原酶(NQO1)、小肌腱膜纤维肉瘤蛋白(sMaf)和血红素加氧酶(HO-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①在试验29~56 d时,试验组蛋鸡产蛋率显著升高(
P
<0.05),软破蛋率显著降低(
P
<0.05),平均蛋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死淘率均无显著变化(
P
>0.05)。在试验第28、56天时,试验组鸡蛋哈氏单位数值显著升高(
P
<0.05),蛋黄比例、蛋形指数、蛋壳厚度均无显著变化(
P
>0.05)。②在试验第7、28、56天时,试验组鸡蛋蛋黄和蛋清中T-AOC和SOD活性以及蛋黄中GSH活性均显著升高(
P
<0.05),蛋清中MDA含量显著降低(
P
<0.05)。③试验组蛋黄代谢产物的相对含量发生变化,正离子模式下显著上调代谢物365种,显著下调代谢物218种;负离子模式下显著上调代谢物105种,显著下调代谢物89种,其中胆碱、牛磺酸等代谢物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P
<0.05)。④试验组蛋鸡血清中T-AOC、GSH、SOD活性均显著升高(
P
<0.05)。⑤试验组蛋鸡肝脏中
Nrf
2、
sMaf
、
NQO
1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
P
<0.05)。【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桉叶素可提高鸡蛋和蛋鸡的抗氧化能力,有助于延长鸡蛋的保鲜时间。
基于转录组学解析围产期营养调控对牦牛母体营养代谢与繁殖的影响机制
尚恺圆, 官久强, 安添午, 赵洪文, 柏琴, 张明, 吴伟生, 李华德, 沙泉, 江明锋, 张翔飞, 罗晓林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031-3046.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06
摘要
(
16
)
PDF
(14696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转录组学分析围产期牦牛营养均衡供给与早期断奶的营养调控方式对母体营养代谢和繁殖影响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选取18头健康、体重(233.9±18.3)kg、2~4胎次、预产期相近的妊娠后期牦牛,随机分为放牧对照组(GF)、营养供给组(SF)、营养供给+早期断奶组(SW)3个组(
n
=6),GF、SF和SW组牦牛在产前30 d至产后90 d自然放牧,每日归牧后SF和SW组补充全混合饲粮(TMR)。GF和SF组犊牛在产后哺乳和自然断奶,而SW组犊牛在产后60 d进行早期断奶。采集GF、SF、SW组牦牛产前15 d(-15 d),产后30 d(30 d)和90 d(90 d)的全血样本,进行转录组学分析。【结果】 ①对牦牛母体全血cDNA文库进行测序,数据过滤后,各组Q20平均值均>95%;各组Q30平均值都>90%,表明转录组信息质量较高。参考基因比对统计结果显示,各组平均比对率均>70%标准,比对结果较好。②SF
vs
GF组在-15、30和90 d分别鉴定出884、443和354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在90 d,SW组与GF、SF组相比分别鉴定出502和160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③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在-15、30、90 d两两对比中,分别富集到生物过程(BP)、分子功能(MF)和细胞组分(CC)1 464~4 638、308~891、253~586个显著差异条目,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在正向调节对营养水平的反应、固醇转运ATP酶活性、乳糜微粒、脂蛋白颗粒受体活性等与营养代谢功能相关的条目中富集。④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在-15 d,SF
vs
GF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16个通路,其中与营养代谢、繁殖相关的通路包括: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胃酸分泌、唾液分泌以及脂肪细胞的脂肪分解调节。在30 d,SF
vs
GF组显著富集通路共23条,与营养代谢、繁殖相关的通路包括:松弛素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卵巢类固醇生成、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脂肪细胞的脂肪分解调节、催乳素信号通路。在90 d,SF
vs
GF组发现17条显著富集的通路(
P
<0.05),营养代谢、繁殖相关通路包括:胰岛素分泌、精氨酸的生物合成、C5-支链二元酸代谢、胃酸分泌;SW
vs
GF组共发现10条显著富集的通路,营养代谢、繁殖相关的通路包括:精氨酸的生物合成、氮代谢、C5-支链二元酸代谢;SW
vs
SF组共有4条显著富集的通路。【结论】 围产期营养均衡供给处理下,牦牛母体唾液、胃酸分泌活动增强,促进养分消化吸收,改善脂肪代谢,使体储蛋白、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减弱;并通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前列腺素E2、松弛素、催乳素等繁殖相关激素的合成、分泌、作用通路促进牦牛母体的妊娠维持、泌乳活动以及产后繁殖系统恢复。
发酵床垫料组成对青脚麻鸡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血清生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李军, 尹磊, 杨莹, 胡建新, 汤莉, 秦清明, 梁成成, 吴海港, 赵梦婷, 段文淼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047-3058.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07
摘要
(
9
)
PDF
(1297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发酵床垫料组成对青脚麻鸡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血清生化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400羽健康、体重接近的1日龄青脚麻鸡(公母各半),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水泥地面饲养,不额外添加垫料,仅有饲养过程产生的鸡粪)、A组(垫料为小麦秸秆)、B组(垫料为河沙)和C组(垫料为小麦秸秆、河沙体积比1∶1混合),各组均不清粪,每7 d喷洒一次活化稀释后的菌液(菌液∶水=1∶20)并翻堆。预饲期7 d,正试期21 d。试验期间,定期观测垫料温度和pH。试验结束时,采用四分法收集各组垫料测定发酵床垫料的有机质、总氮含量和碳氮比(C/N);从每个重复中随机选取2只鸡采血、屠宰,采集血清、胰腺和十二指肠测定青脚麻鸡的血清生化指标和消化酶活性。【结果】 各组垫料pH随着肉仔鸡饲养时间的延长,总体呈上升趋势,最终均稳定在7.88~8.03之间,各试验组pH全期相对高于对照组;各试验组垫料温度高于对照组,A组垫料温度最高,升温更快;与对照组相比,A组垫料的含水量显著提高(
P
<0.05),B和C组垫料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
P
<0.05),各试验组垫料总氮含量显著降低(
P
<0.05),C/N显著提高(
P
<0.05)。与对照组相比,A、B和C组鸡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
P
<0.05),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差异不显著(
P
>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鸡胰腺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升高(
P
<0.05),B组鸡胰腺α-淀粉酶和十二指肠脂肪酶活性显著升高(
P
<0.05),C组鸡十二指肠脂肪酶活性和α-淀粉酶活性显著升高(
P
<0.05)。与对照组相比,B组鸡血清中总蛋白(TP)含量显著增加(
P
<0.05),C组TP、白蛋白(ALB)和葡萄糖(GLU)含量显著升高(
P
<0.05),各试验组尿素氮(BUN)含量显著降低(
P
<0.05);C组鸡血清中TP含量显著高于B组(
P
<0.05),ALB含量显著高于A和B组(
P
<0.05);与对照组相比,C组鸡血清中IgA、IgM 和IgG含量显著升高(
P
<0.05)。【结论】 以河沙和秸秆制作发酵床垫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青脚麻鸡的生长性能和肠道消化酶活性,促进机体代谢,增强其免疫功能,其中小麦秸秆与河沙按体积比1∶1混合制作垫料饲养效果更佳。
秸秆“破壁+菌酶”联合处理饲料化利用技术及其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梁建勇, 刘洋, 李九月, 高源, 赵晓娟, 焦琳淼, 齐力格尔, 薛树媛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059-3069.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08
摘要
(
9
)
PDF
(5593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若能将其转化为反刍动物饲料充分利用,不仅能减轻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还能有效缓解中国粗饲料资源短缺所造成的困境,降低养殖成本。然而,秸秆高纤维素含量和复杂的结构特点成为了动物生产中的利用障碍。目前,已有多种处理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及生物)能够提高农作物秸秆的饲用价值,但在实际饲料化利用时仍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文章聚焦于全国农业重大引领技术——秸秆“破壁+菌酶”联合处理饲料化利用技术,该技术将膨化破壁技术与菌酶协同发酵技术相结合,为农作物秸秆的高效饲料化利用开辟了新思路;阐述了秸秆“破壁+菌酶”联合处理技术的原理、加工工艺和特点及其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情况;阐明了秸秆资源高效利用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农作物秸秆资源饲料化利用提供技术指导,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1株植物乳杆菌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和安全性研究
代林, 怀志芳, 王宝维, 张名爱, 凡文磊, 张晶, 王秉翰, 齐国峰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070-3083.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09
摘要
(
15
)
PDF
(11505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离筛选1株鸭源益生菌,探究其生物学特性,选育应用于肉鸭生产的益生菌株,为开发新型益生菌制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试验从鸭盲肠内容物中分离纯化了1株细菌,通过钙溶圈法、革兰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和16S rDNA检测对该菌进行了分离鉴定,测定其生长特性、耐酸性和胆盐耐受性,游离氨基酸产量和有机酸产物含量,检测其对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猪链球菌和副鸡嗜血杆菌的抑制率和凋亡率,电镜法观察抑菌形态,超滤法分离鸭源植物乳杆菌胞外蛋白,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其中的抑菌成分,并评估对肉鸭使用的安全性。【结果】 分离得到1株革兰阳性杆状的无芽孢杆菌,通过生化鉴定试验确定其为乳杆菌属,再经16S rDNA检测确定其为植物乳杆菌。该株鸭源植物乳杆菌与泡菜源植物乳杆菌相比,能够快速进入对数生长期和平缓期,具有较好的耐酸和耐胆盐特性;可产生较多游离氨基酸、乳酸和乙酸(
P
<0.05);在1∶1添加比例下对大肠杆菌和副鸡嗜血杆菌有显著抑制效果(
P
<0.05);在1∶4添加比例下对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和沙门菌的生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P
<0.05),在1∶9添加比例下对大肠杆菌和鸭疫里默氏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
P
<0.05),1∶4添加比例下,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猪链球菌和副鸡嗜血杆菌的凋亡率显著升高(
P
<0.05)。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共检测出10种蛋白,其中2种蛋白与抑菌作用相关,分别为肽聚糖结合蛋白和乙酸激酶;对肉鸭安全性试验表明,该菌对肉鸭安全、无毒副作用。【结论】 本试验分离筛选出了1株鸭源植物乳杆菌,其具有良好的生长特性、耐酸性、胆盐耐受性、产游离氨基酸和有机酸特性以及较好的抑菌效果,其抗菌机制可能通过抑菌蛋白及有机酸协同发挥作用,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导致菌体死亡,对肉鸭安全、无毒副作用,具备作为益生菌饲料添加剂的潜力。
补饲脯氨酸对断奶马驹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和免疫指标及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黎朵, 袁鑫鑫, 沈哲弘, 阮飞, 赵璐璐, 王川坤, 曾亚琦, 姚新奎, 孟军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084-3092.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10
摘要
(
9
)
PDF
(1120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补饲脯氨酸对断奶马驹生长性能及血清抗氧化指标、免疫指标、细胞因子的影响,为马驹健康生长发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用28匹健康、体重相近、5月龄左右断奶马驹,随机均分为4组,对照组马驹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Ⅱ、Ⅲ组马驹分别补饲20、40、60 mg/kg BW脯氨酸。预饲14 d,正试期60 d,每30 d进行生长性能及血清抗氧化指标、免疫指标及细胞因子含量测定。【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①随着脯氨酸补饲量的增加,马驹体重有明显增长趋势,试验Ⅲ组马驹总增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升高(
P
<0.05);30和60 d时,补饲脯氨酸对马驹体高、体长、胸围、管围有提高趋势(
P
>0.05);31~60 d时,试验Ⅲ组马驹体高显著增长(
P
<0.05)。②30和60 d时,各试验组马驹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极显著升高(
P
<0.01),而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极显著降低(
P
<0.01)。③30 d时,试验Ⅱ、Ⅲ组马驹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和IgG浓度均极显著升高(
P
<0.01),试验Ⅲ组IgM浓度极显著升高(
P
<0.01);60 d时,试验Ⅱ组马驹血清中IgM浓度极显著升高(
P
<0.01),试验Ⅰ组IgA和IgG浓度均显著升高(
P
<0.05)。④30和60 d时,各试验组马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8含量均极显著降低(
P
<0.01)。【结论】 本试验条件下,补饲脯氨酸对断奶马驹生长性能有提高趋势,能够提高马驹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指标,降低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尤以添加量为60 mg/kg BW时效果最佳。
不同净能水平饲粮对屯昌猪结肠微生物区系和短链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郁希龙, 张小雨, 冀凤杰, 胡诚军, 彭维祺, 徐良梅, 吕仁龙, 武洪志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093-3103.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11
摘要
(
6
)
PDF
(7340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不同净能水平饲粮对屯昌猪结肠微生物区系及短链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40头体重为10.00 kg±0.86 kg、体况相近的健康屯昌猪,随机分成4个饲粮处理组(分别为JC1、JC2、JC3和JC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猪。4个处理组分别提供净能水平为10.65、10.15、9.65和9.15 MJ/kg的试验饲粮。屯昌猪生长至25.00 kg左右时试验终止,试验期为42 d。试验结束当天,分别在每个重复里选取1头猪,收集结肠内容物用于肠道微生物区系分析和短链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 ①与JC3组相比,JC1、JC2和JC4组屯昌猪的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降低(
P
<0.05),料重比显著升高(
P
<0.05)。②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显示,不同净能水平饲粮处理组间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均存在显著差异(
P
<0.05)。在门水平的结肠微生物组成上,与JC2组相比,JC1、JC3和JC4组螺旋体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
P
<0.05);而与JC4组相比,JC2和JC3组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
P
<0.05)。在属水平的结肠微生物组成上,与JC3组相比,JC1、JC2和JC4组罗斯拜瑞氏菌属和粪球菌属的相对丰度均显著降低(
P
<0.05);且JC1和JC2组的瘤胃球菌属相对丰度也显著低于JC3组(
P
<0.05);此外,JC2组密螺旋体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3组(
P
<0.05)。③结肠内容物短链脂肪酸代谢组分析显示,JC2组己酸含量显著高于JC3组(
P
<0.05),极显著高于JC4组(
P
<0.01);相比于JC1、JC2和JC4组,JC3组丁酸含量有升高趋势(0.05<
P
<0.10)。【结论】 与净能水平推荐量10.15 MJ/kg(JC2)相比,降低饲粮净能水平至9.65 MJ/kg,可通过提高肠道微生物群的丰富度及有益菌的相对丰度改善短链脂肪酸的组成,从而促进屯昌猪生长性能的提升。
生长前期饲粮添加苹果酸对肉鸡生长性能、肉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健康的影响
卢欣欣, 付凯博, 李思漫, 张海华, 张海军, 邱凯, 武书庚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104-3115.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12
摘要
(
10
)
PDF
(1188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试验旨在评估阶段性苹果酸饲粮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用480只1日龄科宝白羽肉鸡公雏,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对照组鸡全期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鸡在1~14日龄分别饲喂添加0.4%、0.6%和0.8%苹果酸的试验饲粮,15~42日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期42 d。试验过程中统计生产性能,试验结束后屠宰肉鸡,统计屠宰性能,同时采集胸肌、血液及肠道组织样本以检测肉品质、血液生化、肠道抗氧化指标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①生长前期饲粮添加0.4%苹果酸能够提高1~14日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ADG),降低料重比,增加14日龄的平均体重(
P
<0.05);降低肌肉的滴水损失和蒸煮损失,以及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P
<0.05)。②生长前期饲粮添加0.6%苹果酸提高了肉鸡1~14日龄的ADG(
P
<0.05);降低了肌肉剪切力、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和总蛋白水平以及空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
P
<0.05)。③生长前期饲粮添加0.8%苹果酸显著降低了42日龄肉鸡的腹脂率(
P
<0.05),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降低(
P
<0.05),还降低了空肠黏膜IL-1β、IL-2和肿瘤坏死因子的含量(
P
<0.05)。【结论】 生长前期饲粮添加0.4%~0.6%苹果酸能够提高肉鸡1~14日龄的生长性能,改善42日龄肉鸡肉品质,增强肠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水平;而生长前期饲粮添加0.8%苹果酸会对42日龄肉鸡的肠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性能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饲料脂肪水平对杂交鳢仔稚鱼生长、肝脏生化指标、消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胡波, 熊攀, 胡俊茹, 鲁慧杰, 邹记兴, 王国霞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116-3125.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13
摘要
(
5
)
PDF
(1227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的脂肪对杂交鳢(
Channa argus
♂×
Channa maculate
♀)仔稚鱼生长、体成分、肝脏生化指标、消化和抗氧化能力相关指标的影响,探究杂交鳢仔稚鱼饲料中脂肪的适宜水平。【方法】 825尾初始体重为(299.87±0.15)mg的试验鱼被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5尾鱼,分别投喂脂肪水平为11.22%、13.22%、16.25%、19.28%和22.54%的5种饲料,分别记为L10、L13、L16、L19和L22组,在网箱(0.50 m×0.30 m×0.50 m)中养殖28 d。试验结束后统计每个网箱试验鱼的重量和数量,计算生长性能;于每个网箱随机挑选15尾鱼分析体成分;取全肠和肝脏,测定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结果】 ①L19组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L10和L22组(
P
<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L10、L13和L22组(
P
<0.05);L19和L16组鱼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L10和L13组(
P
<0.05);存活率、肥满度和脏体比在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
P
>0.05)。②L19和L22组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L10、L13和L16组(
P
<0.05);全鱼水分、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在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
P
>0.05)。③在试验鱼肝脏中,L19和L22组的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L10、L13和L16组(
P
<0.05),L19组的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L10组(
P
<0.05),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在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
P
>0.05)。④L10组试验鱼肝脏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L16、L19和L22组(
P
<0.05);L19和L22组鱼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L10组(
P
<0.05),L22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L10和L13组(
P
<0.05)。⑤L19组鱼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L10组(
P
<0.05),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L10和L22组(
P
<0.05);L22组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
P
<0.05)。【结论】 饲料中适宜的脂肪水平可促进杂交鳢仔稚鱼的生长性能、增加鱼体脂肪含量,提高其抗氧化能力,以杂交鳢获得最大生长性能与抗氧化能力为评价指标,经回归分析,其脂肪需要量为17.71%~19.39%。
饲粮添加槲皮素对产蛋后期蛋鸭产蛋性能、蛋壳力学特性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夏焕婷, 郑春田, 李凯潮, 姜力莹, 陈伟, 王爽, 夏伟光, 金成龙, 黄雪冰, 王胜林, 张亚男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126-3135.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14
摘要
(
9
)
PDF
(1145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槲皮素对产蛋后期蛋鸭产蛋性能、蛋品质和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试验选取288只健康、产蛋率相近的龙岩山麻鸭(63 周),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鸭。对照组鸭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0、200和 400 mg/kg槲皮素。预饲期2周,试验期9周。预饲期间,所有试验鸭均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第3、6、9周末,从每重复选取6枚接近平均蛋重的鸭蛋,测定蛋品质;试验第9周末,每重复取2只试验鸭,翅静脉采血测定血浆脂代谢相关指标,屠宰后采集肝脏和繁殖器官,测定肝脏和繁殖器官发育情况及肝脏脂代谢相关指标。【结果】 ①试验第4~6周,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400 mg/kg槲皮素显著提高产蛋后期蛋鸭的产蛋率 (
P
<0.05),且其随槲皮素添加水平升高呈线性和二次曲线上升(
P
<0.05)。饲粮添加槲皮素对平均日采食量、日产蛋重、料蛋比、破蛋率均无显著影响(
P
>0.05)。②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第6周末,添加100 和400 mg/kg槲皮素显著提高了鸭蛋的蛋壳厚度(
P
<0.05);400 mg/kg槲皮素添加组产蛋后期蛋鸭试验第6、9周和全期的平均蛋壳重、蛋壳比例和韧性均显著提高(
P
<0.05);试验第9周,饲粮添加200 mg/kg槲皮素组蛋壳强度、蛋壳比例和韧性显著提高(
P
<0.05),且这几项指标均随槲皮素添加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
P
<0.05)。③随饲粮中槲皮素水平升高,蛋鸭卵巢基质重先降低后升高(
P
<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100 mg/kg槲皮素降低了产蛋后期蛋鸭的卵巢基质重(
P
<0.05)。④随槲皮素水平升高,蛋鸭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肝脏甘油三酯(TG)含量呈线性和二次曲线降低(
P
<0.05);与对照组相比,200和400 mg/kg槲皮素添加组产蛋后期蛋鸭血浆LDL-C含量显著降低(
P
<0.05),400 mg/kg槲皮素添加组肝脏TG含量显著降低(
P
<0.05)。⑤以蛋壳韧性、蛋壳比例和蛋壳强度为评价指标,通过拟合方程得出饲粮槲皮素的适宜添加水平分别为199.5、284.3和284.9 mg/kg。【结论】 饲粮添加槲皮素可改善产蛋后期蛋鸭蛋壳力学特性和脂质代谢,本试验条件下,建议产蛋后期蛋鸭饲粮槲皮素的添加水平为200~285 mg/kg。
饲粮纤维水平和食糜收集期对生长猪回肠食糜消化酶活性、养分流量和短链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吴诗樵, 陈亮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136-3144.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15
摘要
(
8
)
PDF
(1116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饲粮纤维水平和食糜收集期对生长猪回肠食糜消化酶活性、养分流量和短链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选用18头回肠末端安装T型瘘管的荷术猪,将荷术猪随机分成3个处理,每个处理6头猪,各处理组猪分别饲喂对照饲粮、10%苜蓿纤维饲粮和20%苜蓿纤维饲粮。试验分两个收集期采集回肠食糜样品(每期10 d),分别测定食糜中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等消化酶活性,分析养分流量和测定短链脂肪酸含量。【结果】 ①生长猪回肠食糜pH随着饲粮纤维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各组间差异极显著(
P
<0.01)。高纤维组生长猪回肠食糜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活性均显著低于其他饲粮组(
P
<0.05)。收集期对回肠食糜pH和4种消化酶的活性均无显著影响(
P
>0.05)。②与对照组相比,2个试验组生长猪回肠总碳水化合物和酸性洗涤纤维流量均极显著增加(
P
<0.01),粗脂肪流量均极显著降低(
P
<0.01)。收集期对生长猪回肠养分和能量流量均无显著影响(
P
>0.05)。③高纤维组生长猪回肠中乙酸、戊酸和总短链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
P
<0.05)。随着试验收集期延长,回肠食糜丙酸、戊酸和总短链脂肪酸浓度极显著增加(
P
<0.01)。【结论】 高纤维饲粮降低了生长猪回肠消化酶活性,增加了回肠碳水化合物、纤维和总短链脂肪酸的流量。收集期不影响生长猪回肠消化酶活性和养分流量,但随着生长猪采食纤维饲粮的时间延长,回肠发酵能力增强。
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雪山鸡种母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陈万虹, 张梦玲, 杨文鹏, 朱沛霁, 贾代汉, 赵敏孟, 张军, 李军, 龚道清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145-3154.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16
摘要
(
9
)
PDF
(1338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雪山鸡种母鸡产蛋性能、蛋品质和孵化性能的影响,明确其产蛋期适宜的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方法】 选取健康、体重相近的22周龄雪山鸡种母鸡3 150只,按3×3双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为9组,3个能量水平(11.09、11.51、11.92 MJ/kg)和3个蛋白质水平(14.50%、15.50%、16.50%),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50只鸡,试验期为14周。试验期内统计破蛋数、不合格蛋数、合格蛋数;试验结束时测定蛋品质相关指标,种蛋入孵,统计孵化性能。【结果】 ①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种蛋破蛋率有显著影响(
P
<0.05):22~25周龄时,随能量水平升高而下降,随蛋白质水平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26~35周龄时,随能量水平升高而升高,随蛋白质水平升高而降低。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雪山鸡种母鸡产蛋性能各指标均无显著交互作用(
P
>0.05)。②饲粮能量水平对种蛋蛋品质相关指标无显著影响(
P
>0.05);饲粮蛋白质水平对种蛋蛋形指数、蛋壳厚度有显著影响(
P
<0.05):低蛋白质组蛋形指数显著高于中蛋白质组(
P
<0.05),蛋壳厚度随蛋白质水平升高呈上升趋势。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雪山鸡种蛋蛋品质各指标均无显著交互作用(
P
>0.05)。③饲粮能量水平对种母鸡入孵蛋孵化率、出雏率、受精蛋孵化率有显著影响(
P
<0.05):中能量组入孵蛋孵化率、出雏率显著高于低、高能量组(
P
<0.05);饲粮蛋白质水平对种蛋死胚率、受精蛋孵化率有显著影响(
P
<0.05):高蛋白质组死胚率显著高于中、低蛋白质组(
P
<0.05),中蛋白质组受精蛋孵化率显著高于低蛋白质组(
P
<0.05);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入孵蛋孵化率有显著交互作用(
P
<0.05)。【结论】 综合考虑雪山鸡种母鸡产蛋性能、蛋品质和孵化性能各项指标,推荐产蛋期雪山鸡种母鸡饲粮适宜能量水平为11.51 MJ/kg,蛋白质水平为16.50%。
NCG对长期冷暴露妊娠后期蒙古羊体增重、血液指标、胎儿发育及肝脏氧化损伤的影响
李康, 智宇, 田婧, 石璐璐, 李蕴华, 郝宸昉, 郭天龙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155-3164.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17
摘要
(
8
)
PDF
(1148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试验旨在研究长期冷暴露对妊娠后期母羊体重变化、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非特异性免疫指标、胎羊发育情况以及母羊与胎羊肝脏氧化损伤的影响及N-氨基甲酰谷氨酸(N-carbamylglutamate,NCG)的调控作用。【方法】 选择24只3~4岁、体重相近(48.53 kg±3.64 kg)、健康的妊娠后期蒙古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对照组(C组)饲养于暖舍(平均温度3.60 ℃),2个试验组(L及LN组)饲养于舍外(平均温度-12.20 ℃),LN组每只羊每天灌服10 mL蒸馏水+2.5 g NCG配制的悬液,C及L组每只羊每天灌服10 mL蒸馏水。试验预饲期10 d,正试期62 d。试验期间于第1、30及60天记录母羊体重;正试期开始及结束时采集母羊颈静脉血液,测定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免疫指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激素含量;试验结束时屠宰采样,测定胎羊体重、器官指数以及母羊与胎羊肝脏氧化损伤指标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deoxyguanosine,8-OHdG)、4-羟基壬烯酸(4-hydroxynonaenoic acid,4-HNE)、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dvanced oxidative protein products,AOPP)、3-硝基酪氨酸(3-nitrotyrosine,3-NT)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①LN组母羊平均日增重(ADG)在试验后期和全期均显著高于L组(
P
<0.05),L与C组在试验前期、试验后期及试验全期均无显著差异(
P
>0.05)。L组胎羊体重显著低于C及LN组(
P
<0.05),LN与C组无显著差异(
P
>0.05)。除肺脏外,L组胎羊内脏器官重量均显著低于C和LN组(
P
<0.05)。②试验结束时,LN组母羊血清游离脂肪酸(NEFA)含量显著高于C及L组(
P
<0.05),L组母羊血清β-羟丁酸(β-HB)含量显著低于C及LN组(
P
<0.05)。③L组母羊血清甲状腺素(T
4
)含量低于C组(
P
<0.05),LN组介于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P
>0.05)。④对于肝脏氧化损伤指标,L组母羊8-OHdG含量显著高于C组(
P
<0.05),LN组高于C组、低于L组(
P
>0.05);L组母羊SOD活性显著低于C与LN组(
P
<0.05),LN组低于C组(
P>
0.05);胎羊肝脏的氧化损伤指标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05)。【结论】 母羊妊娠后期冷暴露降低了母羊ADG,血清代谢出现异常,肝脏发生氧化损伤;补充NCG可以改善冷暴露对母羊及胎羊的不利影响。
遗传繁育
基于转录组学分析受外源褪黑素诱导调控羊绒生长的mRNA和lncRNA的可变剪接
贾纯琰, 孙燕勇, 包永红, 张文广, 杜晨光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165-3177.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18
摘要
(
16
)
PDF
(13747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转录后水平绒山羊皮肤中被外源褪黑素诱导参与调控绒生长发生可变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AS)的m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为探究AS调节对褪黑素促山羊绒生长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6只罕山白绒山羊,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埋植组,每组3个重复。以自然年为试验周期,每月采集皮肤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使用Bowtie、TopHat、Cufflinks、Cuffmerge、Cuffdiff、Cuffcompare、CPAT和CPC软件分析差异表达mRNA(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RNA,DE-mRNA)和差异表达lncRNA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lncRNA,DE-lncRNA),使用rMATS软件识别绒山羊皮肤转录组mRNA和lncRNA差异可变剪接事件(differential alternative splicing events,DASE)。【结果】 筛选到1~12月组间DE-mRNA(FDR≤0.05)数目分别为23、93、43、652、1 178、194、353、357、435、36、55和52个,DE-lncRNA(FDR≤0.05)数目分别为15、20、10、40、191、50、63、33、79、7、9和5个。mRNA和lncRNA发生组间DASE共715和569个;外显子跳跃(skipping exon,SE)和互斥外显子(mutually exclusive exons,MXE)为mRNA最主要的AS方式,SE、内含子保留(retained intron,RI)和3'-可变剪接位点(alternative 3'-splice site,A3SS)为lncRNA最主要的AS方式。染色体上mRNA的DASE数目排名前三为Chr1、Chr5和Chr10/Chr11(并列),lncRNA的DASE数目排名前三为Chr1、Chr19和Chr10。绒山羊皮肤中许多mRNA和lncRNA存在2个或多个剪接异构体,确定了443个DAS-mRNA和271个DAS-lncRNA,DAS-mRNA数目排名前三为10、6和5月,DAS-lncRNA数目排名前三为5、4和8月。DE-mRNA和DE-lncRNA中分别有67和7个发生了DASE。在外源褪黑素诱导下,绒山羊皮肤中发生AS的mRNA和lncRNA与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PCC)排名前十(PCC>0.800)的334个DE-mRNA和8个DE-lncRNA组成AS调控网络。【结论】 绒山羊皮肤中存在丰富的ASE,除SE外,mRNA偏爱MXE,而lncRNA偏爱RI的AS方式;与mRNA相比,lncRNA的DASE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具有特异性。受外源褪黑素诱导,山羊绒生长旺盛期和生长前期是mRNA发生AS的主要时期,而山羊绒生长前期和生长期是lncRNA发生AS的主要时期。试验构建了发生AS的DE-mRNA和DE-lncRNA在绒山羊皮肤转录组的潜在互作网络,DE-mRNA和DE-lncRNA在转录后水平通过AS方式参与调控山羊绒生长,为进一步研究AS调节对褪黑素促进山羊绒生长的影响提供参考。
补光对妊娠后期荷斯坦育成奶牛血液内激素浓度及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
赵竟宏, 马慧, 刘锦涛, 苗人方, 刘红志, 刘顿成, 曲永利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178-3189.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19
摘要
(
19
)
PDF
(7118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补光对妊娠后期荷斯坦育成奶牛血液中分泌激素浓度及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为补光对妊娠后期荷斯坦育成奶牛规模化、标准化光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体重相近(600 kg±5 kg)的临产前1个月的荷斯坦育成奶牛24头,采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自然光组和补光组。自然光组奶牛接受自然光照10~11 h;补光组奶牛在自然光照的基础上,分别于每天04:00-08:00和16:00-20:00荧光灯补光,使光照时间为16 h,试验期间奶牛自由采食与饮水,试验期共63 d。每组选取5头试验牛在试验第63天时分别于03:00、07:00、11:00、15:00、19:00和23:00共6个时间点进行尾根采血,测定血清中褪黑素(MT)、生长激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瘦素(LEP)、催乳素(PRL)和皮质醇(COR)等指标,同时用余弦数学模型对激素昼夜浓度变化进行拟合,观察各激素昼夜节律变化。【结果】 ①在各采样时间点,与自然光组相比,补光组奶牛血清中各激素浓度无显著变化(
P
>0.05),但MT、IGF-Ⅰ、PRL和COR的平均浓度均高于自然光组,GH和LEP的平均浓度均低于自然光照组。②两组奶牛血清中MT、GH、LEP、PRL和COR浓度昼夜变化均不呈余弦震荡节律曲线变化(
P
>0.05),自然光组奶牛血清中IGF-Ⅰ浓度具有昼夜节律性表达(R
2
>0.5,
P
<0.05)。自然光组奶牛血清中MT、GH、IGF-Ⅰ、LEP、PRL和COR浓度的昼夜节律拟合程度均高于补光组。【结论】 补光对妊娠后期荷斯坦育成奶牛血清中MT、PRL和COR浓度的节律性变化有影响,并影响IGF-Ⅰ分泌的昼夜节律性表达。建议适当提高光照以改善妊娠后期荷斯坦育成奶牛的昼夜节律,通过调节生物钟和激素分泌可以改善奶牛的生理状态和生产性能。
蟾蜍棒线虫线粒体全基因组特征分析
杨彦, 胡雁鸣, 丁健, 李犇, 何雨桐, 刘雪薇, 王佳文, 兰卓, 邱鸿宇, 高俊峰, 王春仁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190-3201.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20
摘要
(
9
)
PDF
(8821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获得蟾蜍棒线虫(
Rhabdias bufonis
)线粒体全基因组并分析其特征。【方法】 通过PCR扩增蟾蜍棒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利用测序、注释、组装、拼接,获得线虫线粒体全基因组,对其进行序列分析;以湖沼驼形线虫(
Camallanus lacustris
)为外群,基于线粒体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CGs)氨基酸串联序列,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进化分析。【结果】 蟾蜍棒线虫线粒体基因组为环形结构,全长为14 208 bp,由12个PCGs、22个转运RNA(tRNAs)、2个核糖体RNA(rRNAs)和2个非编码控制区组成;其线粒体基因组碱基组成中AT含量为75%、GC含量为25%,AT偏倚(AT-skew)为0.26,GC偏倚(GC-skew)为-0.36,呈现明显的AT偏向性。PCGs以ATG、GTG作为起始密码子,以TGA、TAA及不完整的TA-作为终止密码子。tRNAs二级结构分析显示,除
trn
S2和
trn
H基因缺少二氢尿嘧啶(DHU)臂外,其余均为典型的三叶草结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垫刃亚目(Tylenchina)分为两个大的分支,首叶超科(Cephaloboidea)和垫刃超科(Tylenchoidea)形成分支Ⅰ,类圆超科(Strongyloidoidea)、斯氏超科(Steinernematoidea)、滑刃超科(Aphelenchoidea)及Panagrolaimoidea形成分支Ⅱ;在分支Ⅱ中,斯氏科(Steinernematidae)和棒线科(Rhabdiasidae)聚集在一起再与滑刃科(Aphelenchoidiae)和Panagrolaimidae形成的另一姐妹支形成一个大的分支,而类圆科(Strongyloididae)则独立形成另一个大的分支;林蛙源蟾蜍棒线虫与蟾蜍源蟾蜍棒线虫(OR725306)聚集在一起,两者关系较其他两株
Rhabdias kafunata
亲缘关系近;寄生于两栖类棒线虫与昆虫斯氏线虫聚为一支,且与寄生于植物的滑刃科线虫亲缘关系较寄生于哺乳动物的类圆线虫近。【结论】 本研究成功获得林蛙源蟾蜍棒线虫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且斯氏科与棒线科的亲缘关系明显近于类圆科,支持斯氏超科作为独立分类阶元的有效性,斯氏科应归于斯氏超科。试验结果为棒线科线虫的分类学、群体遗传学和系统发育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动物精子冷冻损伤及耐冻性差异机制研究进展
邓双义, 高莉, 杨力伟, 刘晓娜, 宁程程, 张文杰, 高家良, 王世银, 张伟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202-3213.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21
摘要
(
6
)
PDF
(315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动物冷冻精液由于具有可长期保存、远距离运输和安全高效等优势,在动物种质资源保存、濒危物种保护和畜禽跨区域联合育种等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精子作为一个高度分化的细胞,在冷冻过程中其结构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造成其膜结构的完整性、流动性和选择通透性,以及膜脂质、蛋白质和RNA等分子的构成和机能发生改变,进而直接影响精子的冻后活力。同时,精子的耐冻性又受到物种、品种、季节和营养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较大的差异。但由于对精子冷冻损伤、耐冻性及其影响因素等基础性科学问题仍缺乏清晰的认识,除牛外的其他动物,现有的精液冷冻技术仍无法生产出可应用于实际生产的冷冻精液,这给通过冷冻精液开展这些动物种质资源保存,以及使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开展动物品种遗传改良和新品种培育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所以,加强相关问题的基础研究,并针对性开发高效冷冻保存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精子的冷冻损伤,提高精子的冻后活力,将对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作者综述了近年来在动物精子冷冻损伤和耐冻性差异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武夷黑猪
HSPA
5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组织表达研究
李指全, 傅思静, 徐舒平, 高萌若, 杨涛涛, 张志榜, 李凯, 李鹏成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214-3224.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22
摘要
(
8
)
PDF
(10560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武夷黑猪热休克蛋白A5(heat shock protein family A member 5,HSPA5)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与分析,为探究其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方法】 对武夷黑猪
HSPA
5基因编码区进行克隆并测序,再与不同物种进行相似性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其蛋白的理化特性、结构及功能,最后测定其在武夷黑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 武夷黑猪
HSPA
5基因编码区长1 965 bp,编码654个氨基酸。相似性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武夷黑猪HSPA5氨基酸序列与杜洛克猪转录本变体2和鼠的HSPA5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100%),且与鼠的亲源关系最近,而与大黄花鱼的亲源关系最远。武夷黑猪HSPA5蛋白为酸性亲水蛋白,含有信号肽序列,在内质网中含量最高。主要由α-螺旋构成,且保守基序位于2个重叠的功能结构域内;含有56个磷酸化位点,76个O-糖基化位点,24个化学因子作用位点。同时具有26个抗原决定簇、11个T细胞抗原表位,13个B细胞抗原表位。与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member 90,HSP90)、激活转录因子6(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6,ATF6)等互作关系密切。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
HSPA
5基因在武夷黑猪肝脏和子宫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
P
<0.05)。【结论】 本研究成功克隆了武夷黑猪
HSPA
5基因,且与鼠的亲源关系最近。武夷黑猪HSPA5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包含磷酸化、O-糖基化修饰位点,含有与T或B细胞抗原表位重叠的抗原决定簇序列,与未折叠蛋白反应通路中相关蛋白互作,在肝脏表达量最高。这些特征可为进一步研究HSPA5蛋白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
弗莱维赫牛F1代和蒙贝利亚牛F1代泌乳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董春晓, 刘思源, 马裴裴, 戴东文, 孔凡林, 孙志刚, 王蔚, 俞英, 李胜利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225-3233.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23
摘要
(
8
)
PDF
(1380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系统比较弗莱维赫牛F1代和蒙贝利亚牛F1代在中国华北地区饲养条件下的泌乳性能差异。【方法】 基于山东烟台规模化牧场中智利西门塔尔牛母本分别与弗莱维赫种公牛冻精和蒙贝利亚种公牛冻精产生的F1代,收集2021-2024年的生产性能测定(dairy herd improvement,DHI)记录,采用SAS 9.4软件Mixed过程构建混合线性模型,分析品系、胎次、测定季节、泌乳阶段及其交互作用对弗莱维赫牛F1代和蒙贝利亚牛F1代泌乳性状的影响。【结果】 胎次、季节及泌乳阶段对弗莱维赫牛F1代和蒙贝利亚牛F1代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体细胞评分(somatic cell score,SCS)均有显著影响(
P
<0.05)。随着胎次增加,弗莱维赫牛F1代和蒙贝利亚牛F1代产奶量和乳脂率均显著升高(
P
<0.05);夏季产奶量和SCS最高,而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在冬季达到峰值;随着泌乳天数的增加,弗莱维赫牛F1代和蒙贝利亚牛F1代乳脂率、乳蛋白率和SCS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蒙贝利亚牛F1代第1胎次的乳蛋白率显著高于弗莱维赫牛F1代(
P
<0.05);至第2胎次时,其乳蛋白率差异进一步增大,达到极显著水平(
P
<0.01)。在不同测定季节中,蒙贝利亚牛F1代的乳蛋白率仅在冬季表现极显著优势(
P
<0.01)。而在泌乳阶段比较中,蒙贝利亚牛F1代在泌乳初期的乳蛋白率极显著高于弗莱维赫牛F1代(
P
<0.01),但在泌乳后期却显著低于弗莱维赫牛F1代(
P
<0.05)。值得注意的是,蒙贝利亚牛F1代的SCS在所有胎次、季节和泌乳阶段均低于弗莱维赫牛F1代,表明蒙贝利亚牛F1代在泌乳性能和乳房炎抗性方面具备优势。【结论】 在华北地区饲养条件下,胎次、季节、泌乳阶段对弗莱维赫牛F1代和蒙贝利亚牛F1代的泌乳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牧场饲养品系的选择和生产管理的决策。
FABP
4基因在妊娠前后小尾寒羊乳腺中表达差异分析
蔡文静, 慈秋阳, 唐麟, 柳杭, 孙鑫铭, 陈洋, 姜怀志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234-3241.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24
摘要
(
7
)
PDF
(13780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FABP)是一种重要的功能蛋白质,在调节脂质代谢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特别是FABP4被认为是哺乳动物细胞中主要负责脂肪酸转运的载体蛋白,其在机体脂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探究
FABP
4基因在绵羊乳腺中的表达规律对于揭示该基因调控乳脂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后续研究绵羊泌乳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空怀期和妊娠120 d小尾寒羊的乳腺、乳头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妊娠前后乳腺、乳头组织的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观察FABP4蛋白在妊娠前后乳腺、乳头组织中的分布;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妊娠前后乳腺、乳头组织中
FABP
4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FABP
4基因在空怀期和妊娠期小尾寒羊乳腺、乳头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空怀期小尾寒羊乳腺和乳头中
FABP
4基因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妊娠期(
P
<0.05;
P
<0.01);空怀期乳头中
FABP
4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乳腺组织(
P
<0.05)。空怀期小尾寒羊乳腺和乳头中FABP4蛋白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妊娠期(
P
<0.01);空怀期和妊娠期乳头中FABP4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乳腺组织(
P
<0.05)。【结论】
FABP
4基因在妊娠期小尾寒羊乳腺、乳头组织中表达量显著降低,提示该基因在乳腺发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了乳腺周期性的发育。
抗氧化剂对反刍动物精液冷冻效果的影响
王茹, 王家豪, 欧靖渝, 汤文慧, 程箫, 王强军, 陈家宏, 张子军, 任春环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242-3255.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25
摘要
(
6
)
PDF
(4306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工授精技术对于家畜遗传改良和繁殖期调控具有重要意义,而精液冷冻保存有利于充分发挥优秀种公畜的繁殖力,降低养殖产业的生产成本。随着人工授精技术的普及,对反刍动物精液冷冻保存质量和时间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然而,精液在冷冻-解冻过程中精子易受冰晶损害和氧化应激损伤,影响精子活力和受精能力。外源性抗氧化剂作为减少氧化损伤、提高精液品质的重要物质,在家畜精液冷冻保存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外源性抗氧化剂在反刍动物精液冷冻过程中具有积极作用,在提高精液冷冻质量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为此,作者系统综述了超低温对精子氧化损伤的影响,以及抗氧化剂如何通过清除活性氧(ROS)来保护精子免受氧化应激损伤,阐述了酶类和非酶类抗氧化剂在反刍动物精液冷冻中的应用,包括具体的抗氧化剂种类、最适浓度以及对精子活力的具体影响。此外,还探讨了新型抗氧化剂(如山奈酚、芦丁、虾青素)在反刍动物精液冷冻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尽管如此,关于抗氧化剂的最佳添加浓度、应用方式及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和优化。通过对不同类型和浓度的抗氧化剂在反刍动物精液冷冻中的效果进行系统梳理,旨在为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反刍动物冷冻精液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杜洛克公猪精液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聂晶坤, 张雅轩, 杨希妍, 王素青, 朱晓萍, 赵云翔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256-3263.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26
摘要
(
8
)
PDF
(3010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不同固定效应对精液性状的影响,并对杜洛克公猪精液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评估各精液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为种公猪的选育和生产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使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CASA)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杜洛克公猪精液相关指标,利用R软件对影响公猪精液性状的固定效应(包括采精方式、采精季节、采精月龄)进行方差分析及显著性检验,利用ASReml软件PBLUP法单性状动物模型、多性状动物模型估计公猪精液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 采精方式、采精季节、采精月龄等固定效应对各精液性状具有不同影响。单性状动物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杜洛克公猪精液性状中除精液密度为中等遗传力性状外,其余均为低遗传力性状,各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介于0.11(线粒体膜电位)~0.29(精液密度)之间;多性状动物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各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介于0.10(精子畸形率)~0.30(精液密度)之间。在遗传相关方面,活性氧水平与顶体完整率(
r
=-0.570)、线粒体膜电位(
r
=-0.730)均呈强负相关;精液密度与精子活力(
r
=0.860)、线粒体膜电位与顶体完整率(
r
=0.930)均呈强正相关。在表型相关中,精液密度与精子活力(
r
=0.320)、线粒体膜电位与顶体完整率(
r
=0.380)均呈中等相关。【结论】 各固定效应对杜洛克公猪精液性状均有影响,精液性状为中低遗传力性状,且精液性状间存在遗传相关,可通过对精液性状进行选择来提高种公猪精液品质。
预防兽医
猪伪狂犬病病毒
gE
基因遗传变异及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
陈志安, 章蓓雯, 何敏嘉, 陈美椿, 翁成桢, 黄欣欣, 李鸿喜, 曾仲文, 陈宝良, 邱龙新, 陈洪博, 李晓冰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264-3275.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27
摘要
(
8
)
PDF
(7463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国内猪伪狂犬病病毒(Porcine pseudorabies virus,PRV)的流行现状、流行毒株的遗传情况以及PRV
gE
基因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和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针对2019—2023年中国分离到的106条PRV
gE
基因序列,利用Mega 7.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Launch DnaSP 6.0软件进行基因选择压力和基因流分析,采用CodonW 1.4.2和SPSS 27.0.1软件进行密码子分析。【结果】 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国内流行的PRV毒株为基因Ⅱ型,可进一步分为基因型2.1和基因型2.2。基因流分析显示,基因Ⅱ型中基因型2.1和2.2核苷酸多样性(
Pi
)分别为0.006和0.002;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
F
st)为0.381,同义替换率(Ks)和基因流量化指标(Z)分别为1.353和6.637。基因选择压力分析显示,基因Ⅱ型中基因型2.1和2.2的非同义突变与同义突变比值(dN/dS)分别为1.808和1.362。密码子碱基分析结果表明,基因Ⅱ型的2个亚型中,GC3含量均>50%,基因型2.1和2.2的不同基因编码区有效密码子数(ENC)值分别为30.04和30.06。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显示,基因型2.1和2.2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15和0.173。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SCU)分析显示,基因型2.1和2.2中高表达的密码子第3位均为G/C碱基,低表达的密码子第3位主要为A/U碱基;共25个密码子的RSCU>1,为优先使用密码子,其中13个具有高GC含量,16个以碱基C结尾。【结论】 国内PRV流行株以基因Ⅱ型为主,其具有独特的碱基组成,GC含量较高、AU含量相对较低,表现出较低的偏好性,密码子使用受突变压力与自然选择的双重作用,其中自然选择起主导性作用。研究结果为国内猪伪狂犬病的流行趋势研判及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猪细小病毒NS1蛋白单链抗体库的构建及筛选
张丽萌, 李闰婷, 宋月, 聂晓宁, 孔莉, 单靖微, 许盈盈, 王林青, 陈龙欣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276-3285.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28
摘要
(
8
)
PDF
(8145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筛选特异性抗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非结构蛋白NS1的单链抗体(scFv),为后续研究PPV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诱导表达并纯化PPV NS1蛋白,利用重组NS1蛋白进行动物免疫,检测血清效价水平后,采集小鼠脾脏提取总RNA并逆转录成cDNA,以其为模板扩增抗体重链可变区(variable domain of heavy chains,VH)和轻链可变区(variable domain of light chains,VL)序列;通过重叠延伸PCR扩增获得
scFv
基因,将其与酶切的pSEXRTL2噬菌体载体连接并电转化大肠杆菌XLⅠ-Blue感受态细胞,构建鼠源性抗PPV NS1的scFv抗体文库,并测定文库质量及库容量;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对NS1蛋白具有特异性的scFv,通过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抗原与阳性噬菌体克隆的亲和力。【结果】 本试验成功表达纯化获得可溶性PPV NS1重组蛋白;构建的鼠源抗NS1 scFv文库的库容量为2.7×10
7
CFU/mL,文库阳性率为87.5%;通过4轮“吸附-洗脱-富集”噬菌体筛选,最终获得2株与PPV NS1蛋白特异性结合的亲和力较高的scFv。【结论】 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纯化重组蛋白NS1,成功构建鼠源抗PPV NS1蛋白的scFv噬菌体文库,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获得了可与NS1重组蛋白特异性结合的scFv。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发抗PPV药物及诊断试剂提供依据。
细粒棘球绦虫MAPⅡ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虫体不同阶段表达差异研究
陈旭珂, 普娜, 张玉霞, 赵文卿, 赵家欣, 黄俊程, 魏琳颖, 张艳艳, 孙艳, 薄新文, 王正荣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286-3296.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29
摘要
(
8
)
PDF
(7791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甲硫氨酸氨基肽酶Ⅱ(methionine aminopeptidase Ⅱ,MAPⅡ)的分子特征、反应原性及其在虫体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提供一种对终末宿主具有保护作用的疫苗候选抗原。【方法】 对MAPⅡ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系统进化树构建、理化性质分析及信号肽、跨膜区、抗原表位、磷酸化和糖基化位点、二级结构、三级结构预测。通过原核系统表达MAPⅡ蛋白并验证重组蛋白的抗原性,同时进行虫体不同发育阶段转录水平分析。【结果】 细粒棘球绦虫MAPⅡ蛋白与终末宿主犬、中间宿主绵羊中 MAPⅡ蛋白亲缘关系较远。MAPⅡ蛋白由453个氨基酸组成,分子质量为51 023.75 u,不稳定系数为36.6,为稳定蛋白;平均疏水性指数为-0.609,亲水性较好。不存在信号肽与跨膜区。MAPⅡ蛋白具有良好的B细胞线性表位,共有38个磷酸化位点,1个N-糖基化位点。MAPⅡ蛋白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占比分别为33.55%和51.88%;三级结构预测显示其为单体蛋白,GMQE值为0.85。通过原核系统表达出的MAPⅡ重组蛋白能与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犬的阳性血清结合,抗原性良好。MAPⅡ蛋白在原头蚴阶段和成虫阶段均有表达,且成虫阶段表达量显著高于原头蚴阶段(
P
<0.05)。【结论】 MAPⅡ蛋白结构稳定,具有优势抗原表位,MAPⅡ重组蛋白免疫原性良好,其在细粒棘球绦虫不同发育阶段特别是成虫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作为细粒棘球绦虫终末宿主疫苗候选抗原。
猪δ冠状病毒对断奶仔猪肠道细胞外基质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
阮诗慧, 刘春艳, 韦洋洋, 何逸懿, 吴绮雯, 熊云霞, 杨雪芬, 王丽, 易宏波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297-3307.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30
摘要
(
8
)
PDF
(19909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猪δ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对断奶仔猪肠道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及其动态调控因子的影响,以缓解猪病原体感染和改善仔猪肠道健康。【方法】 试验选取16头健康的8日龄仔猪(杜×长×大),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PDCoV组,每组8头。对照组口腔灌服20 mL DMEM,PDCoV组口腔灌服20 mL PDCoV细胞培养液(10
8
TCID
50
/mL),间隔8 h再灌服1次。攻毒后第3天屠宰所有仔猪,采集中段空肠和远端回肠样品,进行肠道胶原蛋白(collagen)、纤维黏连蛋白1(fibronectin,FN1)、整合素(integrin,ITG)及其相关调控因子等ECM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DCoV组仔猪空肠白细胞介素-1β(IL-1β)、
IL
-6、
IL
-8基因mRNA表达量均显著增加(
P
<0.05)。Masson染色显示,PDCoV攻毒增加了空肠胶原蛋白的沉积。与对照组相比,PDCoV组仔猪空肠
FN1
、回肠
ITGA1
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
P
<0.05)。在空肠中,PDCoV组仔猪的ECM调控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
MMP9
、纤溶酶原激活物(PAs)、运输和高尔基体组织2(TANGO2)基因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内质网通道蛋白(SEC6A1)、磷酸二酯酶4δ(PDE4D)基因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与对照组相比,PDCoV组仔猪回肠中
MMP2、PAs、SEC6A1
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
P
<0.05),
MMP9
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
P
<0.05)。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可知,调控因子
MMP2、TANGO2、PAs
与促炎症因子
IL
-1β、
IL
-8基因mRNA表达量呈显著负相关(
P
<0.05),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因mRNA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
P
<0.05);
SEC6A1、PDE4D与IL-1β、IL-6、IL
-8基因mRNA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
P
<0.05),
PDE4D与TGF
-β基因mRNA表达量呈显著负相关(
P
<0.05)。【结论】 灌服PDCoV会降低仔猪肠道中纤维黏连蛋白和整合素的表达,并通过调节ECM调控因子的表达量,引起断奶仔猪肠道中胶原蛋白沉积,影响肠道中ECM的动态变化,破坏肠道稳态健康。
弓形虫GRA1蛋白表达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张翩, 陈晶, 张晓晓, 麦小鹏, 唐科, 向华, 王刚, 罗胜军, 马惠海, 袁子国, 王晓虎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308-3320.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31
摘要
(
13
)
PDF
(5308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原核系统表达弓形虫GRA1蛋白,并建立其抗体间接ELISA(iELISA)检测方法,为猪弓形虫抗体检测提供材料。【方法】 构建重组质粒pET-28a-GRA1,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GRA1蛋白,并用His镍柱进行GRA1蛋白纯化,经Western blotting鉴定其免疫原性。以纯化的GRA1蛋白作为抗原包被于固相载体,并用棋盘法确定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和待测血清稀释度。在此基础上,优化抗原包被条件、封闭条件、待测血清稀释度和酶标二抗稀释度。通过测定阴性血清
D
450 nm
值确定所建立方法的临界值,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同时测定该方法与改良凝集试验(MAT)对实际样品检测的符合率。【结果】 SDS-PAGE结果显示,GRA1蛋白以可溶性形式表达,蛋白分子质量约为25 ku。Western blotting显示GRA1蛋白与猪弓形虫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优化后的ELISA反应条件为:抗原最佳包被浓度为5 μg/mL,血清稀释度为1∶100,抗原最佳包被条件为37 ℃包被2 h,最佳封闭条件为5%脱脂奶粉37 ℃作用2 h,待检血清作用时间为60 min,酶标二抗稀释度为1∶20 000,TMB作用时间为15 min。该检测方法的临界值为0.277。该方法敏感性良好,血清按1∶6 400稀释后仍可检测到阳性;批内和批间重复性变异系数均<10%,重复性好;与猪带绦虫、旋毛虫、猪伪狂犬病病毒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利用该方法和MAT方法对100份临床猪血清进行检测,总符合率为94.0%。【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猪弓形虫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有助于猪感染弓形虫病的诊断和预防。
1株抗多杀性巴氏杆菌融合魏斯氏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其产细菌素的理化性质分析
蒋吕鹏, 潘果, 涂会鑫, 孙思佳, 苏惠, 董文龙, 沙万里, 闫满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321-3329.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32
摘要
(
8
)
PDF
(11095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筛选出一种抗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乳酸菌细菌素,完成乳酸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细菌素理化特性和杀菌机制。【方法】 将健康猫粪便接种于MRS肉汤培养基,37 ℃培养12 h分离细菌。以多杀性巴氏杆菌为指示菌,通过牛津杯琼脂扩散法测定分离的乳酸菌的抑菌活性,通过16S rRNA基因扩增鉴定分离的乳酸菌,并对其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KEGG功能注释。采用蛋白酶敏感、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试验测定分离菌产抑菌物质的生物学特性,运用扫描电镜技术探究抑菌物质的抗菌特性。【结果】 筛选出1株产抑菌物质的乳酸菌,其菌落表面光滑,形态较小;革兰染色后呈阳性球菌。16S rRNA测序分析显示,分离菌与融合魏斯氏菌相似性为97%,鉴定为融合魏斯氏菌,命名为JLP1。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融合魏斯氏菌JLP1基因组大小为2 350 892 bp,有效平均GC含量为44.94%,检测到2 020个编码基因。在KEGG数据库中共有1 051个基因得到注释,分别为环境信息处理、新陈代谢和遗传信息处理系统三大功能,共有49条代谢通路。排酸和排过氧化氢试验结果表明,融合魏斯氏菌JLP1抑菌物质并非有机酸和过氧化氢,经蛋白酶K处理后抑菌活性明显下降,推测其抑菌物质为细菌素。在40~80 ℃内融合魏斯氏菌JLP1所产细菌素抑菌活性稳定,100 ℃处理10 min不失活,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pH 3.0~8.0内具有良好抑菌活性,酸碱耐受范围较大。电子显微镜扫描结果显示,融合魏斯氏菌JLP1所产细菌素攻击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细胞膜,形成孔隙,细胞表面皱缩。【结论】 融合魏斯氏菌JLP1新陈代谢和氨基酸生物合成基因较多,菌株所产细菌素理化特性稳定且抑菌效果良好,为防治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提供有利参考。
基础兽医
山苍子精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表征及体外抑菌性能研究
刘明杰, 王存才, 陈喜莹, 汤小泉, 郝智慧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330-3343.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33
摘要
(
9
)
PDF
(7760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解决山苍子精油(
Litsea cubeb
a essential oil,LCEO)水溶性较差、挥发性和刺激性较强的缺点,提高其溶解度、增强稳定性,并达到缓释、提高体外抑菌性能的目的。【方法】 本研究以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为包被材料,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LCEO和β-CD的包合物(LCEO-β-CD),并利用正交试验研究LCEO-β-CD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倒置荧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对所制得的包合物进行表征分析,并进行稳定性检测试验、体外溶出试验及体外对大肠杆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猪链球菌的抑菌试验。【结果】 LCEO-β-CD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为β-CD与LCEO的比例为3∶1、包合温度为40 ℃、包合时间为4 h、无水乙醇与LCEO的体积比为1∶1,在该条件下,包合物的平均产率为79.33%,平均包合率为84.40%。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LCEO的红外光谱特征峰在包合物中被隐藏,倒置荧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β-CD和LCEO-β-CD包合物的表面形貌结构具有明显差异,以上表征结果均表明制备得到包合物。光照和高温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在光照强度为(4 500±500)lx及60 ℃条件下,10 d内,包合物性能稳定,而物理混合物中LCEO含量为显著下降,表明包合物具备良好的光、热稳定性。体外溶出试验结果显示,LCEO/β-CD物理混合物中的LCEO在120 min内已全部溶出,而LCEO-β-CD包合物在240 min内累计释放量为84.36%。动力学模型结果显示,包合物在人工肠液中的释放量约为在人工胃液中释放量的2.7倍,表明LCEO-β-CD包合物具有缓释、过胃肠溶作用。体外抗菌试验结果显示,LCEO对大肠杆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猪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56、1.56、0.78、0.39 μL/mL,而LCEO-β-CD包合物对应的MIC分别为0.78、0.78、0.39、0.19 μL/mL,表明包合物可提高LCEO对大肠杆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猪链球菌的抑菌效果;抑菌曲线显示,包合物可以延长抑菌时间。【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LCEO-β-CD包合物,可弥补LCEO水溶性较差、挥发性较强的不足,具有缓释、肠溶作用,可提高体外抑菌效果,延长体外抑菌时间。
流产伊犁马驹主要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
卢冲, 王语嫣, 付涵, 李桐阳, 缪荣浩, 卢亚宾, 李建龙, 刘建华, 郭庆勇, 买占海, 况玲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344-3358.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34
摘要
(
9
)
PDF
(16851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造成伊犁马流产的主要致病细菌,为其临床指导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试验采集5匹自然流产马驹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脐带、羊膜等35份组织样品进行增菌培养、纯化、PCR鉴定及测序,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及致病性试验。【结果】 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从流产马驹组织中分离出6株菌,其中1株在琼脂平板上为较大的灰白色黏液菌落,挑取易拉丝,革兰阴性菌,短粗的杆状,单独或成双排列的杆菌,疑似为克雷伯菌;1株表面具有光泽,边缘不整齐半透明或不透明,革兰阴性,两端钝圆的短杆状菌,疑似为短杆菌;1株灰色或白色边缘光滑且明亮的圆形菌落,革兰阳性菌,堆聚成葡萄串状的球菌,疑似为葡萄球菌;1株表面光滑的圆形白色或乳白色菌落,革兰阴性,两端钝圆的长杆菌,疑似为大肠杆菌;1株在绵羊血琼脂平板菌落呈灰白色圆形,凸起较小、有β溶血环的菌落,革兰阳性球菌,成双或呈长链状排列的球菌,疑似为链球菌;1株在沙门菌显色培养基呈表面光滑呈紫色,边缘整齐的圆形菌落,革兰阴性,两端钝圆的短杆菌,疑似为沙门菌。6株分离菌株16S rRNA 基因PCR扩增结果显示,菌株均在1 540 bp处出现单一条带;1株分离株与GenBank上公布的克雷伯菌相似性>95%,5株分离株分别与弗氏柠檬酸杆菌、缓慢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和沙门菌的相似性>97%,各菌株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最终确定分离的6种致病菌分别为克雷伯菌、弗氏柠檬酸杆菌、缓慢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和沙门菌,分别命名为23-KLB-16S、23-NM-16S、23-HM-16S、23-DC-16S、23-ML-16S、23-SM-16S。相似性及遗传进化结果显示,分离株23-KLB-16S与克雷伯菌、23-NM-16S与弗氏柠檬酸杆菌、23-HM-16S与缓慢葡萄球菌、23-DC-16S与大肠杆菌、23-ML-16S与马链球菌兽疫亚种、23-SM-16S与沙门菌参考菌株相似性和亲缘关系较近。药敏试验结果显示,6株分离株均具有多重耐药,对四环素类及氟喹诺酮类药物较敏感,对林可酰胺类药物耐药。小鼠攻毒试验结果显示,上述6种致病菌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54×10
2
、2.59×10
7
、3.62×10
7
、7.02×10
7
、6.08×10
6
和8.15×10
5
CFU/只,其中克雷伯菌、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及沙门菌致病性较强。小鼠剖检结果显示,肝脏、脾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淤血与肿大,肺脏出血。【结论】 从流产马驹的组织样品中分离出克雷伯菌、弗氏柠檬酸杆菌等6种主要致病菌株,并发现存在混合感染的情况,且6株菌均具有多重耐药,对四环素类及氟喹诺酮类药物较敏感,对林可酰胺类药物耐药,其中克雷伯菌、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及沙门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抗菌肽的性质、功能及优化策略研究进展
梁丽娜, 支岩, 乌云格日乐, 胡格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359-3371.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35
摘要
(
10
)
PDF
(5710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抗菌药使用面临着严峻挑战,多重耐药微生物的持续增多严重限制了抗菌药的使用。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复杂多变,加之新抗菌药的开发与生产耗时且成本高昂,因此,探索治疗耐药性细菌感染的替代疗法显得尤为重要。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作为一类独特而多样的小分子肽,具有抗菌谱较广、抗病毒、不易产生耐药性、调节免疫等特点,在抗耐药菌疾病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目前AMPs在临床应用中面临重重挑战,如对宿主细胞较高的毒性、易被蛋白酶降解等问题。研究人员积极探索多种策略,致力于优化AMPs的结构设计,以期在提高其生物活性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笔者系统阐述了AMPs的来源、结构特性和作用机制,重点探讨了近年来在提高AMPs活性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涵盖氨基酸残基替换、重组片段设计、杂合肽构建、非天然氨基酸掺入等化学修饰方法,同时分析了AMPs与常规抗菌药、溶菌酶、纳米材料等联合使用的潜在价值,以期为AMPs在医疗卫生、农业及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基于16S rRNA技术分析桔梗超微粉对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李芷珊, 周照月, 刘天龙, 王帅玉, 江海洋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372-3385.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36
摘要
(
9
)
PDF
(17778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桔梗超微粉对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为桔梗超微粉的临床应用及其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 将24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桔梗超微粉高(3.0 g/kg)、中(1.5 g/kg)、低(0.3 g/kg)剂量组,每组6只。桔梗超微粉各剂量组小鼠灌胃相应剂量溶于水后的桔梗超微粉,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纯化水,连续给药14 d,每日记录体重和耗料量。在试验第15天处死各组小鼠进行剖检及组织病理学观察,同时无菌取小鼠粪便,扩增粪便菌群16S rRNA基因的V3-V4区,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菌群Alpha和Beta多样性及门和属水平的物种组成并进行微生物功能预测分析。【结果】 ①桔梗超微粉中、高剂量组小鼠平均体增重均显著降低于对照组(
P
<0.05),桔梗超微粉中剂量组小鼠平均耗料量明显低于对照组。②与对照组相比,桔梗超微粉各剂量组小鼠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织均未见病理学异常。③桔梗超微粉各剂量组小鼠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对照组(
P
>0.05),且随着桔梗超微粉使用剂量增多呈上升趋势。肠道菌群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低、高剂量桔梗超微粉对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影响不显著(
P
>0.05),中剂量桔梗超微粉可显著改变小鼠肠道菌群结构(
P
<0.05)。④与对照组相比,在门水平上,桔梗超微粉中剂量组小鼠肠道内厚壁菌门和蓝藻门丰度显著增加(
P
<0.05),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浮霉菌门丰度显著下降(
P
<0.05);在属水平上,中剂量组小鼠肠道内普雷沃菌属、副拟杆菌属和rc4_4丰度显著增加(
P
<0.05),
Kaistobacter
属和假单胞菌属等丰度显著下降(
P
<0.05)。⑤微生物功能预测分析发现,桔梗超微粉中剂量组小鼠肠道微生物基因组功能均主要富集在氨基酸生物合成及辅因子、假体基团、电子载体与维生素生物合成和核苷酸生物合成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桔梗超微粉中剂量组存在11条显著下调的差异代谢通路,主要涉及有氟苯甲酸酯降解、多环芳烃降解和酵母减数分裂等。【结论】 桔梗超微粉可增加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其中1.5 g/kg桔梗超微粉可显著改变肠道菌群结构。本试验结果为桔梗超微粉临床使用的科学用量及安全性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为今后桔梗超微粉与肠道菌群相关的药效学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补骨脂乙素联合抗菌药的体外抑菌效果研究
王婧, 孙志刚, 李欣洋, 吕若一, 蔡子雯, 张文静, 侯晓林, 刘晓晔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386-3397.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37
摘要
(
6
)
PDF
(13230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天然植物源黄酮化合物补骨脂乙素(isobavachalcone,IBC)及其与临床常用6种抗菌药联合应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的抗菌作用,观察补骨脂乙素是否对临床常用抗菌药有抗菌增效作用,为补骨脂乙素作为潜在抗菌药物或抗菌增效剂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6种抗菌药(多黏菌素B、恩诺沙星、土霉素、氟苯尼考、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对MRSA T144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进一步使用棋盘法联合药敏试验测定联合用药效果,利用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index,FICI)判定药物协同效果,筛选出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的抗菌药。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菌为受试菌株,探究补骨脂乙素与筛选出的抗菌药联合使用时是否对临床常见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有抗菌增效作用。利用SYTO9-PI染色法探究补骨脂乙素对受试菌株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并根据PI荧光强度变化判断抗菌药在细菌内部的含量。【结果】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多黏菌素B、土霉素、环丙沙星、氟苯尼考、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对MRSA T144均有抑制作用,MIC为8~64 μg/mL。联合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补骨脂乙素分别与土霉素、氟苯尼考、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联合使用时,对MRSA T144呈相加作用(FICI为0.5625~1);补骨脂乙素与环丙沙星联合使用对MRSA T144呈无关作用(FICI=2);补骨脂乙素和多黏菌素B联合使用时,对MRSA T144呈协同作用(FICI=0.5)。进一步的联合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补骨脂乙素和多黏菌素B联合使用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呈现协同作用(FICI为0.258~0.375),对大肠杆菌和沙门菌呈现相加作用(FICI为0.531~0.563)。细胞膜通透性检测结果表明,与多黏菌素B和补骨脂乙素单独作用于受试菌株相比,二者联合用药时,均可显著提高膜通透性发生改变的MRSA T144、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菌的比例(
P
<0.05)。多黏菌素B在细菌中含量检测结果显示,与单独使用多黏菌素B相比,多黏菌素B和补骨脂乙素联用时大肠杆菌和MRSA T144内部的多黏菌素B浓度均显著升高(
P
<0.05)。【结论】 补骨脂乙素联合多黏菌素B对MRSA、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菌具有一定的抗菌增效作用,补骨脂乙素可改变受试菌细胞膜通透性,从而降低多黏菌素B的用药剂量。本研究可为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提供新思路,同时也为今后拓宽多黏菌素B在畜牧业中的使用范围提供参考。
肠道菌群对畜禽免疫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王豪杰, 华添, 陈世豪, 毕瑜林, 江勇, 王志秀, 陈国宏, 白皓, 常国斌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398-3408.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38
摘要
(
10
)
PDF
(3326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可识别清除病原体与异常细胞,肠道菌群则参与机体消化吸收和代谢、调节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等。肠道菌群是由肠道内所有微生物构成的复杂群落,在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动态互作,影响宿主肠道健康和免疫功能,肠道菌群失调会引起宿主炎症反应和疾病发生。同时,肠道菌群能够代谢蛋白质、膳食纤维、初级胆汁酸、亚油酸和碳水化合物等物质,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和吲哚等化合物,影响肠道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的互作,包括宿主代谢、肠道屏障和免疫功能等。现阶段对于畜禽肠道菌群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如对肠道菌群多样性认识不全面、功能和协作机制不明确、研究方法局限以及调控手段缺乏等问题。笔者系统综述了畜禽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和肠道菌群失调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旨在更好地理解畜禽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为制定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的新策略和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24味中草药与抗生素联合对2种病原菌的抑菌作用研究
黄春杏, 梁延达, 赖明建, 韦木莲, 杨映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409-3419.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39
摘要
(
8
)
PDF
(6422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常用抗生素和24味中草药对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 hydrophila
)和蜡样芽孢杆菌(
Bacillus cereus
)的抑菌作用,以及联合用药的抑菌效果,筛选出有效抗菌组方用于生产实践,治疗细菌病感染。【方法】 采用药敏纸片法筛选出对嗜水气单胞菌和蜡样芽孢杆菌抑制作用较强的几种抗生素,并测定这几种抗生素和24味中草药对上述2种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根据中草药的MIC和MBC筛选出有效的中草药分别与抗生素进行配伍联用,采用微量肉汤棋盘稀释法测定联用药物配对对嗜水气单胞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index,FICI),判断药物之间的联合使用效果,筛选出有效抑菌的中西药联合,并将其中1组中西药制成联合方剂进行体内试验。【结果】 单独使用抗生素和中草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显示,抗生素恩诺沙星效果最佳(MIC为0.39 mg/mL),中草药黄芩效果最佳(MIC为7.81 mg/mL);联合用药结果显示,黄芩与恩诺沙星的FICI为0.127,呈协同作用,石榴皮与恩诺杀星的FICI为0.562,呈相加作用。单独使用抗生素和中草药对蜡样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显示,抗生素头孢他啶效果最佳(MIC为0.78 mg/mL),中草药黄连和黄芩效果最佳(MIC均为7.81 mg/mL);联合用药结果显示,黄连与头孢他啶的FICI为0.5,呈协同作用。联合用药体内试验结果显示,石榴皮和恩诺沙星联合用药组大口黑鲈肝脏结构完整,肝细胞排列紧密,同时肠道各组织界限分明,肠黏膜完整,对肠道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有效缓解了嗜水气单胞菌对大口黑鲈肝脏和肠道造成的损伤。【结论】 在体外试验中,组方黄芩联合恩诺沙星和石榴皮联合恩诺沙星均对嗜水气单胞菌有抑制作用;组方黄连联合头孢他啶对蜡样芽孢杆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石榴皮和恩诺沙星联合用药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大口黑鲈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益生菌发酵复方蒲公英散的制备及安全性评价
谢欣欣, 唐梓宁, 梁孙圳, 张磊, 李少旭, 刘业君, 唐烨, 王水莲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420-3428.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40
摘要
(
10
)
PDF
(9822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制备益生菌发酵复方蒲公英散,并评价其临床安全性。【方法】 通过人工胃肠液耐受试验检测酿酒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益生特性。采用固态发酵方式将酿酒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与蒲公英、白头翁和山楂等13种中草药混合进行发酵,制成益生菌发酵复方蒲公英散,通过测定发酵产品的pH、气味、颜色和质地评价发酵质量。通过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检测发酵产品的安全性,将3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小鼠分别按5 000 mg/kg BW剂量灌胃复方蒲公英散制剂和益生菌发酵复方蒲公英散制剂,对照组小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7 d,每天记录小鼠的临床症状和死亡情况。试验结束后对小鼠进行称重,眼球采血并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和免疫指标;小鼠剖检后采集内脏器官,统计脏器系数并制作组织切片观察病理变化。【结果】 酿酒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在人工胃液中的存活率分别为39.91%和63.72%,在人工肠液中的存活率分别为47.61%和22.04%。益生菌发酵复方蒲公英散在发酵过程中,随着时间延长pH呈下降趋势,在60 h时pH达最低。感官性状观察可见发酵产品颜色加深,呈黄褐色、质地柔软,散发出浓郁的酸香味,未发生腐败和变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试验期间小鼠均未死亡,试验组小鼠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变化;试验Ⅰ组小鼠肝脏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试验Ⅱ组小鼠心脏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
P
<0.05),其他脏器系数在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
P
>0.05);试验Ⅰ组小鼠血清中AL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其他血液生化指标及免疫指标在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
P
>0.05)。【结论】 益生菌发酵复方蒲公英散发酵质量良好,对小鼠无毒性,安全性好。
基于抗毒力策略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抗菌作用研究进展
王涛, 薛可, 张国铖, 徐子易, 彭掁洋, 梁喜才, 崔子寅, 夏志强, 张泽辉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429-3439.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41
摘要
(
7
)
PDF
(3181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细菌耐药性问题的日益严重,兽医临床上的细菌性疾病变得更加棘手,开发新型抗感染药物刻不容缓。为避免传统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引起的细菌耐药,针对细菌毒力因子的抗毒力策略已成为一种新的抗菌方案。黄酮类化合物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具有多羟基、酯化修饰、立体构型等特有结构,可与细菌毒力因子结合,对多种细菌的毒力因子均具有抑制作用,是理想的抗毒力药物。笔者就EGCG的抗毒力策略进行综述,概述了EGCG理化性质与药理作用,阐明了该化合物主要通过直接结合毒力因子、阻碍毒力基因表达、阻止毒力因子分泌和间接抗毒力作用途径抑制细菌毒力,探讨了EGCG对不同种类毒力因子(内毒素、溶血素、肠毒素、酶类、生物被膜及毒力调控系统)的抑制作用及机制,并从临床治疗角度探讨了EGCG开发成为抗毒力药物的应用前景和面临的问题,旨在为兽医领域新型抗毒力药物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抗毒力策略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双黄连调控跨内皮淋巴细胞抗禽流感病毒的研究
张朝晖, 孙志刚, 穆祥, 冯波, 梁宏伟, 刘晓晔, 张倩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440-3448.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42
摘要
(
7
)
PDF
(2338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双黄连(Shuanghuanglian,SHL)通过调控跨内皮淋巴细胞抗H9N2亚型抗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感染的作用机制,为抗流感病毒中药的研发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含SHL培养基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rat pulm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PMVECs)的药物毒性,筛选合适的药物作用浓度和时间。探究SHL对H9N2亚型AIV在rPMVECs上复制动力学的影响。对影响大鼠外周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各项指标(淋巴细胞浓度、FBS浓度和培养时间)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rPMVECs与淋巴细胞的Transwell共培养体系,将rPMVECs接种上室,分为6组:活病毒组、灭活病毒组、活病毒加中药组、灭活病毒加中药组、内皮组及空白组,接种淋巴细胞。H9N2亚型AIV与跨内皮淋巴细胞孵育后接种MDCK细胞,通过MDCK细胞死亡数和上清液中的活病毒量评估SHL的抗病毒效果。【结果】 浓度≤100 μg/mL的SHL与rPMVECs共培养24 h后显微镜下未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病变。在rPMVECs完整的情况下,当SHL浓度为100 μg/mL时,其与被H9N2亚型AIV感染的rPMVECs共作用24 h时对H9N2亚型AIV增殖的抑制作用最强。灭活病毒组的MDCK死亡细胞数和活病毒量显著低于活病毒组(
P
<0.05);活病毒加中药组的MDCK死亡细胞数和活病毒量显著低于内皮组和活病毒组(
P
<0.05)。【结论】 SHL在保护宿主抗H9N2亚型AIV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是通过保护内皮细胞的完整性,激活内皮细胞募集淋巴细胞从而发挥免疫作用,进而降低病毒载量,起到抗病毒的作用。
昼夜节律生物钟调控糖脂代谢稳态在奶牛酮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刘纪君, 王逢博, 韦峰, 靳亚平, 张海森, 陈华涛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449-3458.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43
摘要
(
5
)
PDF
(2964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酮病是围产期奶牛糖脂代谢失衡而导致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体内酮体的积累和游离性脂肪酸的升高,同时伴随血糖、胰岛素浓度异常和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升高。该病严重危害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给奶牛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酮病发生的核心环节是糖脂代谢紊乱,生物钟作为哺乳动物重要的内源性稳态调控系统,可通过调节糖脂代谢相关激素分泌、限速酶基因与核受体基因的表达来调控机体糖脂代谢的昼夜节律稳态。笔者对奶牛酮病与糖脂代谢紊乱的联系、生物钟在哺乳动物糖脂代谢昼夜节律稳态调控中的作用、生物钟调控奶牛代谢生理的昼夜节律和酮病对奶牛糖脂代谢昼夜节律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以期从时间生物学的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奶牛酮病的发病机制,为探究精准、高效的酮病防控与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1株鹅源植物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刘梦, 董美琦, 李泽昊, 李晶, 周勇, 贺琳茹, 梁玥, 朱战波, 刘宇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459-3470.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44
摘要
(
13
)
PDF
(4850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从健康籽鹅盲肠样品中筛选分离乳酸菌,作为鹅用益生菌制剂研发的候选菌株。【方法】 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分析对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并研究其生长特性和pH曲线,以及耐酸耐胆盐、耐热、耐渗透压、自凝集能力和表面疏水性、抑菌活性、药物敏感性及安全性。【结果】 从健康籽鹅盲肠中分离出1株革兰阳性杆菌,在MRS培养基上为湿润光滑的圆形小菌落,命名为DT021。生化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可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纤维二糖、蔗糖、棉子糖、甘露醇和七叶苷,过氧化氢酶和硝酸盐还原试验为阴性,初步判定分离菌为乳酸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分离菌与NCBI中4株植物乳杆菌参考菌株的相似性均为100%,鉴定该分离菌为植物乳杆菌。生长曲线和pH曲线显示,分离菌2 h进入对数期,16 h进入稳定期;18 h pH降低到4.0以下,32 h pH达到最低值3.82。分离菌在pH 3.0、2.0的MRS肉汤中存活率分别为45.0%和38.9%;在含0.2%、0.3%胆盐的MRS肉汤中存活率分别为15.5%和9.0%;经50 ℃水浴处理后,存活率在50%以上;在10%氯化钠含量的肉汤处理后,存活率可达到95.4%。自凝集能力和表面疏水性结果显示,该菌株为中度凝集、中度疏水性菌株。此外,分离菌对5株鹅源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奇异变形杆菌、绿色气球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抑菌圈直径均达到13.5 mm以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阿米卡星、诺氟沙星等6种药物耐药,对β-内酰胺类药物敏感。分离菌菌液灌服小鼠2周后,未出现死亡及病变现象,表明该分离菌对小鼠无毒害作用。【结论】 本研究分离的植物乳杆菌DT021益生特性良好,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在鹅用益生菌制剂领域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小檗碱联合抗菌药对动物源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研究
黄慧, 罗梦东, 娄飞, 祁宇彤, 裴亚玲, 王晓琳, 彭志锋, 李利红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471-3478.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45
摘要
(
8
)
PDF
(3069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小檗碱与抗菌药联用对动物源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效果。【方法】 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测定小檗碱及抗菌药(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多西环素、氟苯尼考、黏菌素)对18株动物源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棋盘稀释法测定小檗碱与抗菌药联合作用的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ICI);针对FICI≤0.50的药物联用组合,测定时间-杀菌曲线分析其抑菌动力学特点。【结果】 18株大肠杆菌对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多西环素、氟苯尼考、黏菌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5.56%、55.56%、50.00%、88.89%和27.78%;小檗碱与恩诺沙星联用的FICI为0.31~2.00,协同率为33.33%;小檗碱与环丙沙星联用的FICI为0.31~2.00,协同率为27.78%;小檗碱与多西环素联用的FICI为0.50~1.00,协同率为27.78%;小檗碱与氟苯尼考联用的FICI为0.63~0.75,协同率为0;小檗碱与黏菌素联用的FICI为0.31~1.00,协同率为66.67%。时间-杀菌曲线显示,1/2 MIC小檗碱与1/2 MIC黏菌素联合作用于菌株E-01和E-06、1/2 MIC小檗碱与1/2 MIC恩诺沙星联合作用于菌株E-06、1/2 MIC小檗碱与1/2 MIC多西环素联合作用于菌株E-03,24 h内菌液浓度比单药作用时降低≥2 lg CFU/mL,呈现明显的协同作用。【结论】 小檗碱与抗菌药联用对多数大肠杆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协同或相加作用,试验结果为兽医临床小檗碱与抗菌药联用增强抗菌药的作用效果研究提供了参考。
植物提取物与质粒携带的抗生素耐药基因水平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
王雪杨, 林展, 李嘉琛, 席鹏, 张贺伟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479-3488.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46
摘要
(
9
)
PDF
(3363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菌耐药性严重威胁了公共卫生健康,破坏了数十年来人类在抗击细菌感染方面取得的成效。新型有效抗菌药物的缺乏及耐药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在生态系统中的水平转移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其中质粒介导的接合转移是ARGs在人类、动物和环境中传播的主要途径。抗生素压力通常是驱动ARGs接合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一些非抗生素类药物也能促进ARGs的水平转移。然而,非抗生素类药物中的天然化合物,尤其是植物提取物在ARGs水平传播中的作用仍被忽视。因此,笔者总结了ARGs水平转移的主要途径——接合转移,概述了植物提取物在畜禽养殖业中的应用,并探讨了植物提取物在促进或抑制质粒接合转移中的作用,讨论了将这些抑制剂应用于临床试验的潜力与挑战,从而指导临床制定更合理的剂量方案和药物残留标准。
富血小板血浆对驴感染性子宫内膜炎的体外抑菌效果研究
兰芯儿, 刘思睿, 陈庆琳, 蒋辉, 彭聪, 王子璇, 朱怡平, 李靖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7): 3489-3495.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7.047
摘要
(
6
)
PDF
(3503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对驴感染性子宫内膜炎的抗炎和抑菌效果。【方法】 选用健康驴的子宫内膜作为外植体进行体外培养,添加1.82×10
7
CFU/mL马兽疫链球菌亚种(
Streptococcus equi
subsp.
zooepidemicus
,
S.zooepidimicus
),诱导驴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外植体模型。试验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MCG)、模型组(MG)、阳性药物对照组(PDCG)、25% PRP组、50% PRP组、MIX1组和MIX2组。试验结束后收集各组培养液和外植体,对培养液进行细菌培养和白细胞介素-1(IL-1)、IL-6浓度检测,对外植体进行组织学检查,比较各组培养液中细菌浓度、外植体组织学炎性变化和炎性因子水平,探究PRP的抑菌和抗炎效果。【结果】 试验制备所得的PRP血小板浓度为4.69×10
11
/L,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浓度为32.01 ng/mL,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浓度为49.37 ng/mL。模型组培养液中细菌浓度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
P
<0.01),25% PRP、50% PRP、MIX1和MIX2组培养液细菌浓度极显著低于模型组(
P
<0.01)。空白对照组外植体子宫内膜结构完整,多形核白细胞少量分布;模型组子宫内膜结构严重破坏,多形核白细胞大量浸润;与模型组相比,PRP处理组子宫内膜腔上皮细胞和腺体结构更完整,多形核白细胞浸润面积较小。模型组培养液中IL-1和IL-6浓度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
P
<0.01),PRP处理后培养液中IL-1和IL-6浓度极显著低于模型和阳性药物对照组(
P
<0.01)。【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马兽疫链球菌亚种诱导的驴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外植体模型,PRP可显著抑制外植体模型中细菌生长,下调炎性因子IL-1和IL-6的表达,减缓外植体组织炎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