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在线期刊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在线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封面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下载中心
版权转让协议
论文模板
投稿须知
常见问题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青海高寒地区6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产量及营养价值比较分析
刘金平, 张楠楠, 赵鑫盛, 黄亚宇, 杨英魁, 周学丽, 钟荣珍, 赵国君, 拜彬强, 郝力壮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 (
9
): 3794-3806.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9.009
摘要
(
428
)
PDF(pc)
(1420KB)(
8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试验旨在对青海高寒地区人工栽培禾本科多年生牧草进行营养价值评价,以期为高原畜牧业的发展和家畜饲草需求提供参考。【方法】 以高寒地区常见的冰草、黑麦草、小黑麦、麦宾草、冷地早熟禾和草地早熟禾为研究对象,选用3头成年公牦牛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通过体外产气法结合牧草产草量评定牧草的营养价值。【结果】 ①小黑麦的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牧草(
P
<0.05)。小黑麦和麦宾草的干鲜比较低,显著低于其他牧草(
P
<0.05)。②小黑麦的干物质(DM)和粗蛋白质(CP)含量均显著高于冷地早熟禾和草地早熟禾(
P
<0.05)。草地早熟禾的粗灰分(Ash)、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最高。冰草的粗脂肪(EE)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牧草(
P
<0.05)。小黑麦的钙(C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牧草(
P
<0.05),而磷(P)含量与冰草相同。③小黑麦在24、48和72 h的体外产气量(GP)均显著高于其他牧草(
P
<0.05),且随时间的推移,各牧草间的产气量呈现上升趋势。④6种栽培牧草体外发酵液的pH范围为6.76~6.98。小黑麦和麦宾草的总挥发性脂肪酸(VFA)、乙酸和丙酸含量与其他牧草间差异显著(
P
<0.05),小黑麦的丁酸和戊酸含量最高,草地早熟禾的乙丙比显著高于其他牧草(
P
<0.05)。6种栽培牧草氨态氮(NH
3
-N)浓度范围为84.70~112.60 mg/L。冷地早熟禾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显著高于其他牧草(
P
<0.05)。⑤小黑麦各单位面积营养成分产量最高,均显著高于其他牧草(
P
<0.05)。【结论】 小黑麦的综合生产性能最优,营养价值较高,可以作为青海高寒地区适宜栽培牧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
甘肃省及周边地区畜禽屠宰及市售环节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马永辉, 曹青, 范子秋, 赵学慧, 芝吉, 马金锐, 何曾文, 张浩浩, 邓静, 崇倩, 张坤中, 宋维丽, 苟惠天, 薛惠文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 (
8
): 3566-3576.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8.033
摘要
(
375
)
PDF(pc)
(2379KB)(
99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合理防控沙门菌感染,本试验针对甘肃省及周边地区畜禽屠宰及市售环节沙门菌的感染情况开展研究。【方法】通过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细菌分离鉴定,采用玻片凝集法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确定沙门菌血清型。采用结晶紫染色定量法评价分离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通过药敏试验检测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的敏感性,评估4种市售消毒剂对沙门菌的灭菌效果,并确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细菌分离培养结果显示,疑似沙门菌分离株在BS平板上菌落呈黑色有金属光泽、棕褐色或灰色;在XLD平板上菌落有光泽且中心呈黑色,或呈现全部黑色的菌落;镜检显示为革兰阴性短杆菌。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硫化氢、葡萄糖、鸟氨酸、赖氨酸脱羧酶反应结果呈阳性;尿素酶、氰化钾、乳糖、蛋白胨水反应结果呈阴性。PCR扩增沙门菌特异性基因
invA
获得大小约为284 bp的目的条带,共分离到95株沙门菌,均属于肠道沙门菌的3种血清型——鼠伤寒沙门菌、德尔卑沙门菌、里森沙门菌。多位点序列分型共鉴定出3种,分别为ST34、ST469、ST40型。所有分离株均可形成生物被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对米诺环素、万古霉素完全耐药,对阿米卡星、头孢曲松、卡那霉素、头孢唑啉、头孢氨苄、庆大霉素等敏感性较强,75.78%的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4种消毒剂对分离株MIC存在差异,0.2%甲醛溶液的MIC为0.125~0.25 mg/mL,0.2%苯扎溴铵的MIC为0.0625~0.125 mg/mL,0.5%碘溶液的MIC为0.3125~0.625 mg/mL,2%氢氧化钠的MIC为1.25~2.5 mg/mL。【结论】德尔卑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里森沙门菌是当前屠宰场中沙门菌的主要血清型,具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多重耐药性,给公共卫生带来很大威胁。本研究为加强甘肃省及周边地区屠宰场及市售环节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
大宝鸽和石岐鸽二元杂交鸽的繁殖性能及后代生产性能分析
席金泉, 刘世鸿, 顾丽红, 徐铁山, 祁艳霞, 张小辉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 (
12
): 5359-5370.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4.12.023
摘要
(
328
)
PDF(pc)
(3590KB)(
26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大宝鸽和石岐鸽二元杂交鸽的繁殖性能和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为后续建立高生产性能配套系提供完善的数据支撑。【方法】 试验设立了正交组(大宝鸽公鸽×石岐鸽母鸽,子代为DS鸽)和反交组(石岐鸽公鸽×大宝鸽母鸽,子代为SD鸽),测量分析种鸽繁殖性能,杂交子代0~28日龄的生长性能,28日龄乳鸽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胸肌中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及脂肪酸含量,以及乳鸽血清生化指标。【结果】 DS鸽种鸽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显著高于SD鸽种鸽(
P
<0.05)。SD鸽14日龄体重显著高于DS鸽(
P
<0.05),屠宰率、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显著低于DS鸽(
P
<0.05),pH
45 min
显著高于DS鸽(
P
<0.05),肉色a
*
值和滴水损失均显著低于DS鸽(
P
<0.05)。SD鸽与DS鸽相比胸肌肌纤维直径较小、胸肌肌纤维总数更多,且胸肌肌纤维密度较大(
P
<0.05)。SD鸽血清中总蛋白和甘油三酯水平显著低于DS鸽(
P
<0.05),血糖水平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DS鸽(
P
<0.05)。【结论】 DS鸽和SD鸽具备优秀的生产性能和屠宰性状,以及良好的肉质特征。研究结果为肉鸽高产配套系的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4.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牛、羊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潘东霞, 王辉, 熊本海, 唐湘方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 (
11
): 4880-4889.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4.11.023
摘要
(
284
)
PDF(pc)
(1207KB)(
221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种基因组修饰工具迅速发展,包括锌指核酸酶(zinc-finger nucleases,ZFNs)、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TALENs)和成簇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相关蛋白(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associated protein,CRISPR-Cas)系统在内的基因编辑工具使生物体的基因组DNA靶向修饰成为可能,尤其是CRISPR-Cas9系统的出现,加速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成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中的革命性工具。与ZFNs和TALENs技术相比,CRISPR-Cas9系统因其高灵活性、灵敏度、特异性和成本效益而被广泛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通过靶向特定序列精确地切割DNA,并通过在特定基因组位点产生双链断裂来添加、去除或替换核苷酸等方式在位点引入特异性修饰对畜牧生产的不同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改善牲畜生产和具有抗病性等多种动物模型,以研究畜禽关键基因功能,加速性状改良。作者主要阐述了CRISPR-Cas9系统的机制与功能及其在牛、羊生产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5.
绝育母犬尿失禁研究进展
李雨珏, 钟友刚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 (
12
): 5586-5596.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4.12.045
摘要
(
265
)
PDF(pc)
(1886KB)(
93
)
可视化
收藏
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是指动物在膀胱充盈阶段发生无意识排尿。在小动物临床疾病中,母犬发生尿失禁较为常见,尤其是绝育后的母犬,发病率为1.74%~20.10%,母犬尿失禁的风险因素包括绝育状态、品种、体重等。尿道括约肌机能不全(urethral sphincter mechanism incompetence,USMI)是母犬发生尿失禁最常见的病因,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性激素、结构、功能的改变。目前在小动物临床实践中,尿道括约肌机能不全的确诊较为困难,通常是在排除其他尿失禁的病因后,使用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药物或雌激素能缓解尿失禁症状,从而诊断为该病因导致的尿失禁。针对尿道括约肌机能不全首选药物治疗,对于难治性病例可考虑配合手术治疗,此外,中医治疗或许是潜在的有效治疗手段。笔者通过对绝育母犬尿失禁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类疾病的诊疗提供理论参考,从而加深兽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更高效地对该疾病做出诊断,并为绝育母犬尿失禁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6.
棉籽蛋白的营养价值及其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敏, 吕旦, 陈冰, 曹俊明, 赵红霞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 (
9
): 3867-3877.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9.016
摘要
(
245
)
PDF(pc)
(1222KB)(
113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畜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优质饲料蛋白面临需求量快速增加、原料价格上涨和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寻找优质的替代蛋白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棉籽蛋白作为一种优质蛋白在动物饲料中广泛使用,蛋白质含量可以达到40%以上,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但其存在的抗营养因子限制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随着棉籽蛋白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通过合理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去除棉籽蛋白的抗营养因子并进一步优化其营养组成,其营养价值和适口性不断提高。合理利用棉籽蛋白能在保证动物生长性能的同时可以大幅降低动物饲料成本,但关于棉籽蛋白在不同养殖动物和生长阶段的适宜添加量和添加形式,对动物吸收、代谢、生理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尚未明确。作者阐述了棉籽蛋白的营养价值、生产工艺、替代饲料蛋白源的研究现状以及影响棉籽蛋白利用价值的因素,为棉籽蛋白的合理使用和进一步提高棉籽蛋白利用价值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7.
龙陵黄山羊及其杂交后代屠宰性能及肉质特性的比较研究
江炎庭, 倪晓君, 匡继才, 杨维林, 孙大卫, 杨庆然, 董鹏飞, 涂兴调, 李文军, 邵庆勇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 (
12
): 5416-5424.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4.12.028
摘要
(
243
)
PDF(pc)
(1153KB)(
35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龙陵黄山羊不同杂交组合的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筛选理想的杂交组合,为开发利用龙陵黄山羊品种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试验选择6月龄龙陵黄山羊、波尔山羊×龙陵黄山羊F1代和努比山羊×龙陵黄山羊F1代为研究对象,分为龙陵黄山羊、波龙山羊和努龙山羊3个试验组,每组12只,采用全舍饲高床饲养,试验预试期10 d,正试期180 d,试验结束时每组选择6只进行屠宰,分析其屠宰性能,并对背最长肌进行肉品质及营养成分分析。【结果】 波龙山羊、努龙山羊的屠宰性能指标较龙陵黄山羊有所提高,其中杂交羊的背脂厚均极显著高于龙陵黄山羊(
P
<0.01);在肉品质方面,波龙山羊背最长肌的pH、滴水损失和熟肉率均极显著高于龙陵黄山羊(
P
<0.01),努龙山羊与龙陵黄山羊间差异不显著(
P
>0.05),3组试验羊的剪切力均差异不显著(
P
>0.05);主要营养成分检测中,龙陵黄山羊羊肉粗蛋白质含量为23.33 g/100 g,与波龙山羊差异不显著(
P
>0.05);粗脂肪含量为0.88 g/100 g,显著低于波龙山羊(
P
<0.05);胆固醇含量最高,达65.80 mg/100 g,与波龙山羊差异不显著(
P
>0.05),但显著高于努龙山羊(
P
<0.05)。3组羊肉中均检测了7种微量元素和10种脂肪酸,其含量差异均不显著(
P
>0.05);3组羊肉均检测到16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7种,非必需氨基酸9种,氨基酸种类丰富,含量上表现出龙陵黄山羊更多,但波龙山羊羊肉氨基酸含量与其差异不显著(
P
>0.05)。【结论】 杂交羊的屠宰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肉质及营养成分方面能够较好的保持龙陵黄山羊羊肉的风味,研究结果为龙陵黄山羊的进一步改良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8.
色氨酸及其细菌代谢产物对畜禽肠道屏障及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杨鑫硕, 常丹翼, 续丹丹, 张海华, 马秋刚, 黄世猛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 (
2
): 636-644.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2.014
摘要
(
230
)
PDF(pc)
(5215KB)(
56
)
可视化
收藏
色氨酸(tryptophan,Trp)是功能性必需氨基酸之一。色氨酸及其细菌代谢产物对维持宿主肠道稳态,促进机体生长性能和代谢极为重要。色氨酸通过吲哚途径、犬尿氨酸途径和5-羟色胺途径等代谢过程,产生多种具有益生功能的细菌代谢产物。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能够促进肠道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增加肠道黏膜屏障中黏蛋白的合成与分泌,此外,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通过促进肠道微生物中一些有益菌的定植,抑制致病菌的增殖,维持菌群稳定性和多样性。色氨酸及其细菌代谢产物对畜禽生长性能的积极影响,包括提高采食量、日增重,缓解生长阻碍及提高畜禽产品品质等。然而,目前对色氨酸细菌代谢产物在畜禽肠道健康、营养代谢和生长性能中的作用机制尚缺乏系统性研究。未来的研究可探讨色氨酸细菌代谢产物如何影响畜禽肠道微生物定植,如何介导不同信号通路调控肠道屏障功能。作者综述了近些年色氨酸及其细菌代谢产物对畜禽肠道黏膜屏障及其在调节畜禽生长性能和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旨在为色氨酸细菌代谢产物应用于畜禽生产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9.
宁乡猪不同发育阶段肌内脂肪沉积差异表达基因及其调控通路分析
夏铭隆, 肖银涛, 郑塞珍, 谭碧娥, 印遇龙, 陈家顺, 尹杰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 (
9
): 3703-3714.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9.001
摘要
(
218
)
PDF(pc)
(16463KB)(
167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不同日龄宁乡猪背最长肌组织mRNA表达谱,筛选发育过程中与脂肪沉积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其所参与的信号通路,并确定部分关键基因在肌内脂肪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方法】 选取30(D30)和250(D250)日龄宁乡猪各3头,采集背最长肌组织样品提取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对测序数据进行比对和处理,筛选参与脂质代谢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KEGG通路及蛋白互作分析,并随机选取6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 共筛选出30个与脂质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9个上调,21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脂肪酸氧化、长链脂肪酸代谢等生物过程,线粒体、细胞器膜等细胞组分,酰甘油O-酰基转移酶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等分子功能;参与了脂肪酸降解、甘油酯代谢、PPAR等信号通路。蛋白互作分析筛选出
ACSL
1、
ACAA
2、
HADHB
、
LIPG
、
GPCPD
1、
ALDH
2等关键蛋白基因处于核心位置,通过其mRNA表达量不同参与脂肪沉积调控。
ACSL
1、
CPT
1
A
等6个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结论】
ACSL
1、
ACAA
2、
HADHB
、
LIPG
、
GPCPD
1、
ALDH
2等作为核心基因参与宁乡猪肌内脂肪调控,并通过脂肪酸降解、甘油酯代谢等信号通路发挥调控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猪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0.
萨湖羊、南湖羊与湖羊肉质特性比较研究
施海娜, 张金霞, 卢曾奎, 徐振飞, 耿智广, 杨博辉, 岳耀敬, 周艳红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 (
12
): 5335-5347.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4.12.021
摘要
(
203
)
PDF(pc)
(1205KB)(
79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二元杂交绵羊萨湖羊、南湖羊与湖羊的肉质特性,为“中环肉羊”新品种的培育和优质羊肉产品开发提供基础数据与理论支撑。【方法】 选取以湖羊为母本,采用白萨福克羊(Suffolk)、南丘羊(Southdown)冷冻精液通过腹腔镜人工授精配种所得萨湖羊、南湖羊各5只,以5只纯种湖羊为对照组,经屠宰采集背最长肌、股二头肌、臂三头肌肉样比较分析萨湖羊、南湖羊和湖羊F1代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结果】 南湖羊、萨湖羊宰前活重和胴体重较湖羊分别提高了19.92%、12.90%和24.20%、15.55%,且南湖羊和湖羊间存在显著差异(
P
<0.05)。南湖羊脂肪和能量水平显著低于湖羊(
P
<0.05),灰分和水分含量显著高于萨湖羊和湖羊(
P
<0.05);萨湖羊碳水化合物含量极显著高于南湖羊和湖羊(
P
<0.01);钾、磷、镁、锌含量均在南湖羊中最高,钠含量在萨湖羊中最高,烟酸含量在湖羊中最高。脂肪酸和氨基酸的组成种类相同,且总脂肪酸含量在南湖羊中最高,极显著高于萨湖羊和湖羊(
P
<0.01)。南湖羊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高于湖羊(
P
<0.0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极显著高于湖羊和萨湖羊(
P
<0.01),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极显著高于萨湖羊(
P
<0.01)。必需氨基酸(EAA)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南湖羊>萨湖羊>湖羊,且湖羊中EAA含量极显著低于南湖羊和萨湖羊(
P
<0.01)。这3组羊肉中检测到EAA/总氨基酸(TAA)为38.95%~39.65%,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为63.79%~65.70%。除缬氨酸和蛋氨酸+胱氨酸外,其他氨基酸评分均高于FAO/WHO的推荐值。【结论】 南湖羊、萨湖羊F1代生长速度快,屠宰性能好,肌肉中的氨基酸、脂肪酸和主要几种矿物质含量丰富,较符合高蛋白低脂肪的特性,更符合人们对肉质品的需求,可以在当地大规模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1.
1株鸡源奇异变形杆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茹梦珂, 李穗湘, 吴雪琴, 严钰璋, 王璐, 程海鹏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 (
3
): 977-989.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3.001
摘要
(
203
)
PDF(pc)
(14882KB)(
87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奇异变形杆菌是常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其耐药性不断增强对公众卫生安全带来压力,引起广泛关注。试验旨在了解鸡源性奇异变形杆菌NXQI.22的基因组学信息、毒力因子和耐药基因特点,为进一步探索药物对多重耐药奇异变形杆菌的作用机制提供生物信息基础。【方法】采用第三代高通量Nanopore平台,进行分离株NXQI.22的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取其基因组基本特征及其耐药性。【结果】奇异变形杆菌分离株NXQI.22基因组包括1条环状染色体,大小为3 862 364 bp,GC含量为38.83%,共预测到3 551个编码基因;预测到6个前噬菌体,2个CRISPR序列,且存在典型的T3SS和T6SS分泌系统;含有15个基因岛,存在磺胺类、消毒剂类抗性基因及多个与沙门菌的分泌系统、效应蛋白相关的毒力因子。注释结果显示,分菌株NXQI.22携带362个毒力基因,参与铁摄取、细胞黏附、蛋白质水解、抗生素耐药性及生物膜的形成等功能。包含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季铵盐类消毒剂等多种耐药基因,通过抗生素外排、使抗生素失活、改变或替代抗生素靶点等途径使菌株产生耐药性,多个耐药基因显示为多重耐药表型。奇异变形杆菌NXQI.22中多个毒力因子和耐药基因与可遗传移动元件相关联。【结论】鸡源性奇异变形杆菌NXQI.22基因组中携带大量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2.
羊用布鲁氏菌病疫苗研究进展
邱东旭, 吕浪, 皮向成, 冯宇, 蒋卉, 陈祥, 丁家波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 (
9
): 4043-4051.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9.032
摘要
(
201
)
PDF(pc)
(1162KB)(
145
)
可视化
收藏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在全球广泛流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威胁公共卫生安全。中国是布病严重流行的国家之一,在高流行地区实施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布病传播的有效策略之一。中国流行菌株主要为羊种布鲁氏菌,患病羊是造成布鲁氏菌传播的主要传染源。目前中国可用于预防羊布病的疫苗有羊种布鲁氏菌Rev.1株、羊种布鲁氏菌M5/M5-90株、猪种布鲁氏菌S2株等常规弱毒疫苗,以及新批准的羊种布鲁氏菌M5-90Δ26株、BA0711株等基因缺失活疫苗。虽然可用于预防羊布病的疫苗种类众多,但现有疫苗仍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安全性不够,注射免疫怀孕动物会引起流产;二是疫苗株与野毒株同为光滑型,免疫后干扰临床诊断。因此,研制安全性高且不干扰临床诊断的布病疫苗仍十分迫切。笔者对羊用布病疫苗的应用及新型疫苗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3.
C57BL/6小鼠炎症性肠病模型的建立与指标评价
何家宇, 杨茗淇, 伍娇, 杨宇, 姚欢, 易金娥, 孔丽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 (
9
): 4153-4163.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9.042
摘要
(
199
)
PDF(pc)
(9437KB)(
11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或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构建小鼠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模型,为IBD研究提供高效经济的模型参考,并为IBD抗炎药物筛选与药效评价提供可靠的方法支撑。【方法】 本试验以C57BL/6雄性小鼠为研究对象,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的DSS(3%、4%和5%)7 d或LPS(5、10和20 mg/kg)4 h。通过测量小鼠结肠长度,HE染色观察肠道形态结构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肠道炎性因子的mRNA表达等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DSS诱导小鼠结肠变短、病理出血、腺体萎缩、结构排列絮乱、炎性细胞浸润以及结肠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mRNA表达显著上升(
P
<0.05),4% DSS即可高效建立IBD模型。同时,LPS引起小鼠肠系膜出血、肠道肿胀和充血,肠绒毛高度降低,隐窝深度升高,小肠中IL-10和IL-1β mRNA水平升高、IL-6 mRNA水平下降,十二指肠和回肠TNF-α mRNA水平上升,空肠TNF-α mRNA水平降低,且以5 mg/kg LPS综合影响最为显著。【结论】 4% DSS和5 mg/kg LPS是C57BL/6小鼠IBD模型建立的最适浓度,肠道病理形态改变、肠道炎性细胞浸润及炎性因子IL-1β、IL-6、IL-10和TNF-α的mRNA表达异常是评价IBD模型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4.
基于cELISA检测的绵羊抗布鲁氏菌病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武上杰, 李佳佳, 蒋琳, 马月辉, 丁家波, 何晓红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 (
10
): 4191-4199.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4.10.001
摘要
(
183
)
PDF(pc)
(8831KB)(
27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挖掘与绵羊布鲁氏菌病抗性或易感性相关的基因,以期为绵羊布鲁氏菌病抗病育种提供分子标记。【方法】 以自然感染布鲁氏菌病并且未注射疫苗的绵羊为研究对象,采集50只绵羊的血液样本进行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ompetitiv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cELISA)。对绵羊血液DNA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以cELISA结果为数量性状表型,利用GEMMA软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使用clusterProfiler软件包对显著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到Top 1 000的位点共注释到56个基因,GO功能富集结果显示,注释基因主要富集在β选择和αβ T细胞增殖和分化等条目;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注释基因主要富集在Th1/Th2/Th17细胞分化和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等通路,主要涉及γ-干扰素受体1(interferon gamma receptor 1,IFNGR1)、活化T细胞核因子2(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 2,NFATC2)、NF-κB抑制因子β(NF-κB inhibitor beta,NFKBIB)、脾酪氨酸激酶(spleen associated tyrosine kinase,SYK)、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receptor 2,TGFBR2)和T细胞受体相关蛋白激酶70的Zeta链(Zeta chain of T cell receptor 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 70,ZAP70)共6个基因,筛选到的条目、通路和基因与布鲁氏菌的感染或宿主的抗感染密切相关。【结论】 本研究筛选到6个与绵羊布鲁氏菌病相关的基因,为进一步细胞或个体水平的功能验证奠定了基础,为绵羊布鲁氏菌病抗病育种分子标记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5.
副猪嗜血杆菌致病性及免疫逃避机制研究进展
郝越, 段誉, 柴文琴, 冯华朋, 舒建洪, 何玉龙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 (
11
): 4911-4922.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4.11.026
摘要
(
178
)
PDF(pc)
(1230KB)(
293
)
可视化
收藏
副猪嗜血杆菌(
Haemophilus parasuis,
Hps)是猪格拉泽氏病(Glasser’s disease)的病原,感染可致猪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等病症。Hps血清型众多,不同菌株之间存在抗原异质性和致病力差异。Hps感染致病过程涉及多种毒力因子,如生物被膜、脂寡糖、荚膜、菌毛等结构物质,以及细胞致死膨胀毒素、神经酰胺酶和α-2,3-唾液酸转移酶、外膜蛋白等功能物质。多种毒力因子参与Hps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入侵、定植,进而引起炎症反应,包括穿越血脑屏障引起脑炎,最终对宿主细胞和组织器官造成损伤。Hps具有多种复杂的免疫逃避机制,如突破上皮细胞屏障、降解黏膜表面sIgA、抵抗巨噬细胞吞噬和补体的杀伤作用等,从而帮助其抵御宿主免疫系统的杀伤。笔者综述了Hps不同类型毒力因子及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总结了Hps的免疫逃避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病的有效防控及新型疫苗研发提供相关新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6.
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研究进展
张洋, 欧云文, 马春霞, 任绍科, 潘琴, 邓书明, 翟佳佳, 杨山山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 (
11
): 5004-5013.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4.11.035
摘要
(
177
)
PDF(pc)
(1741KB)(
530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中国养猪事业的高速发展,猪流行性腹泻(PED)已成为猪群的重要传染病,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以腹泻、呕吐、脱水为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PED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哺乳仔猪最易感,死亡率可高达100%,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PEDV是单股正链RNA病毒,具有4个主要结构蛋白、16个非结构蛋白和1个辅助蛋白ORF3。自2010年以来,该病毒变异株传播范围不断扩大,流行趋势日益复杂,经典毒株(CV777)相关疫苗已无法提供有效保护。因此,开发更加安全、有效的疫苗已迫在眉睫。灭活疫苗安全性高,但需多次接种且保护效果不佳;弱毒疫苗免疫原性良好,但存在毒力返祖风险;亚单位疫苗不携带病毒其他蛋白结构,使用安全、价格便宜,但其免疫原性差;重组病毒活载体疫苗可诱导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但安全性不足;重组细菌活载体疫苗能口服刺激机体黏膜免疫,并且载体具有佐剂作用,但其免疫效率不高;转基因植物疫苗安全稳定,但表达量低且研发周期长;核酸疫苗研发周期短、灵活性高,但安全性不高、外源基因易与宿主基因重组。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各类疫苗研究已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笔者就PED灭活疫苗、弱毒疫苗、亚单位疫苗、重组病毒活载体疫苗、重组细菌活载体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核酸疫苗进行综述,以期为PED的防治和新型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7.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诱导的炎症反应及抗炎药物研究进展
乔常宏, 陈晶, 罗琴, 刘宝玲, 何振文, 刘丁语, 陈翔宇, 王晓虎, 王刚, 白挨泉, 蔡汝健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 (
8
): 3528-3539.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8.030
摘要
(
177
)
PDF(pc)
(3381KB)(
167
)
可视化
收藏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引起的母猪严重繁殖障碍与仔猪呼吸困难的一种全球性疾病。感染PRRSV所引起疾病的严重程度与病毒载量和体内产生的细胞因子有关。PRRSV通过自身编码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激活炎症信号通路,导致大量细胞因子、趋化因子释放从而诱导炎症反应,但过度炎症反应特别是细胞因子风暴可能导致严重的组织损伤,导致病情加剧。因此通过抑制PRRSV引起的炎症应答可能是有效预防和控制PRRS的主要策略。目前常用的抗炎药物包括重组干扰素、非甾体抗炎药(NSAID)和类固醇等,传统的中药制剂也被证实对PRRS有一定治疗效果。然而PRRSV感染诱导炎症反应的具体条件、程度和机制以及抗炎药物作用尚未清楚。笔者拟对PRRSV诱导的炎症反应及其作用机制,以及相关抗炎药物的开发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PRRS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8.
诃子提取物对脂多糖刺激肉鸡肠道和肝脏损伤的影响
张晓涵, 孙岚源, 宋转, 侯永清, 吴涛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51 (
8
): 3267-3278.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8.005
摘要
(
173
)
PDF(pc)
(3356KB)(
4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诃子提取物(chebuli extract,CE)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肉鸡肠道形态、肠道和肝脏炎症反应的影响,以期为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选取40只健康的1日龄罗斯308肉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CE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鸡。对照组肉鸡饲喂基础饲粮,CE处理组肉鸡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1 000 mg/kg诃子提取物。试验期29 d。第29天,从每个重复中取2只肉鸡腹腔注射1 mg/kg BW LPS,另2只肉鸡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注射LPS 3 h后屠宰肉鸡,采集肝脏、脾脏、胸腺和法氏囊并称重,计算脏器系数,并检测肠道组织形态、肠道屏障功能相关基因、肠道和肝脏炎症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①与未经LPS刺激肉鸡相比,LPS刺激显著降低了肉鸡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绒毛面积,以及空肠绒毛高度、回肠绒毛面积(
P
<0.05);添加诃子提取物显著降低了肉鸡空肠的隐窝深度,显著升高了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毛面积(
P
<0.05)。在LPS刺激下,添加诃子提取物显著升高了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以及十二指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面积(
P
<0.05)。②与未经LPS刺激肉鸡相比,添加诃子提取物显著提高了肉鸡黏蛋白2(Mucin-2)、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1,ZO-1)、闭锁蛋白(Occludin)基因表达量(
P
<0.05)。在LPS刺激下,添加诃子提取物显著上调了肉鸡
Claudin
-1、
Mucin
-2、
ZO
-1基因表达量(
P
<0.05)。③与未经LPS刺激肉鸡相比,LPS刺激显著提高了肉鸡肝脏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eptidase 9,MMP9)、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
IL
-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基因表达量(
P
<0.05);添加诃子提取物显著下调了肉鸡肝脏
MMP
9、
IL-
1β和
IL
-8基因表达量(
P
<0.05)。在LPS刺激下,添加诃子提取物显著下调了肉鸡肝脏
MMP
9和γ-干扰素 (interferon-γ,IFN-γ)基因表达量(
P
<0.05)。【结论】诃子提取物改善了LPS刺激肉鸡肠道形态结构,提高了肠道屏障功能,且具有缓解LPS刺激肉鸡肝脏炎症反应作用。研究结果为将诃子提取物作为天然饲料添加剂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9.
宁蒗高原鸡全基因组选择信号分析
徐扩卫, 冷堂健, 熊宝, 李金燕, 郭盘江, 吴培福, 陈粉粉, 周杰珑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 (
5
): 1941-1954.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01
摘要
(
169
)
PDF(pc)
(10108KB)(
67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检测宁蒗高原鸡(
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的基因组选择信号,挖掘宁蒗高原鸡有价值的种质特性基因。【方法】本研究对57只宁蒗高原鸡和10只红原鸡(
Gallus gallus
)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利用GATK软件检测两个群体中常染色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使用Annovar软件对检测的SNP进行注释,使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群体遗传结构,利用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ixation index,
F
st)和群体核苷酸多态性(pairwise nucleotide variation,
θ
π
)两种方法检测宁蒗高原鸡基因组上受选择的信号区域,取Top 5%的
F
st和
θ
π
交集以确定基因组受选择区域,并对提取到的候选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宁蒗高原鸡全基因组共注释到10 666 468个SNPs。PCA和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宁蒗高原鸡和红原鸡被聚为两个不同的类群,两群体的遗传背景差异较大。对
F
st和
θ
π
共同检测到的284个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284个候选基因显著富集于354个GO条目,包括236个生物过程、78个分子功能、40个细胞组分;KEGG通路主要富集的有破骨细胞分化、心肌收缩、矿物质吸收、HIF-1信号通路等24条通路,这些通路主要与环境适应和生长发育相关。共筛选到13个功能基因:
SEMA
3
C
、
MAPK
1、
EGFR
、
RYR
2、
CACNA
2
D
3、
CACNA
2
D
1
、PLCE
1
、FGFR
2
、ZFYVE
9
、PIK
3
C
2
G、MMP
16
、HESX
1和
COL
6
A
1,主要与生长发育、海拔适应性和抗病性等相关。【结论】宁蒗高原鸡与红原鸡之间存在明显的群体分化,与红原鸡相比较,宁蒗高原鸡生长发育、环境适应和免疫性状相关基因受到一定程度的选择作用。研究结果为挖掘宁蒗高原鸡种质特性基因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0.
排黏大熊猫的血液蛋白质组学研究及其生物信息分析
夏茂华, 李祥翔, 刘金鹏, 国欣欣, 徐海泓, 刘彦晖, 戴春阔, 李曦, 王运盛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52 (
5
): 1955-1965. DOI:
10.16431/j.cnki.1671-7236.2025.05.002
摘要
(
169
)
PDF(pc)
(8713KB)(
78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圈养大熊猫在排黏期与非排黏期血清蛋白质组学特征,以揭示排黏现象的分子机制,并为圈养大熊猫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支持。【方法】以8只圈养大熊猫为研究对象,每只大熊猫在排黏期和非排黏期各采集一次血液样本,将样本分为排黏期组(NY)和非排黏期组(Con)。排黏期组在大熊猫排黏后2 h内完成血液采集,非排黏期组血液采集与排黏期相隔至少30 d。提取血液蛋白后进行酶解,获取的肽段经过脱盐和定量处理。采用数据独立采集(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DIA)技术进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MS)分析,数据导入Spectronaut
TM
软件,进行分析。检测数据在美吉云平台分析,差异蛋白筛选标准为
P
<0.05,且差异倍数(FoldChange,FC)>1.2或<0.8。用生物信息数据库对差异蛋白进行聚类分析、GO功能富集分析,对差异蛋白涉及的代谢通路进行富集分析,差异蛋白之间进行蛋白互作分析;采用平行反应监测(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ing,PRM)验证蛋白数据,将目标蛋白中肽段的定量值根据标肽进行归一化,统计检验的阈值设定为
P
<0.05,并与PRM验证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大熊猫血液样品中共鉴定出273种蛋白,其中258种为共有蛋白,12种为排黏期特有蛋白,3种为非排黏期特有蛋白。差异表达蛋白分析显示,排黏期组和非排黏期组共筛选出25种差异表达蛋白,其中7种蛋白表达上调、18种蛋白表达下调。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细胞生长、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等生物过程,且主要富集于Rap1信号通路、雌激素(Estrogen)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和松弛素(Relaxin)信号通路。蛋白互作分析筛选出A0A7N5KNP1(FBLN5)、D2GWB9(THBS1)、D2HUL0(SERPIND1)和D2HHD2(ITGA2)等核心蛋白在排黏期显著变化。【结论】排黏大熊猫与非排黏熊猫血清中发现25种差异表达蛋白。这些蛋白主要富集于PI3K-Akt、Rap1、Estrogen和Relaxin信号通路,其中核心蛋白A0A7N5KNP1(FBLN5)、D2GWB9(THBS1)、D2HUL0(SERPIND1)和D2HHD2(ITGA2)在大熊猫排黏现象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